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雪,王 穎,嚴 亞
(大理大學藥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自從Fujishima等〔1〕研究表明使用TiO2和Pt電極的光電化學分解水可以產(chǎn)生H2和O2以來,光催化技術(shù)獲得了廣泛的關(guān)注。光催化技術(shù)既可用于光催化分解水產(chǎn)生H2,使光能轉(zhuǎn)變成清潔能源,又可用于將有機污染物氧化為CO2和H2O,或還原有毒高價重金屬離子為低毒或無毒低價重金屬離子而不會產(chǎn)生二次污染〔2-4〕。光催化技術(shù)在同時解決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方面具有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
當前光催化技術(shù)中研究最多的光催化劑是TiO2,由于它具有3.2 eV的寬帶隙,僅在紫外線照射下才顯示出光催化活性,而紫外光能僅占入射太陽光能量的4%,因而TiO2對太陽光這個綠色能源的利用率很低。迄今為止,為增加TiO2對太陽能的利用,研究人員嘗試了很多方法諸如負載、摻雜〔5〕、染料敏化〔6〕和構(gòu)建復合半導體結(jié)構(gòu)等方法修飾TiO2,以改善其在可見光下的光催化性能〔7-8〕。與此同時,TiO2之外的一些新型光催化劑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9-10〕。與TiO2相比,新型Ⅰ-Ⅲ-Ⅵ族三元硫化物半導體材料AgInxSy被廣泛研究,其中AgInS2顯示出優(yōu)異的可見光催化活性。AgInS2的帶隙<2.0 eV,對可見光具有優(yōu)異的吸收能力,同時,AgInS2的制備方法簡單,反應(yīng)條件溫和,通過控制反應(yīng)條件可以制備出不同形貌和大小的AgInS2顆粒,實現(xiàn)對AgInS2可見光催化活性的調(diào)控〔11-13〕。為進一步提高AgInS2的可見光催化活性,本實驗將Bi3+引入到AgInS2中,探討不同Bi3+的引入量對AgInS2可見光催化活性的影響。
1.1 試劑硫代乙酰胺(CH3CSNH2)、巰基乙酸(C2H4O2S)、硝酸銦(In(NO3)3)和硝酸鉍(Bi(NO3)2·5H2O)均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硝酸銀(AgNO3)購自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硝基苯酚(PNP)購自卡邁舒生物科技;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羅丹明B(RhB,化學純)購自上海試劑三廠;去離子水為實驗室自制。
1.2 儀器TU-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RF-5301PC型熒光分光光度計;HITACHI S48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PANalytical Empyreanxing X射線衍射儀;Thermo Scientific Escalab 250Xi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FEI tecnai F20型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
1.3 AgInS2的制備室溫磁力攪拌下,在含有200 mL水的圓底燒瓶中依次加入0.18 mmol AgNO3、0.51 mmol In(NO3)3和5.4 mmol C2H4O2S,混合液攪拌15 min后,加入9 mmol CH3CSNH2,再繼續(xù)攪拌10 min,將圓底燒瓶快速放入70℃的恒溫水浴中,反應(yīng)5 h后自然冷卻,陳化24 h,反應(yīng)液經(jīng)濃縮、丙酮萃取,所得沉淀經(jīng)洗滌后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常溫干燥即得AgInS2。
1.4 Bi-AgInS2的制備Bi-AgInS2的制備過程如“1.3”項下所述,不同的是0.51 mmol的In(NO3)3換為不同比例的Bi(NO3)2·5H2O和In(NO3)3(保持Bi(NO3)2·5H2O和In(NO3)3的總物質(zhì)的量為0.51mmol)。
