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即道德教育,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響,進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深入挖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對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有著積極的意義。文章對語文教學德育浸潤策略進行探究,以建構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浸潤;活力課堂;策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21;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6-0133-03
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的統(tǒng)一要求。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點的學科,肩負著提高學生智力水平和道德品質(zhì)的重任。從本質(zhì)上講,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進行德育,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這是因為,任何一種語言,從文字到文學,再到各種以文字作為載體而存在的藝術、技術與科學都包含著民族文化,對這些要素的教育其實就是在進行德育,在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本文對語文教學德育浸潤策略進行探究,旨在建構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一、細化教學目標,明確德育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教師會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精準安排,以提升課堂教育品質(zhì)。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圍繞語文教學內(nèi)容,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學目標中予以明示,以做好德育工作,提升學生道德品質(zhì)。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把握德育方向。首先,要分析課文內(nèi)容,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其次,教師要確立教學目標。(1)能夠正確認讀、理解生字、新詞,正確理解“便”這一多音字,并能進行組詞。(2)能夠分角色完成文章的朗讀,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3)能夠梳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出文章圍繞花生都寫了哪些內(nèi)容。(4)能夠解讀文章中具有深刻含義的句子,并且在理解花生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到文章所傳達的人生哲理。(5)能夠仿照文章內(nèi)容,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完成小練筆。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目標,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德育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細化教學目標,能明確德育方向,便于進行合理的教育活動安排,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二、立足朗讀訓練,滲透德育理念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滲透德育理念的有效途徑。語文教材收錄大量的名篇佳作,這些都可以用來進行朗讀訓練。朗讀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領悟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還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提高德育滲透效果。
例如,在教學《梅蘭芳蓄須》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梅蘭芳的人格魅力,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貴妃醉酒》的京劇選段,讓學生從京劇的角度認識梅蘭芳其人,為朗讀做鋪墊。接下來,教師可讓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作者的思想情感都蘊含在語句中,在學生朗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語句進行分析,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比如,文章寫了日本侵略軍要求梅蘭芳上臺演出,梅蘭芳堅決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而在抗戰(zhàn)勝利后,梅蘭芳不僅剃掉了胡須,還高興地登臺演出。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梅蘭芳的高貴品質(zhì)。在指導學生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不僅要抓住“斬釘截鐵”和“高興”這兩個關鍵詞,還要讓學生在朗讀相關的語句時注意語速、重音、停頓。比如,教師可提出“怎樣才能讀出梅蘭芳的斬釘截鐵”“語速是變快還是變慢”“語氣是鏗鏘有力,還是猶豫不決”等問題,引導學生探討交流,以體會梅蘭芳高尚的愛國情懷、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德育滲透至此水到渠成。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讓學生接近文本情感的最佳方式。德育與情感相依相伴、互為表里,教師只有用心指導學生朗讀,才能讓學生將情感投入其中,更好地實現(xiàn)德育滲透。
三、借助閱讀教學,實現(xiàn)德育目標
德育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和閱讀教學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付諸實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調(diào)整教學重心,將德育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在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的心靈接受真、善、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解讀,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先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通讀全文,想一想文章給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學生說:“讀了這篇課文,有一種溫馨感。尤其是小鳥停在作者肩頭的畫面,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學生說:“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有一種想養(yǎng)寵物的沖動,作者和小鳥之間的情感真的太感人了,萬物皆有靈氣?!苯處熆梢龑W生回顧課文,讓學生體會作者是用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珍珠鳥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始終用一種溫柔、小心翼翼的方式對待珍珠鳥。這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虐待動物的現(xiàn)象,及時滲透德育:每個人都應當熱愛動物,保護動物,而不應該傷害它們。
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文本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教師要進行挖掘與提煉,從而升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實現(xiàn)德育滲透目標。
四、借助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tǒng)美德
古詩詞是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其中不乏傳統(tǒng)美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愛國精神、堅韌品質(zhì)、家國情懷。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還比較弱,教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為了幫助學生深入解讀古詩詞,教師要充分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并利用提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在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通讀古詩,并提出“泛讀古詩,你在腦海中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的問題,讓學生依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說出自己看到的畫面。隨后,圍繞古詩的細節(jié),教師可提出“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黃河的雄偉氣勢,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描寫,你知道是怎樣描寫的嗎”“牛郎織女家是什么樣子的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對古詩的細節(jié)進行品味,體會詩人拼搏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最后,教師可結合詩人在古詩中流露出的情感,提出“從古詩中你學到了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闡述自己從古詩中學到的傳統(tǒng)美德,以完成對這些美德的內(nèi)化,在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中,努力拼搏進取。
