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晴
徐州市中醫(yī)院針灸科,江蘇徐州 221000
腦梗死即為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卒中,該病癥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腦部出現(xiàn)血液供應障礙,促使腦部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進而導致腦組織供血供氧不足,引發(fā)供血區(qū)組織壞死、軟化的一種突發(fā)性腦部病癥[1]。在中醫(yī)學中一般將腦梗死納入“中風”范疇,該病癥多見于中老年群體中,且大部分患者病發(fā)前無典型的不適表現(xiàn), 一旦病發(fā)則會導致患者快速陷入昏迷狀態(tài),再加上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可在極短時間內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大面積腦壞死,進而引發(fā)腦梗死[2]。據(jù)臨床實踐顯示,在腦梗死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中盡管能夠促進其病癥的改善,挽救患者生命,但預后效果有限,患者神經功能及機體狀態(tài)改善并不理想[3]。對此,該次研究主要選取該院2019 年1 月—2021 年8 月接收的45 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在其治療中予以針刺結合中藥干預的臨床效果及價值,報道如下。
研究中選取該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45 例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均分為兩組。 采取中藥治療的23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 采取針刺結合中藥治療治療的22 例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2 例、11 例;年齡最小、最大值分別為40 歲、79歲,平均(68.23±5.78)歲;病程最短、最長分別為1 d、6 個月,平均(3.55±1.21)個月。 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2 例、10 例;年齡最小、最大值分別為60 歲、79 歲,平均(68.45±5.69)歲;病程最短、最長分別為2 d、6 個月,平均(3.60±1.25)月。 對比兩組患者基本信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與《實用內科學》[4]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相一致, 且經頭顱MRI 或CT 檢查明確診斷;②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氣虛血瘀證及風痰阻絡證腦梗塞診斷標準相一致,伴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頭暈,頭痛,口角歪斜,腹脹便秘等癥;③研究內容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④納入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
排除標準:①伴有重要臟器(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或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虎趯ρ芯恐兴盟幬镞^敏,或針刺治療不耐受;③病例資料不全。
兩組患者均接受中藥治療、抗聚、穩(wěn)定斑塊、改善腦代謝、活血化瘀及對癥治療等。 觀察組同時予以常規(guī)西藥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規(guī)格100 mg)口服治療,單一用藥劑量為100 mg,1 次/d。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163270,規(guī)格20 mg),單一用藥劑量為20 mg,1 次/晚;持續(xù)用藥14 d。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干預下予以針刺+中藥湯劑治療:(1)針刺:①頭針:穴位選取為頂顳前斜線及后斜線,在實施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0.25 mm×40 mm 的毫針采取三段接力刺法進行針刺干預,在針刺中需注意針尖在進針時保持與頭皮間為30°左右的角度,在阻力降低后調整進針方向,始終確保與頭皮平行位置刺入,刺入中快速捻針2 min,控制進針速度處于200 次/min 左右,每間隔10 min 捻針1 次,共進行3 次。 在此過程中需注意指導患者對患肢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②體針: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進行穴位選取,針對上肢不遂者,選取穴位為合谷、太沖、曲池、手三里等;下肢不遂者選取穴位為昆侖、太沖、陽陵泉、足三里等;針對口角歪斜者選取頰車、合谷、太沖等穴位。在上述穴位針刺中需先進行局部消毒, 進而使用0.3 mm×40 mm 的毫針進行針刺,得氣后進行提插、捻針3 min,此后留針40 min,1 次/d,持續(xù)14 d(1 個療程),療程間需間隔l d,持續(xù)治療4 療程。 (2)中藥湯劑:予以天麻鉤藤飲加減干預,組方如下:18 g 石決明;12 g 的梔子;各為15 g 的天麻、菊花、茯神、鉤藤、牛膝、杜仲、夜交藤、黃芩、益母草,并根據(jù)病情進行裁化:針對嚴重眩暈、手指發(fā)麻增加3 g 全蝎、20 g 龍骨及20 g 牡蠣; 針對存在血瘀者則增加15 g 川芎與15 g 當歸。在組方準備完備后,將所有藥物置入砂鍋中加入500 mL 冷水浸泡并文火煎煮,剩余湯汁200 mL 左右取汁服用,分為2 次,早晚溫服,持續(xù)用藥14 d。
對比觀察在不同治療方案干預下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 指數(shù))及運動功能(FMA)。
(1)治療效果:結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相關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①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95%以上;②顯效:癥狀、體征改善顯著,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0%~95%;③有效:癥狀、體征出現(xiàn)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70%;無效:癥狀、體征未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不足30%。 總有效率=1-無效率。
