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桂林 by Hou Guilin
中國賞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于魏晉,成熟于唐宋,傳承于元、明、清、民國,大普及、大繁榮于改革開放的當(dāng)今。
從文化形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層面看,賞石文化是由“小中見大”的園林立峰(縮景藝術(shù))漸漸與傳統(tǒng)的詩詞書畫藝術(shù)聯(lián)姻而登堂入室,供于幾案,既養(yǎng)眼又養(yǎng)心的審美與勵志相結(jié)合的雅文化的一種。從哲學(xué)層面看,它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們以自己的文化自覺,避開了最原始的“神山神石有靈”的虛幻和世俗宗教崇拜而構(gòu)建的“天人合一”(儒)、“道法自然”(道)、“以心傳心”(佛)三教互滲,自然與人文熔于一爐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文化精神的延伸。
題名:【霞山幽景】 石種:英石
題名:【起云峰】 石種:靈璧石
題名:【探幽】 石種:英石
在策劃“黎氏閣杯”中國·山西第四屆賞石文化論壇主題時,我們針對當(dāng)今普遍存在的物欲橫流、誠信缺失、追求“數(shù)字”、人心不古等社會通病,聯(lián)系賞石文化圈里部分人患上的重石輕文、厚金薄情、追名逐利而有失德行的俗氣病和浮躁風(fēng),以及有些人自覺不自覺地將賞石文化偏向了純經(jīng)濟的“亮富、比富、斗富”的不良軌跡,背離了賞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甚至還有人將古典賞石文化誤解為只是專屬于特權(quán)階級和少數(shù)人的玩物等觀點,我們提出了“回歸古典,逐夢時尚”的課題同大家展開討論。我們首先拜讀了當(dāng)代著名賞石理論家俞瑩先生發(fā)表的《古典賞石縱橫談》一文(發(fā)表于2006年《環(huán)球賞石盆景》冬季版)和當(dāng)代書畫藝術(shù)大師范曾先生的《回歸古典之美》一書。俞先生認為,“古典賞石是一種樣式,是指以瘦漏皺透為結(jié)構(gòu)特征的、以抽象形態(tài)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賞石?!庇嵯壬M而談到“古代賞石不同于古典賞石,古代的不一定是流行的,代表傳統(tǒng)流行的是古典賞石,古典賞石(特注稱“文人石”)的年代忽略不計,可將其視為不是古董勝似古董的藝術(shù)品。”從俞先生文章總的闡述看,先生對古典賞石這一命題的研究,實可謂立論獨到,論據(jù)充分,論述清晰,具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水準和理論高度,不愧為石界大家。我還特別欣賞范曾先生在《回歸古典之美》一書中講的三句話:“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藝術(shù)奇葩自古以來就重視藝術(shù)家的人格完整,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而這已凝鑄成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髓”;“人們對于古典的神圣和崇高失去了本應(yīng)有的敬意,迷失在追逐物欲的激情之下,方寸大亂”;“回歸古典就是隔著一個相當(dāng)?shù)某鷣碜匪菽菚r候的輝煌”。
請別誤解,我們提出“回歸古典”并不是提倡當(dāng)今賞石文化應(yīng)該復(fù)古,更非獨愛古典四大名石的“瘦皺漏透”而排斥其他石種及其新的賞玩方式,而只是希望當(dāng)今賞石界能全面理解古代賞石文化所具有的普世價值觀,即古典賞石文化的文化精神及文化經(jīng)典,比如回歸自然,樂山樂水;比如以石為友,拜石為師;比如以小見大,以石自適;比如托石寄情,羞沾名利;比如善于題詠與其他藝術(shù)聯(lián)姻等永不泯滅的經(jīng)典理論。
從詞義上解釋,古典,是指古代流傳下來的在一定時期被認為是正宗或典范的東西。我們理解所謂古典賞石不僅是指其物質(zhì)形態(tài)的“瘦、漏、皺、透”和“丑”,更應(yīng)該包涵古代賞石家們的理念及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文獻,即具有普世價值的賞石文化核心價值觀及其相關(guān)正宗和典范的文化精神。為此,在以俞先生文章主旨的前提下,我斗膽做些補充,補上俞文中我自認為沒有展開的那一部分,以求教于方家。
題名:【夏峰清響】 石種:嶗山綠石
