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歲末時,近20?年的好友、茶人“大茶”從湖州來與我茶敘,帶來了有關湖州茶文化的期刊和文章。值此農歷壬寅年開年之際,和大家聊聊與湖州有關的茶事。
真正喜茶、研茶之人,都對江南古城湖州有特殊的情感,因為陸羽在這里寫下了《茶經》,而唐朝也成了茶學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一片葉子在時空里翻轉,和人類彼此糾纏至今。
我有時會想,唐朝應該是個溫暖的時期,因為國泰民安,人們便開始唱起歌、跳起舞、喝起茶,繼而有了茶文化的繁榮昌盛,官員懂得如何制作、品鑒好茶,并從中擇優(yōu)推薦給皇上,?從而出現了名茶、貢茶。
建立于戰(zhàn)國時期的湖州,瀕臨太湖,是太湖沿岸一座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有個縣城叫“長興縣”,縣里有座山叫“顧渚山”,在這座山腳下建造起了中國歷史上首座茶葉加工工場,并成為唐代著名的貢茶院。
大唐貢茶院始建于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是督造紫筍茶的場所,有制茶建筑60?多間,鼎盛時聘請了制茶工匠千余人、幫工3?萬多人,?年產貢茶5?000?多千克。陸羽以及唐代很多詩人都為飄香的紫筍茶做詩題詞,如張文規(guī)的《湖州貢焙新茶》:“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碑斈?,?每到春茶上市,顧渚山下便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好不熱鬧。
大約在2004?年我前往此地時,?青青竹林后,四目所及之處,只是當年貢茶院的一些石碑等遺跡。2008?年5?月,大唐貢茶院全新面世,整個建筑順山勢而建,氣勢恢宏。記得前兩年陪同幾位國外友人前往,正是初冬時節(jié)的傍晚,雨色濛濛,游人稀少,偌大的茶院里聽得風吹竹葉、鳥雀嘰喳。眺望遠方時,有種錯身千年前的時光感。
回望唐朝,安史之亂后,有心入世的陸羽卻因世道毀于戰(zhàn)亂,一路南下,?他時常獨行于曠野,時常嚎啕大哭,當他行至湖州,便寄居在杼山妙喜寺,后又結緣于苕溪畔。杼山在妙西境內,妙西又稱“妙喜”,地處湖州市吳興區(qū)西南。陸羽為寫《茶經》,追尋好茶,就要看此茶生長在何處。顧渚山東臨太湖,西倚天目,三面環(huán)山,且屬低山丘陵,坡度平緩,植被豐富,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從礫石堆里長出來,扎根在肥沃的沖積土中。氣候上,秋、冬有天然屏障擋住寒意瑟瑟的西北風,春、夏則可借助太湖水體濕度,將溫和、濕潤的潮濕空氣乘著東南風飄進紫筍茶區(qū)。
在茶林間,我想象著陸羽穿梭在顧渚山,盡見優(yōu)質茶樹,頓生激動,于是記錄下“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亂石嵯峨的山路,間有竹林和山草蘭,如此生長出來的茶樹,自帶一份竹蘭之雅氣。
實踐出真知。陸羽在湖州時,跑遍了好山、好水、好茶林,于是,催生出了《茶經》,開創(chuàng)了茶文化的先河,也使湖州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發(fā)源地。湖州的杼山、顧渚山和莫干山是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名山。寫這三座山的茶文,?有明人凌濛初的《游杼山賦》、明人游士任的《登顧渚山記》和清人吳康候的《莫干山記》。
大茶曾推薦我看過一部他參與的紀錄片《霞幕北飛》,其中清晰地展現了杼山之霞幕山的風景、歷史,還有茶禪之關系,而這一切都緣起于陸羽。
前兩年大茶帶我去杼山,看30?多年前村民老王在山腳下自發(fā)修建的陸羽墓,簡樸但充滿了虔誠的氣息。山腳下當年的妙喜寺已經毀于戰(zhàn)火,不復存在,然而當年妙喜寺主持皎然禪師和陸羽的那些動人故事,卻在村民之間口口相傳,不能忘懷。
一位隱士、一位詩僧,因著一杯茶的緣分,在妙喜寺相逢,在山水之間惺惺相惜、互相欣賞,成了讓世人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我們現在說的“茶道”一詞,便首見于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據載,他還寫過《茶訣》,?可惜已經佚失。所幸,皎然還有不少茶詩傳世。
湖州的茶文化深入百姓家,民間有以“三道茶”待客的習俗。頭道茶是風枵茶,又叫“糯米鍋糍”,是用糯米鍋巴加白糖制成的一款甜糯松脆的“甜茶”,寓意甜甜蜜蜜;第二道茶是防風茶,又叫“熏豆茶”,是用熏豆、胡蘿卜絲、白芝麻、枸杞子等泡上綠茶,成就一款風味獨特的咸茶,寓意“和和美美”;第三道茶是清茶,就是純粹的用當地的名茶沖泡,如長興紫筍茶、德清莫干黃芽、安吉白茶以及吳興三癸雨芽之類,寓意“四季常青”。每款清茶都有獨特的風味,呈現著地域的風土。
關于湖州的茶事一篇短文寫不盡,就如同這個美麗寧靜的江南城市,處處都是耐人尋味的風土人情故事,空氣里流淌著悠然的傳統(tǒng)文化。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美食小吃和文房筆墨小店相鄰,山水之間的城市生活,?真的是個適合居住的美好家園。
《禪茶一味》 金欽安 作金欽安 當代書畫藝術名人,竹刻、篆刻家,擅畫山水,兼花鳥。此畫特為本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