教師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分析,能夠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方向,對古詩詞進行深度解讀,以挖掘古詩中的德育因素,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
五、展開有效互動,進行德育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互動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針對文本的寫法、結構與學生進行互動,并沒有從德育的角度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過于膚淺。教師如果能立足文本中的德育因素與學生進行互動,就能升華學生的價值理念,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教師應當增加德育對話,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涵。
例如,《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星期天,宋慶齡一家準備到朋友家拜訪。此時,宋慶齡突然想起答應朋友小珍要教她編花籃,不論父母怎么勸,她都決心在家里等待小珍的到來。盡管小珍最后沒有來,但是宋慶齡依然很高興自己履行了承諾。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既然小珍最后沒有來,那么宋慶齡的等待是不是完全沒有必要呢?誠信究竟重不重要?這時,有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有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假如宋慶齡沒有在家里等小珍,而是和父母一同去伯伯家,這對宋慶齡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假如小珍如約上門,發(fā)現(xiàn)宋慶齡并不在家,小珍對宋慶齡會有怎樣的想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意識到,宋慶齡如果沒有遵守承諾,那么在小珍的心里,宋慶齡就會變成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而且,宋慶齡也會因為這樣的事,慢慢變成一個隨意許諾,而不能兌現(xiàn)的人。通過這種形式的互動,學生既能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又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在互動過程中,無論是聽的人,還是說的人,都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圍繞特定的德育話題與學生展開互動,能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
六、借助德育活動,踐行德育思想
德育不能只靠“說”,而要靠“做”。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并沒有理解“滲透”的真正含義,認為滲透就是說教,就是將德育的道理講給學生聽,這樣的理解顯然背離了德育滲透的初衷。同時,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較弱。鑒于此,教師應當積極地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踐行德育思想。
例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6單元,無論是選編的課文還是口語交際話題都與“父母之愛”有關。教師如果只是憑借課上教學和口語交際互動實現(xiàn)德育滲透,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學生多半是“左耳進,右耳出”,很難將這些道理放在心上。鑒于此,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三項特殊的作業(yè)。(1)傾聽父母。和自己的父母聊一聊他們年輕時的往事,聊聊他們年輕時的夢想、年輕時的經(jīng)歷,年輕時遇到的人。這項作業(yè)既可以拉近親子距離,還能增進孩子對父母的了解。(2)擁抱父母。抱一抱自己的爸爸媽媽,感受爸爸媽媽懷里的溫度,同時告訴他們“我愛你”。(3)感恩父母。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可以給父母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等。教師布置這樣的作業(yè),不僅能踐行德育思想,還能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心?;顒咏Y束后,教師要讓學生寫心得體會,將感恩父母記在心上。
在語文教學中,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策略。任何道理如果只是通過“說”而實現(xiàn),永遠不會給學生帶來深遠影響。因此,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德育思想。
總之,德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更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理念的新途徑。在實施德育時,教師需要保持耐心,保持恒心,保持細心,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德育,讓學生不只從“說”的層面接受德育,更要從“做”的方面踐行德育,這樣才能提高德育的質(zhì)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德育因素,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掌握基礎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道德品質(zhì),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耿俐如.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2).
[2]崔慧敏.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02).
[3]彭小艷.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7).
[4]柴如會.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2).
[5]辛學偉.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9(13).
[6]蘇海峰.潤“德”細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幾點做法和體會[J].小學教學研究,2018(08).
[7]萬春蓮.立智立德,整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01).
[8]孫映霞.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5).
作者簡介:徐翠萍(1974-),女,江蘇如皋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
"Infiltra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Dynamic Chinese Classroom
Xu Cuiping
(Gaojing Primary School, Shizhuang Town, Rugao City, Jiangsu Province,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which means that teachers exert influence on stud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with the help of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form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contain rich moral education factors. Teachers' in-depth excavation and effective infiltr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iltration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dynamic Chinese classroom and help students grow into talent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dynamic classroom; strategy;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sense of 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