先秦時代形成的山水文化觀認為,山水是自然界最主要的部分,山水泉石是大自然的“全權(quán)代表”,是自然的代稱?!恫┪镏尽吩疲骸暗匾悦綖檩o佐,以石為之骨,凡石皆屬地?!薄妒拧沸蛘f:“石出于山,山生萬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導(dǎo)風(fēng),天地以成?!惫噬綖槿嗜酥臼?。老子《道德經(jīng)》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庇纱丝芍?,中國古典賞石文化的真諦是秉承古代山水文化之脈,受千奇百怪、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石的感染而用以感悟人生。它的特殊魅力和價值既是自然的,也是道德的、高雅的。所以蘇水先生在《雅文化·山水世界》文中說:“在中國文化中,唯有雅文化最自覺地追求著人與自然的契合,最虔誠地接納山水世界進入人生?!笨梢源_認,山生萬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故仁者樂山;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智者樂水。自然山水世界無言的真、善、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以石為友,拜石為師,人因石貴,石因文傳,乃是中國古典賞石文化的生命基因。
“石不能言最可人”是什么意思?我理解的就是它“不私”“不倦”“不爭”的無言大美最可人。如果再展開點講還有以下幾點:
唐代大詩人、古典賞石理論大家白居易存詩3000多首。其詠石名句如“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這三句名言可謂中國古典賞石理論的正宗,亦可謂經(jīng)典。他的理念、理論奠定了古典賞石文化的根基?!扒笃渑肌本褪乔笃滟p玩對象的奇特和稀有。而“怪且丑”的理念也正是后來人蘇東坡、鄭板橋這些賞石名家的“石文而丑”“丑而雄、丑而秀”等丑石觀的模范。實際上米芾提出的賞石四字訣“瘦、漏、皺、透”也與白居易的觀念同出一轍。清朝重臣譚嗣同創(chuàng)作的《怪石歌千古》曰:“其首秀而瘦,其腹漏而透。其貌陋而皺,其氣厚而茂。其中秀而籀,其紀歸而壽?!倍际菍鹘y(tǒng)賞石文化經(jīng)典理論的繼承。再看白居易的《太湖石記》,他不但率先提出“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的古典賞石標準,更道出古人賞石的自由心態(tài)。他說:“古之達人皆有所嗜……誠哉是言,適意而已?!笔裁唇羞m意?適意就是樂山樂石,就是舒心,就是人與自然石的和諧,就是在賞石時心無旁騖的悠閑與快樂。這種自由快樂的賞石心態(tài),也為后來的賞石家們繼承。如清代李國瑜說:“人貴適意爾,以石自適”;民國王士禎詩曰:“黃扉坐論云促膝,欲有閑情寄泉石”:民國張輪遠探尋愛石人之心理也說:“癖石者心理——自適其意也”。如今,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創(chuàng)會會長壽嘉華倡導(dǎo)的“一方石頭和諧一個家庭,一方石頭匯聚一批朋友……”瀘州女子愛石協(xié)會提出的“我愛石,我健康,我快樂,我美麗”的賞石理念等等,無不是在古典賞石文化精神基礎(chǔ)上的觀念創(chuàng)新,而“適意”乃是其核心精神之一。
觀賞石乃天地造就的精物,能得到一方心儀的奇石正是一種緣分。石可怡心,石可清心,石能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能洗去人心中的浮躁或郁悶。所以白居易說道:“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鼻宕p石大家趙爾豐也說:“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扣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樂以為友?!比钤凇蹲魇嬘洸㈩}》一詩中也說:“滇少詩畫友,得友在石中,舊交久零落,嘆息感于衷,豈無新交游,自顧嫌龍鐘,宜此特健藥,與之相磨磬,更如以談理,點頭對生公,我固愛石友,石亦依云翁?!惫耪Z云:“生有自來,名有所始”“石友”詞就出自古人將石當(dāng)做自己的好朋友,以石為友乃古典賞石之本精。然而,今天有許多人不解其意,將石友僅僅理解成玩石者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并不將心儀的石頭當(dāng)作好朋友。賞石者只有將奇石視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石頭才會帶給我們永遠的快樂。難怪米芾在無為縣遇見那塊心儀的石頭時激情萬分地喊出:“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題名:【冠云峰】 石種:靈璧石
古人云:萬事德為先。古典也好,古代也罷,我認為古人賞石文化的最高境界莫過于以石比德和拜石為師了。所謂“石道”即以石比德勵志之道?!兑捉?jīng)》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彼^“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仁者與萬物一體”都是中華民族崇尚道德精神的不同表達。李翔海先生在《怎樣構(gòu)建我們的精神家園》一文中說:“所謂‘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一個基本特質(zhì)……在今天,面對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要想有效地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侵蝕,通過提升境界而筑起精神的堤防,同樣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p>
