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稿 高洋洋
“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這首歌唱的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山西。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山西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人口2875.9萬?,F(xiàn)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共11個地級市。共計80個縣、11個縣級市和26個市轄區(qū),省會太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里是晉國的領(lǐng)地,所以簡稱為“晉”。戰(zhàn)國初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晉”,久而久之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稱。在我的家鄉(xiāng)山西有很多名勝古跡,今天我就來說說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向來不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更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它地處三晉腹地的平遙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我國現(xiàn)存的四大古城之一。它于1986年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在平遙召開,會議首推平遙作為申報聯(lián)合國“人類遺產(chǎn)”項目的第一個古城。199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查后把平遙古城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從此,這座小城便聲名遠揚,慕名而來的海內(nèi)外游客絡(luò)繹不絕。
平遙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的交通脈絡(luò)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gòu)成。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南門(迎熏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南大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tǒng)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tǒng)商業(yè)街。清朝時期的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gòu),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jù)出土文物考證,遠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來,平遙城建置沿革屢經(jīng)變遷,其最早被稱為古陶,是堯帝的封地;西周時名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遙城的前身;北魏時改名為平遙縣,并把縣治遷到這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它的繁華,也曾多次遭受戰(zhàn)火的破壞?,F(xiàn)存的城墻是明代洪武年間(1370年)修建的。經(jīng)明清以來的多次維修,平遙城的古城墻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平遙還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有著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它不同于江南古鎮(zhèn)的秀氣與喧鬧,北方的古城村落大多沒有小橋流水,沒有青石板路,也沒有蒙蒙細雨與炊煙裊裊。作為北方的典型古鎮(zhèn)之一,平遙古城有的只是那高高的城墻圍起的一座座方正對稱的大院,肅靜且莊嚴(yán)。斑駁的城墻,凹凸不平,內(nèi)側(cè)的城磚,大片地剝落,印染出淺淺淡淡的故事,見證著歷史滄桑。
平遙古城不僅歷史悠久,還有許多美麗又神奇的故事。平遙古城的城墻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為什么叫女兒墻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币馑际钦f城墻高大厚實,像大丈夫;女墻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到城墻上并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怕他摔下去,便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jì)念她,工匠們在城墻兩邊修起了矮墻,并把它叫作女兒墻。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也確實說明了女兒墻的保護性功能。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guān)于城隍廟的,傳說每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廟廟會期,在清咸豐九年廟會期間,集市上出現(xiàn)了一位賣餅子的老翁,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著:“賣火燒啦——火燒——”(平遙人稱餅子為火燒)可是由于他的餅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沒人去買。一位年輕人看了看,誠心地告訴老翁說:“大爺,你的火燒太小了,人們都愛吃大的?!崩衔谈嬖V這位年輕人說:“今天是小火燒,明天就是大火燒。”當(dāng)天夜里,廟內(nèi)果然失火,除了后院寢宮窯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燒為灰燼。后來,經(jīng)過這位年輕人細心的回憶,才想起肯定是火神顯靈了,從此,這段小故事便流傳開來。
平遙古城還有一個別稱叫作龜城。鳥瞰平遙古城,它的形狀特別像烏龜。城門有六處,門外的兩眼水井像龜?shù)难劬?,北門為龜?shù)奈舶?,它是全城的最低處。東西一共有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都是向南開,只有下東門是向東開,據(jù)說人們是為了不讓烏龜爬行才把它的左腿拉直,拴在了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所以平遙古城又叫龜城。
凡到過雙林寺的人,無不為其精湛的彩塑藝術(shù)所折服。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寺院東配殿窗下的供養(yǎng)人像,他們是當(dāng)時社會的最底層,和古代匠人有著非常相似的社會閱歷和生活處境,所以工匠們大膽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以身邊真人的形象為原型,塑造了這些因生活清貧而把希望寄托于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身上的善男信女形象。他們的身體比例、服飾打扮、面部表情無一絲造作之氣,給人以真實可親之感,尤其是殿門兩側(cè)的牛公、牛母像更是被國內(nèi)外游客所稱贊。這些雕像不但塑技高超,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牛公、牛母分別叫牛普林、馮妙喜。相傳他們是橋頭村的一對老夫妻。雙林寺還沒有創(chuàng)建時,他們就已經(jīng)在中都古城這塊地方耕耘了,老夫妻無兒無女,靠耕種三畝薄田過日子,一生勤勤懇懇,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雖非出家之人,但也達到了“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的地步了。后來,官府要在中都橋畔修建中都寺。老兩口便每年把打下的糧食除留下少部分夠自己吃以外,其余的都捐給了寺院,還燒菜提水為匠人們服務(wù)。寺院花了好幾年才建成。年復(fù)一年,老夫婦自始至終都存有善念,履行善行。后來寺廟將落成的時候,工匠們被他們夫婦的真誠所感動,決定為他們塑像紀(jì)念。但由于他們是凡人,殿中沒有他們的位置,工匠們只好將他們塑在千佛殿殿門兩側(cè)。由于他們身高、容貌酷似真人,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芭9?、牛母”?/p>
平遙古城內(nèi)的古建筑保存下來的很多,像文廟大成殿、縣衙、清虛觀、市樓、城隍廟、武廟戲臺等。即便是街道居民樓也基本保存了明清時代風(fēng)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店鋪以及各種精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fēng)貌。平遙古城不僅古建筑多,還名人輩出。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晉代史學(xué)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長居此處。當(dāng)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候外廬、已故中國文學(xué)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遙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平遙古城旅游業(yè)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已經(jīng)嚴(yán)重影響了古城旅游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壯大,也對古城保護提出了嚴(yán)峻挑戰(zhàn)。這就需要我們在欣賞古城的同時保護好它,使它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光芒。
大院深深,一步一古今。漫步在充滿歷史氣息的青石板街道上,看著雕梁畫棟的城隍廟、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文廟、古老的票號、保留完好的明清風(fēng)格商鋪,一家家走過,似在夢境中穿梭,將鏡頭對準(zhǔn)隨意的一處景致,都是一幅古樸風(fēng)韻的圖畫。街道隨意的一處院落,一個牌匾,一串紅燈,所有指尖觸及的,都似乎在講述著塵封的往事……
時光倒流,物我兩忘。告別了城市的喧囂,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感受著古城的生活氣息,走在陳舊的青磚路上,古樸與現(xiàn)實讓人迷茫。有的磚石破舊了,但墻依然堅固。我們無法窺見墻里的世界,如同無法回到古宅的往昔。才想起,其實這樣的古樸,是需要長期居住去慢慢體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