(2)NIHSS、Barthel 指數(shù)及FMA 評分: 分別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 指數(shù)評分及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NIHSS 以42 分為滿分, 得分越高缺損程度越嚴重;Barthel 指數(shù)評分及FMA 評分以100 分為滿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3)生活質量評分SF-36:通過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職能、一般健康狀況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分析,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 高于對照組的65.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數(shù)及FM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shù)、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數(shù)、FMA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數(shù)、FMA 評分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23)觀察組(n=22)t 值P 值NIHSS治療前治療后Barthel 指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26.54±3.77 26.47±3.52 0.064 0.949 15.69±2.48 11.32±1.79 6.751<0.001 43.26±6.27 43.85±6.41 0.312 0.756 55.96±5.79 63.27±5.44 4.360<0.001 FMA治療前治療后60.12±3.24 60.05±3.81 0.066 0.947 75.64±1.46 82.59±1.87 13.932<0.001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職能 一般健康狀況對照組(n=23)觀察組(n=22)t 值P 值71.33±5.14 87.52±7.44 8.525<0.001 68.31±5.73 84.57±8.86 7.343<0.001 68.45±5.16 85.22±7.34 8.899<0.001 73.55±5.32 92.14±6.47 10.548<0.001
在中醫(yī)學中, 則多將腦梗死劃歸為“中風病”范疇,常見證型為氣虛血瘀型,該證型病發(fā)機理主要為久病致氣耗,進而促使正氣虛損,氣虛則導致血液難以以正常流速流動, 從而促使瘀血在血管壁停留附著,痹阻腦絡,最終引發(fā)病癥,故在該病癥治療中應以化瘀通絡、補氣活血為主[7]。而風痰阻絡型也是常見的中風證型之一,其為本虛標實之證,風痰阻絡為“標”,是表象;肝腎虧虛則為“本”,是實質;該病癥的病因病機則為肝腎虧虛、風痰阻絡促使腦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在治療中需以祛風通絡、補益肝腎為主[8]。
在中醫(yī)辨證治療中,除了采用中藥物進行內服治療外,還可以根據(jù)患者病情輔以針刺治療。 在采取針刺治療中,需結合患者病癥的不同選擇對應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進而刺激機體,使其產生一定的抑制或興奮作用,以達到緩解肌肉緊張癥狀,改善疼痛、麻木及癱瘓等癥狀的效果[9]。在實際治療中,頭針的應用主要通過對頭部特定刺激區(qū)針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頭針運動區(qū)可映射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 屬于第一軀體運動區(qū),能夠對肢體及對側面部運動起到支配作用[10]。 采取針刺刺激則可直接作用于其下的大腦皮層,促進該區(qū)域大腦皮層血液循環(huán)以及腦細胞興奮性的恢復,進而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11]。 而體針穴位則分布較為廣泛,具有較強的辨證取穴特性,既可局部取穴,也可遠近配穴,且行針手法多樣,這些都是單一頭針刺激難以取代的[12]。 故在實際治療中,通過聯(lián)合頭針、體針針刺則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促進患者腦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的恢復[13]。 從穴位選取方面來看,頭針刺激區(qū)域主要為頂顳前斜線及后斜線,該部分為重要的軀體運動區(qū),在對相關穴位進行刺激下,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大腦皮層腦細胞興奮性的增加,并起到改善局部血供的效果[14]。 而在體針治療中,選取的穴位則主要分布在上、下肢主要神經干周圍,故在受到針刺干預下,可有效促進肌肉節(jié)律性收縮,從而促進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15]。 具體而言針對上肢不遂者,可予以合谷、太沖、曲池、手三里等上肢主要神經干周圍穴位進行針刺刺激, 以促進其相關肢體功能的改善;針對下肢不遂者則可刺激其昆侖、太沖、陽陵泉、足三里等下肢主要神經干周圍穴位;此外,對于口角歪斜者則可選取頰車、合谷、太沖等對應面部神經的穴位進行刺激,以達到刺激面部特點穴位,改善肌肉群緊張程度的效果,緩解病癥[16]。 而天麻鉤藤飲加減組方則具有良好的清熱活血、平肝熄風的效果,其組方中包含多種中草藥,其中,牛膝可發(fā)揮活血化瘀的效果;全蝎可以達到清熱止痛、通絡鎮(zhèn)痙的效果;鉤藤、天麻能夠發(fā)揮熄風清熱、疏肝解痙的作用;梔子、黃芩可以發(fā)揮清肝降火的作用;石決明能夠發(fā)揮清熱明目、平肝潛陽的效果;丹參、夏枯草能夠起到平肝清熱的作用;牡蠣能夠斂陰潛陽;珍珠母、龍骨、夜交藤則可發(fā)揮平肝潛陽、鎮(zhèn)心安神的作用;桑寄生可補肝、茯苓可寧心健脾、合歡皮可養(yǎng)心安神、川牛膝可活血化瘀。諸藥配伍則可協(xié)同發(fā)揮益氣平肝、清熱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 促進患者血壓水平及腦部缺血缺氧狀態(tài)的改善,最終達到降低血管通透性、擴張血管、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保護神經功能的效果[17]。 該次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 高于對照組的65.22%(P<0.05);觀察組NIHSS 評分為(11.32±1.79)分,低于對照組的(15.69±2.48)分,Barthel 指數(shù)評分及FMA 評分分別為(63.27±5.44)分、(82.59±1.87)分,高于對照組的(55.96±5.79)分、(75.64±1.46)分(P<0.05)。 黎致宏[18]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予以腦梗死患者針刺+中藥干預下,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45%,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下對照組的69.57%(P<0.05), 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一致。 進一步證實了針刺結合中藥治療效果顯著,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升其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治療中,予以針刺結合中藥湯劑天麻鉤藤飲加減方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提升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