阮元詩曰:“石可共語索題句,歐蘇選石如選士?!壁w爾豐曰:“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cè)?,孤高介?jié),君子也,吾將以為師。”杜步盧贈萬石齋對聯(lián)云:“與石結(jié)良緣,萬疊云山同磊落;以閑為自在,一樓風(fēng)月助清高。”所以古人賞石以石比德、為師、修身勵志的最高境界就成為中華賞石文化的精髓和經(jīng)典。難怪米芾在搬家時盡管無力將他所拜之石搬走,但卻特意畫了一幅《拜石圖》留在身邊。
題名:【群仙峰】 石種:湖北文石
石頭何德有之?石德即仁德,沉靜淡泊,不嘩眾取寵,堅硬頑強,寧碎不彎,胸懷錦繡,不言自重,歷盡世事滄桑,但耐得寂寞。《呂氏春秋》有“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石頭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格正是我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征。我們講回歸古典,正是要將自己在賞石時的思想感情、心理情操移注到石頭上,以比德、勵志、修身的氣質(zhì)和品格緊緊同石德、石品感動在一起,這個被感動的心理過程就是認同。古往今來,米芾拜石的故事不知被多少愛石者傳為佳話,我們對此應(yīng)心懷深深地感恩,石頭是吾師,吾亦當(dāng)拜之。
以小見大是藝術(shù)家進行審美創(chuàng)作的普遍規(guī)律,喜歡小巧玲瓏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民族文化精神。有學(xué)者講得好:藝術(shù)作品反映生活是通過典型概括一般,以局部反映整體的。在藝術(shù)作品中反映自然界的萬物之美,不可能也無需將自然界的原貌原形原封不動地描錄下來才算真實,如繪畫作品多以“尺幅之圖寫千里之景”,用最小的紙絹畫最大的圖畫,然而它所展示的天地之美是巨大的、豐富的、多層次、多側(cè)面的。中國的賞石藝術(shù)與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同出一脈,都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鄭板橋曾題聯(lián)“山隨畫話,云為詩留”。賞石藝術(shù)是發(fā)現(xiàn)的藝術(shù),更是心靈的藝術(shù)、傳神的藝術(shù),其審美載體的體積一般都是小中蘊大,適于居家“臥游”的。再如古典詩詞藝術(shù)也是最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古典賞石不在石頭大小,主要是通過藝術(shù)想象的方式(包括聯(lián)想、遐想乃至幻想)以達到“澄懷觀道、臥以游之”的目的。石小蘊大是一個美學(xué)原則,因為小石頭同樣能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給人以輕松快樂、耐人尋味的無窮魅力,同樣也可引起人們“神飛揚”“思浩蕩”,從而帶給人們親近自然的精神滿足。
古之賞石雖然也有丈高的園林峰石,但立峰石再大,若同自然山峰相比仍然是以小見大的一種象征。庭堂供(賞)石就更是這樣。比如米氏研山“靈璧小峰”,長僅五六寸,高半之,然沙坡、水道、山峰,還有一圓白小月綴其上,這正是古人所謂“掌中山河,袖里乾坤”,“縮龍成寸”的藝術(shù)典型。再如古人賞石詩中記錄:“袖里云嶺皆寸壁,一拳分手亦何慳”(宋·王庭珪);“迴同千仞風(fēng),孤危不盈尺”(戴叔倫);“我持此石歸,袖里有(藏)東?!?蘇東坡);宋·《云林石譜》里有言:“物象宛然,雖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巖之秀,大可列于園館,小或置于幾案,如觀嵩少而面龜蒙,坐生清思,故平泉之珍。”再如清朝梁九圖《十二石齋記略》云:“余得石十二,而峰巒、坡塘、溪澗、峻坡、峭壁、巖壑、蹬道諸體具備,覽于庭則湖山勝慨畢在目前,有凳躡之勞極游邀之趣,余自樂此,客無焉”;另外還有“五色蘊異彩,體嫌小如拳”(李文);“癖石之妙妙無窮,疑從米芾袖中出”(張元驥)等,如此以小見大的例子俯拾皆是。
然而,在當(dāng)今賞石界,由于受市場經(jīng)濟精于計算的影響和古典賞石文化理論指導(dǎo)的缺失,有些人背離了賞石文化的根本價值觀,夸目尚奢之風(fēng)也比比皆是。例如藏石求大求巨,并聲言“小石頭沒多大意思”,“一萬元以下的石頭不可玩”;再如由某些“精英”共同發(fā)起并操作的奇石“爭王爭霸”大賽,除了石體要巨大,評估價也是百萬、千萬,甚至上億,他們崇尚石頭體積之重量,追求石價之“多圈圈”數(shù)位,否則既難稱王也難稱霸。數(shù)字取代了儒雅,金錢取代了文化,賞石成了謀取一己之利的工具,文化淪為欺騙感情的廢話,真乃斯文掃地,悲哉!哀哉!
