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禾
我曾在不同的地點(diǎn)看過這條河流——在氧氣稀薄的約古宗列盆地,在深秋的瑪曲河灣,在龍羊峽,在梨花漫卷的貴德,在蘭州,在河套平原,在黃土高原,在大風(fēng)勁吹的風(fēng)陵渡,在三門峽、小浪底,在河洛匯流處,在東壩頭……當(dāng)然,也在我居住的這個城市——河流中下游分界地鄭州。
從這里往下走,黃河流域縮窄,河道高抬,河灘變得極其寬闊。
因為兩岸已先后筑起了包含搶險通道與防護(hù)林帶的標(biāo)準(zhǔn)化堤防,驅(qū)車在堤頂?shù)缆飞媳捡Y,會覺得這河流非常美觀。裹挾了大量泥沙的河水流速很慢。在雨季,河面上布滿漩渦,河水仿佛在旋轉(zhuǎn)而不是流動。我也覺得它是美觀的。它寬闊得不太像一條河流。像一切有年份的事物一樣,這條大河,有某種見慣世故的從容。
在晉陜峽谷以下的大部分河段,河水很稠。在暴雨季節(jié),河床里涌動的不是水,而是與泥石流更相像的泥沙流。黃色河水看上去仿佛隨時會有雷霆之怒。那黃色帶有不可言喻的災(zāi)難感,讓我感到難受。我難以在這樣一條河流面前開口贊美。數(shù)千年間,它曾讓人類的多少辛苦造就瞬間湮滅。我更難以在這樣一條河流面前心存傲慢。沒有它的供給,就沒有我腳下這塊廣大的平原,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生活也就失去了大前提。
從這個城市北郊流過的黃河,因為河槽廣闊,再大的水流也總是平鋪開來,看上去是平靜的。只是,我細(xì)看過這一帶的每個河段,也反復(fù)看過這段黃河的水利高清地圖和衛(wèi)星俯瞰地圖,知道其中潛在的危險。黃河出峽谷以后,左岸從孟州以下,右岸從鄭州以下,除東平湖至濟(jì)南之間右岸有低山丘陵為自然屏障外,其余全靠大堤擋水,左右岸堤防總長約一千四百公里。長堤只是大致連貫。因為道路穿插、引黃灌溉等原因,長堤上有很多缺口。假如有大洪水,洪水會在第一時間找到這些缺口。
中原民謠描述黃河,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意思是流經(jīng)中原的黃河,兩端固若金湯,中段大堤卻像豆腐一樣羸弱。
“豆腐腰”的起止點(diǎn)在左右岸是不一樣的。
為了給上游下泄的洪水一個緩沖空間,河南境內(nèi)平原段的黃河全部是寬堤行水。寬闊的河灘就是第一滯洪區(qū)。但是到了山東的艾山,情況卻不一樣了。黃河進(jìn)入艾山,受兩岸山體夾持,河道陡然變得狹窄。艾山以下河段行水順暢,于是“窄河”到海。這樣,黃河右岸從鄭州北郊邙山頭以下到艾山之間,左岸從孟州到艾山之間,便成為一段“吊床”狀河段,兩端收緊,中間散開。每到汛期,上游的洪水奔涌而來,下游泄水卻在艾山受到限制,洪水便壅在了河南。
這個約三百公里長的特殊河段,就是黃河的“豆腐腰”,也是所謂“游蕩性河段”。這段黃河,河床斷面寬淺,河道內(nèi)沙洲密布,水流分散,常有四五股河汊并行,時分時合。只不過險中有險,其中河南省蘭考東壩頭到山東省東明高村河段,是1855年銅瓦廂(今東壩頭位置)決口改道后形成的,上段堤距寬,下段堤距窄,河勢呈喇叭形倒掛;又因河流縱比降小于橫比降,常常出現(xiàn)河水橫流的險象。這個河段就是最為典型的“豆腐腰”。銅瓦廂改道至花園口改道(1938年)八十三年間,黃河下游的二百多次決口,大部分發(fā)生在這里。
水多了有問題,水少了也有問題。
最初百川匯流、湖澤遍布的情形在下游早已不見。如今,下游的黃河不再是低地,而是分水嶺。黃河下游七百多公里河道,僅有右岸發(fā)源于山東丘陵的大汶河經(jīng)東平湖匯入。而下游的引黃灌溉面積卻達(dá)到了五十多萬公頃。有些年份,枯水期的黃河下游河底幾成平陸。
該怎么辦呢,對這樣一條河流?
河流也是有生命的。你當(dāng)然可以否認(rèn)。畢竟它的存在形式跟我們太不相同。人類是有智慧的物種,能夠感覺到喜悅與痛苦,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抵抗有缺陷的天賦。而黃河,一條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角度看都難以一眼見底的河流,它沒有喜怒哀樂,感覺不到痛癢,不會判斷推理。但河流也如世間萬物一樣,有它自己的表意符號,只是我們難以解讀罷了。我們只能從它流過大地的形式中,從它與我們的相處——這種不對等也不對流的關(guān)系中,揣測它的意圖,對它施加影響,試圖伸張我們的主動。
若干年前,我曾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走過黃河上游的各個段落。但是對于近在咫尺的中下游交界帶——從三門峽到濮陽的河南段,只是近年才起了念頭,想前后看個究竟。這一河段相當(dāng)于黃河總長的八分之一強(qiáng)。只是這八分之一,是極其特殊的八分之一。這里的黃河與其說是一段,不如說是一片。如果把黃河故道全部標(biāo)畫出來,那么在這個區(qū)域,標(biāo)線將密如蛛網(wǎng)。幾乎找不到哪個地塊,從來沒有受過黃河洪水的侵襲。
值得實地看看的地方太多了。由于時間加予的湮滅,無可查勘的地方也太多了。我看著自己在地圖上標(biāo)注的紅點(diǎn)、藍(lán)點(diǎn)。它們密密麻麻。每個小紅點(diǎn)、小藍(lán)點(diǎn)仿佛都有著自身的秘密。
從我們腳邊流過的這條河流被賦予了太多的比擬意義。對他者,我們總是抱有“肖我”闡釋的熱忱。可惜,比擬往往是屏障。這種修辭有一種骨子里的想當(dāng)然與不準(zhǔn)確。所謂喜怒哀樂、是非痛癢,都只是一廂情愿的想象;用這些概念來推測一條河流,難免歧義叢生。
靠近一條河流或許意味著對自身被動角色的體認(rèn)——去“感受”,而非想當(dāng)然地“觀看”。我甚至不愿意使用擬人的“她”去指代它,雖然它被人們由衷地尊為“母親河”。大河永在奔流。作為“它”的河流,孕育了華夏民族的初祖與文化,但這偉大的造就只是它的副產(chǎn)品。它的存在還有更為廣大的意義,有屬于自然本身的目的。我必須放下全部成見,以赤子之心去領(lǐng)略它的密語。
唯有洞察,才能和解。
(本文摘自海燕出版社《大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