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作者介紹
李? 娜
廣州市南沙區(qū)灣區(qū)實驗學校小學語文教師,中小學二級教師,平時愛閱讀,尤其愛讀文學、育兒類書籍。曾輔導學生參加征文比賽獲省二等獎,市一等獎,多次撰寫征文、論文獲省市一、二等獎。
《如何培養(yǎng)兒童思考力》由兒童思考教學與課程研發(fā)專家歐陽自珍和家庭教育專家黃學誠合著。這本書讓我的教育觀念有了轉折性的改變,我的孩子們也會因這本書而漸漸發(fā)生改變。
作者認為純知識的教育和成績至上的教育模式遠遠沒有教會孩子思考和讓孩子學會自我鉆研、探索科學的模式合理,而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方面教孩子解決問題是培養(yǎng)孩子思考力最方便和最實效的方法。至于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鉆研、自主探索知識,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后感觸最多的一點,細細寫來與君分享。
正如書中所說,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自發(fā)的。當孩子的手會握東西時,他的學習就沒有停止過;當孩子會爬時,他開始在家里的各個角落探索;當孩子學會說話后,他就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他會不厭其煩地問“為什么”;當你為他翻開一本繪本后,他開始對《鯊魚世界》《火山與地震》《自然的奧秘》等書沉醉不已……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開始。書中講到孩子從小就有好奇心,4-6歲時的好奇心最強,也是大腦神經(jīng)統(tǒng)合能力被開發(fā)時最重要的成長動力。到了7-12歲,孩子的好奇心逐漸遞減。因此,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持續(xù)地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的好奇心,延長他保持好奇心的時間,讓他有更多時間因為好奇心而引發(fā)瞬間的專注力,刺激孩子大腦細胞的活化生長。
當孩子爬著亂翻,亂摸時,當孩子把你心愛的一張照片撕碎時,當孩子爬到柜子上總想夠著上面的物品時……每每當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時,你的回應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學習方式,也可能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如果我們總是制止甚至呵斥他,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扼殺了,慢慢地孩子不敢,也不樂于嘗試,他對世界的思考與探索之門也將關閉。但是,如果我們能肯定并說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同時提醒他注意安全,他就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間,他對世界的興趣也慢慢萌發(fā)。當長期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后,我們可能就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興趣所在。聰明的家長就會進一步激發(fā)他的興趣,不斷地鼓勵與引導他在這一領域的學習,慢慢的,興趣就成了孩子的專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認同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
無論何時何地,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甚至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問出個所以然來不罷休時,我們必須要停下手中的事情。無論你在發(fā)一條多么緊要的信息,還是在與朋友聊天;無論你是在工作,還是在做家務,都必須停下來,耐心地思考、回答他的問題。因為,此時你要感到非常慶幸——孩子在自發(fā)地學習,主動地探索這個世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時的引導與鼓勵就像為他推開了一扇世界之窗,又好像讓他搭乘了一輛快樂的探索列車,讓他遠遠超過同齡人。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你興奮的呢?所以,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吧。會解答的,請你立馬認真地解答,不會的,也請你立馬查手機或立即電話求助,還是不能解決,也要抄在專門的本子上,日后找機會解決。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告訴孩子,他的問題很有價值,孩子就這樣被鼓勵著,相信探索的步伐就不會停止。
書中還講到,要想讓孩子學好一門學科,最重要的是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其實每個孩子從小有自己的興趣,不了解孩子興趣的父母,當然沒有辦法根據(jù)孩子的興趣去引導他。當你了解孩子、認同孩子時,便能慢慢地發(fā)現(xiàn)、引導他的興趣。從他的興趣出發(fā)鼓勵他學習,才不會讓他產(chǎn)生壓力。而當孩子對學校所學暫時沒有興趣時,此時就要靠家長和老師去鼓勵他,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原來這一領域也是很好玩的,幫助他找到學習后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家長還需要擔心孩子學不好嗎?
德國人深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發(fā)揮天賦與才能,才是教育最終的使命。如何發(fā)揮孩子的天賦和才能?首先,認真地看一看孩子的內(nèi)在,找到他的天賦、興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