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智毅,林曉敏,蘇國秋,郭曉珍,何 濤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廣東肇慶 52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又稱慢阻肺,是一種患病率、致殘率、病死率較高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日常活動能力的全身性疾病。Ⅱ型呼吸衰竭作為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更是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殺手。除藥物治療之外,高流量通氣濕化治療儀(HFNC)治療已成為AECOPD及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之一,其可以滿足患者自主呼吸需求,減少諸如胃腸脹氣等并發(fā)癥,但由于HFNC是利用特制鼻塞進行氧療,易受到諸如患者張口呼吸等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所提供的的氣道壓并不穩(wěn)定,并不能及時保證患者擁有足夠潮氣量,從輔助呼吸方面而言作用較弱[1]。體外膈肌起搏(EDP)作為一種針對膈肌功能進行的訓練,操作簡單便捷,安全系數(shù)較高,患者接受度更高[2]。雖然對體外膈肌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已經(jīng)有了諸多研究,但在HFNC聯(lián)合EDP治療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研究方面仍然缺乏相關報道,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HFNC聯(lián)合EDP治療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以期明確這一治療手段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57~82歲,平均年齡(70.92±10.11)歲;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2.31±1.75)年;體質量指數(shù)(BMI)19~27 kg/m2,平均BMI(22.41±2.29);COPD評 估 測 試(CAT)評分30~38分,平均CAT評分(33.78±1.11)分;呼吸困難程度評分(MMRC)3~4分,平均MMRC評分(3.34±0.31)分。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56~83歲,平均年齡(70.84±10.13)歲;病程4~18年,平均病程(12.66±1.95)年;BMI 18~27 kg/m2,平均BMI(22.15±3.67)kg/m2;CAT評分 30~39分,平均CAT評分 (34.18±1.59)分;MMRC 評分3~4分,平均MMRC評分(3.51±0.31)分。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2011版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更新解讀》[3]中關于AECOPD的診斷標準,符合II型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4]并經(jīng)臨床確診。排除標準:①合并支氣管哮喘、肺癌、間質性肺炎或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嚴重意識昏迷,精神狀態(tài)受損,精神或智力存在障礙者;④面部存在畸形或因面部手術而無法正常佩戴面罩者;⑤對本研究治療方法不耐受,或無法自主呼吸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2011版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更新解讀》[3]中的基礎治療規(guī)范作為治療依據(jù), 主要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抗感染、止咳祛痰、緩解肌肉痙攣、營養(yǎng)支持等;非藥物治療:規(guī)律性鍛煉呼吸肌。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HNFC治療,具體方法:初始溫度設定為37 ℃,可根據(jù)患者的舒適性、耐受度、痰液粘稠度進行適當調(diào)節(jié)(31~37 ℃);氣體流量初始設置20~30 L/min,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耐受性、依從性進行具體調(diào)節(jié),若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現(xiàn)象表現(xiàn)明顯,則在45~55 L/min范圍內(nèi)對氣體流量進行調(diào)整;相對濕度100%;吸氧濃度根據(jù)患者動脈血氣檢查、生命體征進行動態(tài)調(diào)整(35%~60%),以達到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aO2)≥90%的水平。觀察組:HNFC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另應用膈肌起搏器治療,操作方式:按照操作指示正確貼電極片,于患者頸部兩側的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處放置2個負極小電極片,于患者鎖骨中線第二肋間處放置2個正極的大電極片,在操作中嚴禁將電極片貼在患者的頸動脈竇處,大小電極片之間的距離應大于1 cm,脈沖頻率應控制在30~50 Hz,起博次數(shù)控制在9~15 次/min,刺激強度控制在12~30單位,1次/d,30 min/次,使用參數(shù)則根據(jù)患者的舒適性、耐受度與治療感受進行相應調(diào)節(jié)。治療時間為7~20 d。