1.5 光催化活性測試AgInS2和Bi-AgInS2的光催化性能通過自制的光催化反應(yīng)裝置進行測試,測試方法以及降解率的計算方法參考文獻〔14-15〕,所不同的是RhB水溶液的濃度為1.0×10-5mol/L,PNP水溶液的濃度為6 mg/L,吸附-解吸平衡時間為30 min。
2.1 X射線衍射(XRD)分析圖1是樣品的XRD譜圖。為便于比較,將正交結(jié)構(gòu)的AgInS2的標準譜圖(JCPDSCard File No.25-1328)和面心立方結(jié)構(gòu)的AgBiS2的標準譜圖(JCPDS Card File No.21-1178)列于其中,見圖1(a)、(f)。和圖1(a)相比,圖1(b)中2θ角為25.0°、26.6°、28.4°、44.5°、48.0°和52.6°的衍射峰分別對應(yīng)于圖1(a)的(120)、(002)、(121)、(320)、(123)和(322)晶面,表明未引入Bi3+時,所制備的樣品為正交結(jié)構(gòu)的AgInS2。當AgInS2中引入不同比例Bi3+后,從圖1(c)~(e)觀察到兩處明顯變化:一是衍射譜圖的峰形變銳,表明所制備的樣品結(jié)晶性好;二是衍射峰位置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其中2θ角為27.5°、31.7°、45.8°、54.2°、56.4°和66.2°的衍射峰分別對應(yīng)于圖1(f)的(111)、(200)、(220)、(311)、(222)和(400)晶面,表明在AgInS2中引入Bi3+后所制備的催化劑為面心立方結(jié)構(gòu)。進一步觀察圖1(c)~(e),發(fā)現(xiàn)隨著Bi3+引入量的增加,各衍射峰明顯變寬,表明Bi3+的引入使晶體顆粒變小。
圖1 樣品的XRD譜圖
2.2 X射線光電子能譜法(XPS)分析從圖2A(a)中觀察到未引入Bi元素前,樣品只含有S、In和Ag 3種元素(C和O為測試過程中引入的雜質(zhì))。從圖2A(b)~(d)觀察到在158 eV和164 eV處附近存在2個明顯的結(jié)合能峰,分別歸屬于Bi 4f7/2和Bi 4f5/2,在26 eV處還存在一弱峰,歸屬于Bi 5d結(jié)合能峰,表明Bi元素成功引入到AgInS2中。進一步分析Bi 4f的高分辨XPS譜圖(圖2B),兩結(jié)合能峰間距為5.4 eV(Bi 4f5/2位于163.7 eV,Bi 4f7/2位于158.3 eV),表明樣品中的Bi元素為Bi3+,進一步分析圖2B(b)~(d),發(fā)現(xiàn)當Bi3+的摻雜量增大時,兩結(jié)合能峰開始時向高結(jié)合能方向變化,繼而向低結(jié)合能方向移動,但變化不大。圖2C(a)中位于161.7、162.8 eV處的結(jié)合能峰歸屬于S 2p3/2,而圖2C(b)~(d)中兩峰均向低結(jié)合能方向移動,表明引入Bi元素后S對電子的結(jié)合能力減弱,4個樣品中的S均為-2價。從圖2D(a)~(d)中觀察到In 3d3/2(452.1 eV)和In 3d5/2(444.8 eV)的結(jié)合能峰,表明所得樣品中的In為+3價。隨著Bi3+摻雜量的增加,In 3d的結(jié)合能峰強度依次增大,但峰位無明顯變化。從圖2E中觀察到Ag 3d3/2(373.6 eV)和Ag 3d5/2(367.7 eV)的結(jié)合能峰,表明Bi-AgInS2中的Ag為+1價,并且隨Bi3+摻雜量的增加,Ag 3d峰向高結(jié)合能的方向移動,表明Bi3+的摻雜使Ag+對電子的結(jié)合能力增強。XPS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Bi元素成功摻雜到AglnS2中,Bi3+的摻雜未改變AgInS2中各元素的氧化態(tài),但使Ag+對電子的結(jié)合能力增強,S2-對電子的結(jié)合能力減弱。
圖2 樣品的XPS譜圖
2.3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由圖3A~B觀察到所制備的AgInS2是形狀不規(guī)則的類球狀顆粒,具有層狀結(jié)構(gòu),大小不均勻,粒徑約為650~1 030 nm。當引入Bi3+后,所制備的Bi-AgInS2為松散的聚集體,這些聚集體呈花狀顆粒,表面由直徑為20 nm左右的絨線狀體組成,見圖3C~H。通過測量得到