為石賦名,托石寄情,這是古代賞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為什么要為石賦名呢?明代賞石家林有麟《素園石譜》云:“石之佳者多經(jīng)名人題詠,未經(jīng)品題者如玉在璞”;阮元《石畫記序》說:“不得品題者更不知幾何,此亦如人才不遇知己,殊可惜矣。奇石雖有造化之工,若無品題,猶未破混沌”;李果《大理石記》云:“精神不吐,奇亦難見”。
古往今來給觀賞石題名的例子不勝枚舉,但若能題一個魅力獨具的、能使石頭安身立命、萬古生輝的好名就不那么容易了,它需要賞石者有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藝術(shù)悟性。古人為石賦名是托石寄情,大都是怡情、悅性、言志的。如江南園林四大名石《冠云峰》《瑞云峰》《皺云峰》《玉玲瓏》以及《朵云峰》《仙人峰》《青云片》;明代文徵明藏石《采云峰)《天池峰》和米萬鐘藏石《鎖云》及《卷云》(古代遺石)等等名石之名,幾乎都用了“云”和“峰”二字。為什么古人喜歡用這兩個字為石賦名呢?我認為,用“云峰”二字題賦石名都是取自《詩經(jīng)》“山出云雨,以潤天下”的意思,都含有“山集石而雄,云由石而生(古人稱石為云根),雨因云所成,水因石而清”的意境。同時也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而“以潤天下”這四個字正是古代文人雅士處世為人的根本,都是圍繞著人與自然山水的契合這一賞石文化的生命基因而立德、言志的反映。
我們提出“回歸古典”并不是提倡平平擬古,處處效仿,而是要學(xué)習(xí)和繼承古典題名之文化精神。為石賦名還應(yīng)該如《清稗類鈔》所言的“名字所取,根于意,沿于時尚,因時變遷”。只有因時變遷,順歷史而動,才能“名正言順”。
在石文化理論研究方面,始終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石文化是人類的根祖文化,人類的文明是從舊石器文化開始的。賞石文化是人類石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分支,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們以自己的文化自覺避開了“神山神石有靈”的原始崇拜而逐步構(gòu)建的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心傳心”的審美與道德互滲的雅文化,它代遠年湮、博大精深。我們要想繼續(xù)在賞石文化領(lǐng)域?qū)さ绬⒅牵捅仨毝酶卸鞴诺涫幕谋菊妗?/p>
歷史是向我們傳承精神財富的智慧老人。只有認真學(xué)習(xí),全面繼承古典賞石文化的精華,賞石文化才不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樂山樂水,敬畏自然,生萬物而不私,育萬物而不倦,利萬物而不爭。與石結(jié)友,尊石為師,尚德勵志,羞沽名利,托石寄情,善于題詠等核心價值觀及其理念,即使在當(dāng)今賞石文化發(fā)展日益多元化的新時代也絕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任何文化的向前發(fā)展都離不開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兩個車輪的轉(zhuǎn)動,回歸古典就是繼承,逐夢時尚就是創(chuàng)新。只有充分調(diào)動我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文化精神,才能夠?qū)鹘y(tǒng)的賞石文化發(fā)揚光大。只有在充分繼承古代賞石文化經(jīng)典基礎(chǔ)上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今日賞石文化的時尚就有可能成為明日的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