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
由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科技大學組織編寫的“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首批出版10余種,包括《中國曲藝發(fā)展簡史》《中國曲藝藝術概論》《相聲表演藝術》《評書表演藝術》《快板表演藝術》《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山東快書表演藝術》《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等,涉及曲藝史論體系、曲種表演體系、曲藝資料查詢體系,建構出曲藝學的基本框架,既有濃郁的歷史厚重感,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眾所周知,曲藝類書籍相對小眾,印數較少,發(fā)行渠道有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舊書早已埋入故紙堆中,有些新書出版問世后湮沒無聞,知者寥寥。因此,對于曲藝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亟需了解相關信息,以滿足學術和閱讀需要。早在2013年,中國曲藝家協會就開始著手調查統(tǒng)計中國曲藝學學科領域已公開出版的圖書和內部編印資料的底數。經統(tǒng)計,國家圖書館館藏圖書資料約4420冊,中國曲藝家協會資料室保存圖書資料約2233冊,總計約6653冊。后經逐一核實,刪去了重復交叉的圖書資料以及雖歸為曲藝但實為其他的圖書資料近1900冊,同時擴大圖書檢索標準和范圍,又補充曲藝圖書700余冊。因此,《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以下簡稱《圖書資料》)作為曲藝資料查詢體系的代表,共收錄約5420種曲藝書籍的相關信息,既方便了普通讀者,更成為曲藝研究者、愛好者經常翻閱的案頭必備書。筆者有幸通讀過《圖書資料》書稿,成書后又細覽一遍,認為該書是一本起到按圖索驥之功的重要工具書。
《圖書資料》分為研究篇和作品篇,研究篇書籍包括曲藝理論類,曲藝史論類,名家傳記類,雜談論集類,詞典、索引、讀本及教材類,和曲藝相關的古代筆記六部分,其下又分若干小類;作品篇書籍包括滑稽類、散說類、敘唱類、韻誦類、綜合類、期刊類和古代曲詞類7部分,其中所含作品包括兩個及兩個以上曲種大類的書籍歸于綜合類(也包括少量同時包含曲藝作品及曲藝研究的書籍),且為突出古代曲藝及其相關研究的重要性,特將寶卷、話本、子弟書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曲藝作品單列為一類。正文后附有書名索引,便于檢索。
《圖書資料》所收錄約5420種曲藝書籍的信息,包括書名、編著者、出版單位和時間,以及收藏單位,為讀者或到圖書館借閱,或在書店、舊書網購買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一些絕版書或內部參考資料,如《曲藝學習資料》(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編,1964年內部印刷),《天津市曲藝調查報告》(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1954年內部印刷),吉林省戲曲學院1982年內部編印的《二人轉說口》《二人轉唱腔音樂概論》《二人轉唱功研究》,《駱玉笙年譜》(賈立青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西河大鼓流派座談會資料匯編》(河北省曲藝工作者協會、河北省曲藝工作室編,1961年內部印刷)等,藝術和資料價值很高,卻不為讀者熟知,通過《圖書資料》提供的線索尋找,自然便捷了許多。
此外,《圖書資料》下篇作品篇將繁雜多樣的各種曲本作品收錄其中,令人欣喜。眾所周知,這類書籍對曲藝演員和創(chuàng)作人員來說更為重要。一本《圖書資料》在手,千冊文本曲詞了然于心。
當然,由于圖書檢索技術、標準、分類以及實際調取資料限制等原因,加之核實修正的工作量巨大,《圖書資料》難免有一些瑕疵。
如,部分重要圖書失收:第一章“曲藝理論類”第四節(jié)“曲種理論”中,未收入汪景壽、藤田香合著《相聲藝術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和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合著《相聲藝術論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章“名家傳記類”第一節(jié)“自傳及回憶錄”中,未收入魏喜奎著《曲海揚波——魏喜奎舞臺生活》(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曹寶祿著《曲壇滄桑——我的曲藝表演生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關學曾著《歷史旮記》(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節(jié)“他傳”中,未收入胡孟祥著《韓起祥評傳》(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節(jié)“集體傳記”中,未收入石俊平主編《書韻百年——紀念郝派西河大鼓傳世百年》(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版);第四節(jié)“藝術家藝術特征介紹”中,未收入劉志凱編著《王毓寶與天津時調》(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等。
部分圖書書名、編著者和出版單位有誤:陳士和講述評書《聊齋志異》選集第十集“《續(xù)黃梁》”,“梁”字誤,應為“《續(xù)黃粱》”(第108頁);陳蔭榮說、汪曾祺整理的評書“《程咬金買柴筢》”,“買”字誤,應為“賣”(第109頁)?!对挶九c古劇》,作者“譚正壁”,“壁”字誤,應為“譚正璧”(第14頁);《曲話》,作者“梁廷”,脫“枏”字,應為“梁廷枏”(第15頁);《小說閑談四種》,作者“阿英(錢杏村)”,“村”字誤,應為“阿英(錢杏邨)”(第50頁)?!侗本┧浊俜N摘韻》,出版單位“北京來熏閣書店”誤,應為“北京來薰閣書店”(第15頁);《羯鼓錄》,出版單位“上海古籍文學出版社”誤,應為“古典文學出版社”(第55頁)。
個別圖書版本信息不全:第二章“曲藝史論類”第三節(jié)“單曲種史”中,侯寶林等著《相聲溯源》未收入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四節(jié)“軼聞”中,連闊如著《江湖叢談》缺少時言報社1936年版、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年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等版本。
個別圖書前后重復:第一章“曲藝理論類”第四節(jié)“曲種理論”中的138《相聲論叢》(第23頁)與第四章“雜談論集類”第一節(jié)“評論雜文”中的41《相聲論叢(一)》(第47頁)實為同一本書。
個別圖書出版時間缺失或有誤:《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修綆堂書店”后應注明“1951”(第14頁);《王鳳山》,“中國文聯出版社(約21世紀初)”應為“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第40頁)。
《圖書資料》初版于2017年,距今已有3年時間。在這3年中,陸續(xù)又有一些新的曲藝書籍問世。與曲藝藝諺“一遍拆洗一遍新”相仿,《圖書資料》亦應“一遍重印一遍新”,在重印時將這些新出書籍收入其中,以饗廣大讀者。
總之,深藏于民間、植根于民間發(fā)展起來的曲藝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傳揚著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家喻戶曉,喜聞樂見。曲藝所包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價值取向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當今提倡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涵養(yǎng),只有深入繼承、挖掘和傳播曲藝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才能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作為挖掘和整理曲藝理論學術成果的代表性出版物,價值豐贍,成績斐然,筆者在此愿作鄭重推薦。
(作者: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書局編輯)(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