B
i-AgInS2(Bi3+:In3+=12:5)、Bi-AgInS2(Bi3+:In3+=14.3:2.7)和Bi-AgInS2(Bi3+:In3+=15:2)的粒徑大小分別約為460~860 nm,480~590 nm,340~660 nm,見圖3D、F、H。其中Bi-AgInS2(Bi3+:In3+=14.3:2.7)的顆粒大小較均勻,而Bi-AgInS2(Bi3+:In3+=12:5)和Bi-AgInS2(Bi3+:In3+=15:2)的顆粒大小不均勻。SEM結(jié)果表明:Bi3+的引入促使AgInS2由類球形粒子變?yōu)槭杷傻幕铑w粒,顆粒尺寸變小,表面由20 nm左右的疏松線狀體組成。隨著Bi3+引入量的增多,所得顆粒大小從不均勻到均勻再到不均勻變化。
圖3 樣品的SEM照片
2.4 高分辨率透射電鏡(HRTEM)分析圖4A顯示AgInS2為球狀顆粒,粒徑為700~1 000 nm。由圖4B測得AgInS2的晶面間距為0.357 nm,對應(yīng)于AgInS2的(120)晶面〔16〕。引入Bi3+后,Bi-AgInS2(Bi3+:In3+=14.3:2.7)為絨線球狀顆粒,粒徑為300~500 nm,測得晶面間距為0.321 nm,對應(yīng)于立方相AgBiS2的(111)晶面〔17〕。見圖4C~D。
圖4 樣品的HRTEM照片
2.5 可見光催化活性分析圖5為可見光照射120 min時,樣品對RhB和PNP的降解率。圖5A表明,AgInS2對RhB的光催化降解率相對較低,僅為6%;隨著Bi3+引入量的增多,Bi-AgInS2對RhB的降解率先增后減,Bi3+:In3+=14.3:2.7的Bi-AgInS2對RhB的降解率達到78%,是AgInS2的13倍。由圖5B觀察到,AgInS2在可見光照射120 min時對PNP的光催化降解率為22%。隨著Bi3+引入量的增多,Bi-AgInS2對PNP的降解率也先減后增,增至最高后又變小。當Bi3+:In3+=14.3:2.7時,Bi-AgInS2的可見光催化活性最高,對PNP的降解率最高,達33%。可見光催化活性測試結(jié)果表明,AgInS2中引入適量Bi3+可有效提高AgInS2的可見光催化活性。
圖5 樣品對RhB和PNP的降解率(可見光照射時間:120 min)
為明確在可見光催化降解RhB和PNP過程中Bi3+對AgInS2的作用,測定了AgInS2和引入不同Bi3+量的Bi-AgInS2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和熒光譜圖,見圖6A~B。圖6A表明無論是AgInS2還是不同Bi3+:In3+比例的Bi-AgInS2對可見光都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引入Bi3+后,Bi-AgInS2在紫外和可見光區(qū)的吸收均比AgInS2強。從圖6B觀察到引入Bi3+后,Bi-AgInS2的熒光強度隨著Bi3+引入量的增加逐漸減弱,表明Bi3+引入到AgInS2中可有效抵制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復合。
圖6 樣品的固體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和熒光譜圖
綜上所述,推測Bi3+引入到AgInS2中提高AgInS2可見光催化活性的原因可能是:1○使樣品由正交結(jié)構(gòu)的AgInS2變?yōu)槊嫘牧⒎浇Y(jié)構(gòu)的AgBiS2,AgBiS2的帶隙(約1.2 eV)較AgInS2(約1.6 eV)窄,對可見光的吸收增強;2○使樣品粒徑變小,表面積增大,活性位點增多;3○使樣品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復合機率降低,提高量子效率。
本實驗采用低溫液相法制備了AgInS2和不同Bi3+引入量的Bi-AgInS2。Bi3+的引入不僅改變AgInS2的晶體結(jié)構(gòu),還可調(diào)節(jié)所制備顆粒的大小,增強樣品對可見光的吸收,降低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復合,從而提高樣品的可見光催化活性。當Bi3+:In3+=14.3:2.7時,Bi-AgInS2對RhB和PNP的降解顯示出最高的可見光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