殷曉俊 李玉婷 龔曉莉 范麗娟 王元姣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 杭州醫(yī)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14)
腦卒中是造成人類殘疾的主要原因[1],約75%的腦卒中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以偏癱發(fā)病率最高,給家庭乃至社會造成沉重負擔,也給患者的康復帶來新的挑戰(zhàn)[2]。研究[3-6]表明,良肢位擺放可使偏癱患者肢體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極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在臨床護理中發(fā)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良肢位擺放干預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其依從率和正確率均較低,從而影響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的康復。因此,探討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和正確率的護理方式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我科自主研制了一款智能警示偏癱服,并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的臨床實踐,取得良好效果?,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2-5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50例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7],并經CT掃描和MRI技術確診為腦卒中。(2)入院時間≥2 d。(3)首次發(fā)病并伴有偏側肢體的功能障礙。(4)患者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生命體征穩(wěn)定。(5)照顧者為家屬且未接觸過專業(yè)培訓。排除標準:(1)嚴重認知功能障礙。(2)語言障礙或失語。(3)心、肺、肝、腎等器官衰竭。(4)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包括嚴重帕金森病、癌癥與癲癇。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本研究得到了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QT115),并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及住院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方法 入院當天,??谱o士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良肢位擺放的意義及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腦卒中后的心理支持、飲食護理、治療性運動和遵醫(yī)囑用藥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穿普通病號服。觀察組患者穿智能警示偏癱服。
1.2.1智能警示偏癱服的設計與制作 根據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偏癱肢體良肢位的擺放要求來進行設計,同時具備報警提醒功能。智能警示偏癱服為上、下衣,以人體中軸線為分界,見圖1。采用不同顏色區(qū)分:藍色條紋代表健側;粉紅色條紋代表患側;患側衣袖肘關節(jié)處設計1個口袋,內放置智能報警器,見圖2。監(jiān)測偏癱側上肢的伸展狀態(tài),如患側上肢處于屈曲痙攣位時,智能報警器具有觸發(fā)位置感應器自動報警功能及語言提醒功能;連接語音播放器,當偏癱側肢體屈曲時,壓力加到智能報警器按鍵式開關時,開關打開則觸發(fā)語音播放器,發(fā)出語音提示,起到報警提醒功能。偏癱側衣袖肘關節(jié)處增加2條熒光反應條,當夜間患者入睡前關閉智能報警裝置時,警示偏癱服上的熒光條,方便醫(yī)護人員對患者良肢位擺放的觀察。
注:1.上衣健側(藍色);2.上衣患側(粉紅色);3.熒光反應條;4.智能報警器;5.褲子健側(藍色);6.褲子患側(粉紅色)。圖1 智能警示服全身示意圖
圖2 智能報警器內部設計示意圖
1.2.2應用 按患者的偏癱側選擇對應的智能警示偏癱服,如患者偏癱肢體為左側,則左側的上衣與褲子采用顏色為粉紅色條紋棉布,右側采用藍色條紋棉布。使用時,將智能警示偏癱服給患者穿上,并將智能報警器進行語音錄制后放入口袋,當偏癱側上肢處于外展伸直狀態(tài)時,其肘關節(jié)伸展180°即為良肢位擺放伸展體位,此時智能報警器無語音提示;當患側上肢屈曲,肘關節(jié)角度<60°時,為良肢位擺放痙攣體位,觸發(fā)語音播放器,出現語音提示:請伸直您的患側肢體,如需幫助,請呼叫護士。智能警示偏癱服需每天穿24 h,連續(xù)穿30 d。
1.3評價指標
1.3.1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及正確率 參照文獻[8]的方法,自行設計評價量表,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進行觀察并記錄,全程30 d,頻次為3次/d?;颊咴谧o士觀察的時間點進行了良肢位擺放視為依從,在依從的基礎上符合良肢位擺放的要求視為正確。計算依從率=依從例數/總例數×100%,正確率=正確例數/依從例數×100%。
1.3.2肢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常見的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并發(fā)癥包括肩關節(jié)半脫位、足內翻及肩手綜合征等,干預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觀察對象例數×100%。
1.3.3Barthel指數評定 受試者干預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9],內容涵蓋進食、如廁、修飾、穿衣、洗澡、轉移、行走及上下樓梯等,最低0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10]。
1.3.4生活質量評估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version,WHOQOL-BREF)[11],該量表是一個由28個條目組成的評估表,涵蓋了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相關的4個領域,以及反映總的健康狀況和生存質量的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法。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12],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水平[13]。
2.12組患者干預后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正確率及肢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后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正確率及肢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2.22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分
2.32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各領域得分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各領域得分比較 分
3.1智能警示偏癱服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良肢位擺放是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一種基本手段,其所涉及的各類擺放姿勢及其干預時間,在促進肌力恢復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恢復方面的效果,是任何藥物都無法達到的[14]。有研究[15-16]指出,良肢位擺放可促使相關神經細胞形成新的軸突,通過多次重復訓練,這些軸突可以建立起一個新的正常功能網絡,進而重組神經功能,抑制低位中樞控制的異常運動,并抑制其軸突鏈,從而抑制肢體痙攣。但由于良肢位擺放具有強迫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這種治療姿勢對患者的舒適度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使患者執(zhí)行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和正確率均較低,阻礙了患者功能恢復進程。為了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和正確率,許多研究者設計了多種康復護理標識,如:人型體位標識卡、紅色手掌形與體位枕等,但是上述設計均停留在標識上,具有區(qū)域及視覺限制,有著固定位置,如餐桌、房間與墻壁等,隨著患者活動區(qū)域的改變,未起到連續(xù)的和直觀的警示作用,影響了治療效果。雖然有不少用于偏癱患者的病員服見諸于專利文獻[17-18]中,但這些病員服也僅僅發(fā)揮標識作用,并沒有起到智能警示作用。本研究使用的智能警示偏癱服具有以下特點:色彩鮮艷,具有積極心理暗示作用;色彩區(qū)別明顯,有利于患者對良肢位擺放意識的激發(fā)與行為能力的提升;不受區(qū)域的影響;智能報警器的溫馨語音提示起到連續(xù)的且直觀的警示作用;體現人文關懷,日間語音提示溫馨柔和,夜間警示服的熒光反應條不影響患者睡眠;制作材質舒適耐用,經濟且實用性強。因此將智能警示偏癱服運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是必要且科學可行的。
3.2智能警示偏癱服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中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和正確率分別為91.87%和93.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4%和53.74%。觀察組肢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干預前,2組Barthel指數評分及WHOQOL-BREF各領域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Barthel指數評分及WHOQOL-BREF各領域得分均改善,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我們自主研制的智能警示偏癱服在良肢位擺放中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腦卒中癱瘓側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到目前為止,智能警示偏癱服已在我科臨床實踐中應用近3年,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并已在我院腦外科及康復科推廣使用。目前該項成果正在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zhí)枺?02122260053.5)。
3.3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評價了應用智能警示偏癱服輔助良肢位擺放的短期療效,但缺乏長期的干預和隨訪;其次,樣本量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設計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試驗,并有足夠的隨訪時間,以便為智能警示偏癱服應用于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提供更可靠的證據。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應用智能警示偏癱服輔助良肢位擺放可提高良肢位擺放的依從率與正確率,降低肢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