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愛華 劉 菡 劉勁松 朱 紅 武 倫 董亞琦
1.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國藥東風總醫(yī)院皮膚科,湖北十堰 442008;2.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國藥東風總醫(yī)院實驗中心,湖北十堰 442008
皮下脂膜炎樣T 細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種罕見的原發(fā)性皮膚惡性腫瘤,歸屬于成熟T 細胞和NK 細胞腫瘤中的一種,主要浸潤皮下脂肪組織,很少累及皮膚以外的淋巴組織和器官[1],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05 年,將其正式定義為皮下原發(fā)的細胞毒性T 細胞淋巴瘤[2],目前發(fā)病機制和致病因素尚不清楚,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SPTCL 的發(fā)病和患者感染EB 病毒有關[3],但在后繼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又不具有明顯的相關性[4-5]。根據(jù)最新研究報道,有學者認為SPTCL 的發(fā)病與患者免疫系統(tǒng)疾病有關,推測是SPTCL 的易感條件;基因HAVCR2 突變,促使部分T 細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3,TIM-3)功能損害,而TIM-3 是T 細胞亞群表面特異性檢測的生物標志物,可以抑制T 細胞功能,從而使SPTCL 患者體內促炎癥細胞因子表達水平升高[6-7],這些基因的突變,可通過免疫調節(jié)以及表觀遺傳和信號轉導調控參與SPTCL 的發(fā)生發(fā)展。SPTCL 臨床癥狀不典型,可通過影像學CT 和MRI 檢查、病理學、免疫指標檢測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8]。目前,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案,若早期確診和治療,可獲得相對滿意的治療效果。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國藥東風總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2019 年1 月收治了1 例SPTCL 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72 歲,因“右小腿起疹20 余天”于2019 年1 月收入我院治療?;颊?0 余天前無明顯誘因右小腿出現(xiàn)紫紅斑,約4 cm×4 cm 大小,壓之有疼痛,當時未予重視,未予特殊診治,起病過程中伴有間斷發(fā)熱,體溫最高37.9℃左右,一般晚上8:00-9:00 體溫最高,發(fā)熱前自感發(fā)冷,無明顯畏寒、寒戰(zhàn),伴有咳嗽、咳白黏痰,有明顯乏力、胸悶、活動后氣促,伴有雙下肢水腫,右側明顯,右側胸壁、面部稍腫脹,無端坐呼吸,無夜間陣發(fā)呼吸困難,無肌肉疼痛、關節(jié)疼痛,無明顯腹痛、腹脹、腹瀉,無尿急、尿頻、尿痛,發(fā)病以來曾查下肢動靜脈彩超未見異常,肝腎功基本正常(谷丙轉氨酶為31 U/L、谷草轉氨酶為62 U/L),血常規(guī)提示有輕度貧血(81.27 g/L),今為求進一步診治,遂入我院皮膚科,皮膚科門診以“皮疹查因”收治入院。
起病以來,患者精神、睡眠、食納一般,大小便正常,體力體重無明顯變化。既往史:有頸椎病史多年,1996 年患肩周炎,1999 年行前列腺電 切術,2000 年摔傷致左側后肋骨折,1 年前曾發(fā)現(xiàn)右側胸壁腫脹,胸部CT 考慮右側胸壁炎,給予局部外用藥抗炎治療。
體格檢查:T 37.1℃,P 75 次/min,R 20 次/min,BP 122/77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步入病房,查體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左側腹股溝可觸及一花生米大小的腫大淋巴結,質地中等,移動度欠佳,雙肺呼吸音稍粗,雙肺呼氣相均可聞及哮鳴音,右下肺呼吸音稍低,心率75 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雙腎區(qū)無叩痛,雙下肢水腫,右側明顯,右側胸壁、面部稍腫脹,病理征未引出。皮膚科情況:右小腿見一約4 cm×4 cm 大小紫紅色斑片、斑塊,輕壓痛,其上可見點片狀糜爛面及少量淡黃色滲夜(圖1)。病理診斷結果見圖2A~B。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示:κ(-),λ(-),CD3(+),CD5(個別細胞+),CD43(++),CD20(-),CD79α(-),Pax5(-),CD21(-),CD23(-),CD45(++),CD56(+),CD68(+),CD4(+),CD8(-),CD30(-),ALK(-),EMA(-),Ki-67(局灶30%),CKpan(-),VIM(+),HMB45(-),TiA-1(+),TdT(+)(圖2C~F)。原位雜交結果:EBER(+/-)。根據(jù)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原位雜交結果,病理診斷如下:鏡下見均為T 細胞淋巴瘤(圖2A~B),考慮為皮下脂膜炎樣T 細胞淋巴瘤。
圖1 右小腿可見明顯病變部位
圖2 部分病理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100×)
結合上述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診斷為皮下脂膜炎樣T 細胞淋巴瘤。建議行化療,患者及家屬拒絕,治療上根據(jù)藥敏給予抗感染(萬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輸白蛋白、護胃補鈣、利尿補鉀及小劑量甲強龍、甲氨蝶呤等控制病情。2 個月后死亡。
SPTCL 是一種細胞毒T 細胞的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以下,屬于少見類型的淋巴瘤[9],在白種人中少見[10-11],但在亞洲人中常見[12-13]。發(fā)病無明顯性別差異,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3 歲[14]。臨床首發(fā)表現(xiàn)常為非特異性皮下結節(jié),不警惕容易誤診,皮損常見于四肢和軀干,還可見于面、頸、腋窩、腹股溝和臀部[15],主要表現(xiàn)為黃褐至紅色的皮下結節(jié)或斑塊,大小差異很多,其直徑0.5~9.0 cm不等,無壓痛,早期無明顯淋巴結受累,潰瘍和皮外病變少見,其中約1/3 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噬血細胞綜合征,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高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凝血功能異常[16]。
病理檢查是確診SCPTL 最主要的方法[17],其特征是皮下脂肪組織內有原發(fā)的小、中或大的多形性T 細胞,圍繞脂肪細胞呈花環(huán)狀排列,瘤細胞有明顯的核碎裂、核壞死[18]。腫瘤組織中有組織細胞吞噬紅細胞和壞死碎屑后形成的豆袋狀細胞,以及反應性組織細胞,??珊喜⒂兄緣乃?、凝固性壞死,特別是損害較大時,可見廣泛脂肪壞死,壞死脂肪常導致組織細胞反應,包括多核巨細胞或肉芽腫樣增生[19]。SPTCL 瘤細胞的侵襲性較強,病情進展非常迅速,自然病程兇險,但患者對全身聯(lián)合化療如環(huán)磷酰胺聯(lián)合多柔比星、長春新堿和潑尼松方案(CHOP 方案)及局部放療較敏感,治療有效[20],經(jīng)CHOP 或CHOP 樣方案化療后,平均隨訪時間24 個月,中位生存期為27 個月[21]。本例患者由于家屬拒絕治療,預后不好。
SPTCL 是一類特殊類型的T 細胞淋巴瘤,確診的金標準仍然依靠病理,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初始癥狀缺乏特異性[22],因此CT、MRI 鑒別診斷尤為重要[23],盡量減少誤診與漏診的發(fā)生率。治療方面目前尚未統(tǒng)一,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模式是目前治療復發(fā)難治性SPTCL 患者的趨勢[24]。對TIM-3 功能缺陷的SPTCL 患者,免疫抑制劑起到了較好的療效[18]。也有研究表明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SPTCL 是合理的[25-26]。這些研究,仍需要大量樣本、多中心研究,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觀察。制訂規(guī)范、標準化的治療方案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