1.3 觀察指標 ①總有效率。有效:經(jīng)20 d治療后,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改善,發(fā)紺癥狀消失,呼吸頻率、心率、PaO2與PaCO2恢復或接近正常水平,意識由昏迷轉向清醒,精神好轉,最終無需進行氣管插管治療,患者康復出院;無效:經(jīng)20 d治療后,患者呼吸困難與發(fā)紺癥狀未能改善,病情惡化,呼吸與心跳驟停,或需要進行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傆行?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血氣分析指標水平。在實施治療前及治療結束靜休息0.5 h后通過雷度血氣分析儀(Radiometer Medical ApS,型號:ABL80 FLEX)測量并讀取動脈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酸堿度(pH值)水平;通過病床邊的多參數(shù)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呼吸頻率(RR)。③肺通氣功能。在治療之前及治療結束安靜休息0.5 h后通過肺功能儀(Medical International Research,型號:Spirobank II)檢測患者的實時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FEV1:1 s用力呼吸容積;FVC:用力肺活量;FEV1pred:占預計值百分比。
組別 例數(shù) FEV1(L) FVC(L) FEV1%pre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44±0.41 2.14±0.71* 2.54±0.71 3.34±1.04* 55.72±4.68 83.18±2.89*對照組 30 1.50±0.31 1.80±0.61* 2.45±0.91 2.87±0.61* 56.27±6.79 74.11±3.48*t值 -0.639 2.031 0.427 2.134 -0.664 10.982 P值 0.526 0.047 0.671 0.037 0.510 0.0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對比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有效2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3%(28/30);對照組患者中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00%(21/3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5,P=0.020)。
2.2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PaO2、PaCO2、pH值、R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aO2、pH值均升高,PaCO2、RR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aO2、pH值高于對照組,PCO2、RR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pH值:動脈血酸堿度;RR:呼吸頻率。
組別 例數(shù) PaO2(kPa) PaCO2(kPa) pH值 RR(次/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9.89±1.49 12.65±1.33* 10.98±1.457.04±1.33* 7.11±0.75 7.45±0.13* 29.23±6.45 21.05±2.55*對照組 30 9.21±1.51 10.01±1.55* 10.82±1.579.09±1.41* 7.11±0.58 7.33±0.13* 29.32±6.52 23.20±5.14*t值 1.756 7.080 0.410 -5.792 0.000 3.575 -0.054 -2.052 P值 0.084 0.000 0.683 0.000 1.000 0.001 0.957 0.045
2.3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EV1、FVC、FEV1%pre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EV1、FVC、FEV1%pred均升高,且觀察組患者FEV1、FVC、FEV1%pre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COPD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具有起病緩慢、持續(xù)時間長等諸多臨床特征[5]。而AECOPD患者常會因肺部阻塞時間過長、肺部通氣不足而發(fā)生Ⅱ型呼吸衰竭[6],以患者年齡大、病程長、病情嚴重、并發(fā)癥多等為臨床特點[7],其根本治療手段是改善患者通氣功能。傳統(tǒng)治療中常采用HFNC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手段,雖然有一定治療效果,但起效較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8]。而運用HFNC聯(lián)合EDP不僅可以將HFNC本身所具有的利用加溫加濕功能改善患者氧合狀態(tài)、減少患者呼吸做功的優(yōu)勢作用發(fā)揮出來,還可以通過EDP這一再訓練技術提升患者的膈肌收縮力,改善患者肺通氣情況,打破COPD的惡性循環(huán),改善COPD患者預后。同時,利用EDP可以促使患者的外圍肌肉功能的增強與運動耐力的提升,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狀況。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aO2、pH值高于對照組,PaCO2、RR低于對照組,F(xiàn)EV1、FVC、FEV1%pred高于對照組,提示HFNC聯(lián)合EDP對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HFNC單一治療手段,患者肺功能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從當前臨床治療來講,適度且合理的氧療可以使AECOPD患者突發(fā)的缺氧情況得到有效緩解,HFNC本身所擁有的持續(xù)性濕化效果,與干冷氣流形成鮮明對比,濕潤、溫暖的氣流可以改善患者氣道傳導性,降低呼吸時氣流阻力,規(guī)避有可能出現(xiàn)的鼻腔干燥現(xiàn)象,降低鼻粘膜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頻率[9]。肺康復更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發(fā)病頻率,提升患者的活動耐力的重要康復措施。而膈肌作為人體中呼吸肌中最為主要也是最為重要的肌肉之一,增強膈肌肌力更是肺康復中的重要步驟,而EDP作為針對膈肌功能進行訓練的治療手段,更為患者的肺功能康復提供了安全可行的新思路。而將HFNC與EDP聯(lián)合應用,則可將二者優(yōu)點同時發(fā)揮,達到更好療效。
綜上,HFNC聯(lián)合EDP可有效提升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療效,改善肺功能及血氣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