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云,張燕芳,王吉林
湛市中心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廣東湛江 524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2]。目前臨床對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的發(fā)病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3]。乳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乳腺癌的病理類型主要包括非浸潤性癌、 早期浸潤性癌、浸潤性特殊性癌、浸潤性非特殊性癌等4 大類型。浸潤性導管癌(IDC)是一種浸潤性非特殊性癌;而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IMPC)又是浸潤性非特殊類型癌中一種獨立的乳腺癌病理類型[4]。IMPC 是一種侵襲及轉移性均較高的惡性腫瘤,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與IDC無顯著的特征性區(qū)別,故通過患者主訴、臨床癥狀、病灶所處位置、 體格檢查等無法有效準確地指導IMPC診斷[5-6],臨床仍然依賴病理醫(yī)師在光鏡下觀察臨床病理特點以及免疫組化的表現(xiàn)來確診[7]。 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進入該院進行治療的30 例IMPC 患者和35 例IDC 患者,對比IMPC 及IDC 的免疫組化與臨床病理特點。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進行治療的30 例IMPC 患者, 將其納入A 組;并選取同期35 例IDC 患者,將其納入B 組。A 組年齡24~64 歲,平均(42.51±2.16)歲;病程6~13個月,平均(9.33±1.05)個月;腫瘤直徑2~5 cm,平均(3.75±0.25)cm。 B 組年齡23~63 歲,平均(42.41±2.18)歲;病程5~14 個月,平均(9.38±1.08)個月;腫瘤直徑2~6 cm,平均(3.80±0.23)cm。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均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且高度配合研究。
納入標準:IMPC 及IDC 均與 《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8]中相應診斷標準符合,且經(jīng)穿刺活檢確診;所有患者均實施改良根治術治療并在術中獲取病理組織標本。 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器質(zhì)性疾病者;患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內(nèi)分泌疾病者。
兩組患者實施改良根治術,并在術中獲取病灶組織標本,所有病灶組織標本均置于10%的中性福爾馬林中并常規(guī)進行脫水、石蠟包埋處理,保證每張切片厚度在3~5 μm,實施蘇木精-伊紅(HE)染色法對切片實施染色處理, 脫水固封10 min 后放置在光學顯微鏡下予以觀察。 并進行免疫組織化采用EnVision 兩步法,使用檸檬酸鈉緩沖液高壓熱修復,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HE 復染。 使用磷酸鹽緩沖液(PBS)替代一抗當做陰性對照, 使用已知陽性切片作為陽性對照,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P53 蛋白(P53)表達。
(1)兩組臨床病理特征的對比: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兩組患者淋巴結轉移、淋巴管侵犯、軟組織侵犯情況。(2)兩組免疫組化情況比較:將兩組切片在5 個高倍鏡視野下進行觀察, 以ER、PR、P53 細胞核中出現(xiàn)淡黃色、黃色、棕黃色顆粒為陽性表達,以免疫組化評分作細胞陽性判斷: 免疫組化評分情況=陽性細胞數(shù)計分+陽性細胞染色強度計分。 ①陽性細胞染色強度計分:陰性(無色)0 分,弱陽性(淡黃色)1 分,中等陽性(黃色)2 分,強陽性(棕黃色)3 分;②陽性細胞數(shù)計分:a<14%是0 分,14%≤a<25%是1 分,25%≤a<50%是2 分,a≥50%是3 分。 免疫組化評分在0~1 分為陰性表達(-);2 分為弱陽性(+);3~4 分為中等陽性(++);4~6 分為強陽性(+++)[9]。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 組淋巴結轉移率、淋巴管侵犯率、軟組織侵犯率均高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對比[n(%)]
A 組中ER、PR 的免疫組化陽性率與B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P53 的免疫組化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組化情況對比[n(%)]
乳腺腫瘤中“微乳頭狀結構”這一說法最先是在1980 年被學者提出,當時利用電鏡對IMPC 結構進行觀測,發(fā)現(xiàn)其呈桑葚樣外觀,直至1993 年才明確提出IMPC 這一定義。IMPC 臨床較不常發(fā),惡性程度高,存在明顯的淋巴血管浸潤、區(qū)域淋巴結轉移與局部再發(fā)等發(fā)生風險[10-11]。 因為IMPC 特殊的形態(tài)特征、侵襲性的生物學行為以及較差的預后,已經(jīng)引起廣大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2003) 乳腺腫瘤新分類中,IMPC 被單獨劃分為一種新的組織學類型, 作為乳腺癌中的特殊類型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與難點[12-13]。 乳腺腫瘤新分類中將乳腺癌分為乳腺良性腫瘤和乳腺惡性腫瘤; 乳腺良性腫瘤包括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乳腺纖維囊性變;乳腺惡性腫瘤通過分子分型進行診斷: 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LuminalA 型、LuminalB 型、三陰乳腺癌、特殊類型乳腺腫瘤[14-16]。 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腫瘤預后相對較好;三陰乳腺腫瘤治療有效性低于激素受體陽性、HER2 擴增者。 該研究中對比分析IMPC 和IDC 免疫組化與臨床病理特點,結果顯示A 組淋巴結轉移率(64.29%)、淋巴管侵犯率(84.62%)、軟組織侵犯率(84.21%)均高于B 組淋巴結轉移率(35.71%)、淋巴管侵犯率(15.38%)、軟組織侵犯率 (15.79%)(P<0.05), 表明與IDC 相比,IMPC 具有較高的淋巴結轉移率、淋巴管侵犯率、軟組織侵犯率患者預后較差。 IMPC 在光學顯微鏡下的病理學特點主要呈現(xiàn)出微乳頭狀或呈小腺管排列狀的腫瘤細胞排列狀態(tài), 并且纖細的纖維組織會將其分隔。 腫瘤細胞以柱狀或立方狀分布為主,細胞質(zhì)淡染或者呈強嗜伊紅狀態(tài),細胞核為圓形或卵圓形,呈深染狀態(tài),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異型性,幾乎無核分裂,腫瘤壞死也不常見[17-18]。 在華彬等[19]關于對比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及浸潤性導管癌免疫組化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研究中指出,IMPC 患者中ER(90%)、PR(80%)的陽性率明顯較IDC 患者高。 該研究中經(jīng)過免疫組化操作后顯示,A 組中ER(50.00%)、PR(57.14%)的免疫組化陽性率較B 組高(P<0.05);而兩組P53 的免疫組化陽性率相近(P>0.05)。 表明IMPC 患者的ER、PR多呈陽性高表達,這與上述結論相符。 但也有研究結果證實,ER、PR 陽性的老年乳腺癌患者一般有著較好的預后, 提示ER、PR 呈陽性表達和患者預后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20]。 針對ER、PR 陽性率與乳腺癌患者預后之間的聯(lián)系,未來需要進一步增加樣本數(shù)量或開展多中心數(shù)據(jù)分析,以獲取進一步的結論。
綜上所述,IMPC 淋巴管侵襲力強、淋巴結轉移率高、軟組織侵犯率均較高,且ER、PR 陽性表達率高,臨床及病理醫(yī)師要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