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文 趙天 編
中國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圈,航天員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在時間上沒有像地球上一樣的“白天”和“夜晚”概念。為了合理安排航天員的工作和休息,便于天地間聯(lián)系,空間站采取與地面一致的作息時間。
太空環(huán)境,具有高真空、強輻射、超低溫和高速度的特點。在空間站里,航天員怎樣解決衣食住行?他們是如何進行實驗操作的呢?
中國航天員的航空服分類精細,既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煉服、休閑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等多個種類。這些專用服裝由特殊材質制作,體現(xiàn)了我國太空科學的高速發(fā)展,既滿足了航天員太空生活、研究的需要,還融入了中國元素,成為航天員亮相世界的“太空華服”。
“太空華服”在線條設計、顏色搭配甚至細小徽標的制作上都極為講究。比如,航天員榮譽徽標的主線條猶如在湛藍的宇宙中航天器飛行的軌跡,給人以向上奮飛的動感;五角星的數(shù)量表明了佩戴者執(zhí)行載人飛行任務的次數(shù)。這些細節(jié)讓“太空華服”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極具藝術之美,看起來猶如一件高大上的藝術品。
航天員的艙內用鞋在設計上涵蓋人體測量學、人體工學、材料學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材料以熱塑材料、混紡針織材料為主,具備抗靜電、透氣、富有彈性、柔軟等特點。尺碼可以涵蓋多名男女航天員的尺碼體系。鞋面造型采用“魚排骨”式波狀結構,能夠緩沖航天員運動時的碰撞。鞋底鏤空的“九天攬月”篆書漢字藝術,同樣彰顯著中國元素。
中國空間站航天食品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營養(yǎng)豐富均衡,種類繁多。有主食、副食、調味品,以及水果、飲料、巧克力等。每周按早餐、午餐、晚餐列入食譜,能夠確保至少五天不重樣。
二是技術上達到了“一口吃”。食物設計為固態(tài)、無骨、小塊,無殘渣,無太多難以處理的餐余垃圾,達到了太空食用的技術要求。
三是盡量保證航天員的食欲??梢愿鶕?jù)每個航天員的個人口味制作、選用。比如目前空間站的“招牌菜”: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香辣羊肉、麻辣豆干,以及酸辣筍等,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食用。這些食品經(jīng)過“太空廚房”的加熱裝置,只需一會兒,即可變成熱乎乎的可口飯菜。
中國空間站艙內活動空間達110立方米,本著“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分別設置了工作區(qū)和生活區(qū)。工作區(qū)有智能儀表監(jiān)測區(qū)和試驗操縱區(qū),前者可以觀測空間站的航行情況,后者可以進行一些操控和實驗;生活區(qū)內有獨立的睡眠區(qū)、衛(wèi)生區(qū)、鍛煉區(qū),還配有太空廚房及就餐區(qū)。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擁有3個臥室。在太空中,每名航天員都能享受獨立的睡眠區(qū),確保睡覺不受干擾。
再加上wifi覆蓋、智能燈光APP、包裹式淋浴間、太空馬桶、家人私密語音通道等智能設施的裝配,航天員可以在太空舒服地上網(wǎng)聊天、洗澡、如廁,整個空間站簡直就如一座超豪華的太空別墅,居住舒適度超五星級。
“天和”艙上的機械臂是我國目前智能程度高、規(guī)模與技術難度大、系統(tǒng)最復雜的空間智能制造系統(tǒng)。它仿生于人體手臂原理,具有7個自由度(7個關節(jié)),高度靈活精確,長度達18米,承載達25噸,可實現(xiàn)艙體爬行,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空間站的高科技力度。而我國航天員的出艙行走,可以通過腳限位器將自己固定在機械臂末端,在機械臂的支持下,進行大范圍的轉移完成既定任務。有了機械臂的協(xié)助,航天員的太空行走既有安全保障,又從容自如,如同在機械臂上漂移、舞蹈。
聶海勝等三名航天員的實驗任務有四項:核心艙的在軌測試和日常管理,出艙活動,艙外安裝、組裝作業(yè)、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航天員自身健康管理。
在“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升空與核心艙對接后,完整的“天宮”號空間站將開展諸如量子調控與光傳輸研究、空間生物學研究、微重力流體與燃燒研究、空間材料研究等多種國際空間前沿研究。這些科學研究大部分會在兩個專業(yè)的實驗艙內進行。實驗艙內還可以進行太空精密觀測、太空生物種植等有趣的觀測試驗。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與研究永無止境,搭載有現(xiàn)代高科技的中國“天宮”號遠不是空間站的終點。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人類將在浩瀚星海中航行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