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紅
關鍵詞:語用能力 《語文課堂作業(yè)本》 “讀一讀,記一記” 自主識字 串詞引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弊R字、寫字也是所有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墩Z文課堂作業(yè)本》作為一本相對權威的練習本,緊扣學段目標和課文內容,每一課都設計了“讀一讀,記一記”的練習。這類練習題,真的只能是雞肋嗎?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適時地、巧妙地將這一練習引入課堂,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可讓它在學生的識字學習中起到最大效應,有時,還能更有效地推進文本的學習。
一、歸類識記,助積累沉淀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提出這樣的目標:“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學習獨立識字”。二年級是識字量最多的年段,但是二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基本功,有了初步的識字能力,是識字的最佳時期。因此,二年級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變被動識字為主動識字。高效的識字學習應在在語境中學習、鞏固、運用。而語境最基本的單位就是詞語。《語文課堂作業(yè)本》中的“讀一讀,記一記”,正好為學生自主識字提供了最基本的語境。在師生共同學習文本之前,學生已通過一遍又一遍地素讀,對生字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再讓學生打開《課堂作業(yè)本》,自主讀讀記記詞或詞組,然后由老師根據本課詞語特點,拎出部分串詞引領,既提高了識字效率,又為進一步學習文本作好鋪墊。如《雪孩子》一課中,有六個帶有“氵”的字,在學生初讀課文及同桌互助讀練習本上的詞語后,再集中呈現(xiàn)該練習題中帶“氵”的詞,凸顯共性,進行歸類識記;然后引學生聚焦最具內涵的“激動”一詞,出示“激”的古字,根據字理識記,再在擴詞中幫助理解,最后回歸文本語句,感悟“激動”一詞的運用。這樣的串詞學習,面中有點,點中帶片,使識字學習枝杈相連,縱橫交錯。
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歸類意識,在自學時,會自覺地去尋找識記規(guī)律,提高了識字效率,為進一步學文作鋪墊。當然,這一步識記并不是本課生字學習的終結,個別新出現(xiàn)的詞語或有著更深意義的字詞,還得在課文這大語境中感悟、積累并學習運用。如《雪孩子》中的“添”是一個書面化的詞,學生平時不太習慣使用,而且,這個詞是第一次出現(xiàn)?!墩Z文課堂作業(yè)本》中“增添”、“添加”兩個詞的朗讀,使學生快速理解了它的意思,但是它在學生心中還只是一個符號,并沒真正存進語言倉庫。于是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時,又結合語境及生活進行拓展積累:
屋子里真冷,往火堆里加些柴火,就叫——添把柴;
來了個客人,往飯桌上加一雙筷子,就叫——添雙筷;
來了個新同學,往教室里再加張桌子,就叫——添張桌;
……
像這樣,在歸類識記的基礎上,再結合多種情境橫向拓展,讓學生在識字中學語言,在學語言中活化該字,使識字教學與語言學習得到統(tǒng)一。
二、同類鋪墊,為閱讀導航
記得一位教學專家曾說過:學是教的邏輯起點。而低段學生學習文本,基本上是字詞始。《語文課堂作業(yè)本》中的“讀一讀,記一記”,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最基本的識字語境,也為我們的語用教學提供了一個起點。在學生或合作或獨立地“讀一讀,記一記”之后,拎出幾個具有共性或有關聯(lián)的重點詞,作為學生走進文本的突破口,可幫助學生在素讀中快速理清文脈。如《狐貍分奶酷》中的“拌嘴”,是整個故事發(fā)生的起因,雖是一個很生活化的詞兒,卻又是學生不太會用的詞。其中生字“拌”的識記更是一個難點,因為學生找不到“拌嘴”與“拌”的偏旁之間的聯(lián)系點。而《語文課堂作業(yè)本》“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正好為這兩者牽線搭橋。像這樣的形與義都特別重要的詞,必定是教學的重點對象。所以在學生自學后,教師先抽出“撿起”、“攪拌”兩個詞,讀讀演演,學生很快就根據形聲字的規(guī)律記住了“撿”和“拌”。教師再順勢出示“拌嘴”,將學生引入故事開頭:
1.自由讀讀第一段,思考:因為(? ? ? ? ? ? ? ? ?),所以
()拌嘴。
2.曾經因為什么,誰和誰也拌過嘴?用上句式說一說。
學生借助“拌嘴”,知道了故事起因,讀懂了“拌嘴”詞義,讀出了情緒,并會用“拌嘴”說身邊瑣事,學生的語言學習活動從識記走向體驗,最后用于生活,使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無痕融合,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串詞應用,促語言發(fā)展
語用教學認為,積淀言語經驗,提升言語表達,豐富言語智慧,最終促進學生的言語發(fā)展,實現(xiàn)“例”的增值,是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識字、寫字雖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但并不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不過字詞是學生言語發(fā)展的基石,低段的閱讀教學尤其要與字詞教學有機整合,在識字中學語言,在學語言中積累詞語,在言語實踐中豐富詞語內涵。
《語文課堂作業(yè)本》中的詞語,對二年級學生來說純粹地“讀一讀,記一記”并不難。我們教師的任務,除了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自主識記,還要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拎取一些詞,讓其與文本奧妙處建立聯(lián)系。如《狐貍分奶酷》一課的練習,在歸類識記中學習了“撿起”、“攪拌”兩個詞,引出“拌嘴”并領學生走進了故事。不過,除了帶“扌”的,在本課的一、二類生字中,還有許多帶有“ 口”的字,如吵、嚷、咬、吃等?!俺场⑷隆痹谡n文里是以單獨詞的方式出現(xiàn)的,而在“讀一讀,記一記”中合成為“吵嚷”,這對學生解讀文本是有一定的幫助的。而且正是這些帶有“ 口”的詞,串起了狐貍分奶酷的整個過程。其中最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就是“吵嚷”,最能幫助學生讀懂故事內涵的也是“吵嚷”,能與帶“扌”的字產生聯(lián)系的還是“吵嚷”。引導學生從“讀一讀,記一記”的詞語中找到“拌嘴”的近義詞“吵嚷”,從而引出一串帶“ 口”的字進行讀、寫;然后緊扣“吵嚷”朗讀體會熊哥兒倆的斤斤計較;由“咬、吃”切入,揣摩狐貍分奶酪的表現(xiàn),體會它的狡猾;最后再引導學生緊扣這些關鍵詞復述故事、表演故事,把課文語言進行重新建構。從字形歸類識記到故事朗讀,再到復述表達,由字詞帶動故事,以語言帶出內容,主干分明,枝葉茂盛,既夯實了字詞教學,也促進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當然,并不是說《語文課堂作業(yè)本》里的“讀一讀,記一記”,一定要代入課堂教學。在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的基礎上,課前預習或課后鞏固,都沒有什么不可。只是無論何種方式,都得盡可能地體現(xiàn)它在識字教學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 《語用 開啟語文教學的新門》 劉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