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蓮,女,1967年10月出生,北京房山閻村鎮(zhèn)人,出生于農(nóng)家。曾于1988年開始在《京郊日報》《北京日報》《農(nóng)民日報》《民政之聲》發(fā)表詩歌。1989年參加工作,就職于閻村鎮(zhèn)(原大紫草塢鄉(xiāng)),工作已有32年。本篇系小說處女作。
我媽說晚么晌還在生產(chǎn)隊里刨白薯,黑影下來回到家,不大會兒就生下了我,不知道幾點,估摸著六點多鐘。照這么推算,我是晚上5點到7點之間落生,那一年是1967年,屬羊。農(nóng)村有一句諺語,男怕屬虎,女怕屬羊,虎男妨人,羊女命不強,不妨別人妨自己,不知是真是假。
那個年代普遍現(xiàn)象,一個字:窮。
我家有具體表現(xiàn),兩間土房,住7口人,一盤土炕在東,一根人家扔了的枕木被我父親撿回來打成大墻柜,靠在西墻,爐坑就在屋地中央,爐坑板硌硌棱棱,絆腳時有發(fā)生。地爐子邊坐下溫壇,溫壇水供家里人洗用,爐洞時常熥著蒸白薯、蒸窩頭,早上白薯牛筋牛筋的,窩頭上著了金黃的嘎巴兒。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子吃,想挑最好的就要看誰起得早。右手有黃泥抹的燒火灶臺,奓頭子、棒子秸是最好的燃料,經(jīng)年刷洗,大鐵鍋烏黑發(fā)亮。
上了中學,我當上班長,卻辜負了老校長的期望,因為意氣用事,與發(fā)小沒有參加中考,而是找到一份月入30元的差事,“自耕自種”,尋求出路。1988年有簡短文字、詩歌登上《京郊日報》《北京日報》《農(nóng)民日報》《民政之聲》。受到了黨委重視,成了社調(diào)干部,吃上了官飯,三十年有余,沒挪過窩兒。
如今,我年過五十,偏偏夢也多起來,夜也夢,日也夢,睜眼閉眼都是夢。村北小河粼粼波光,村東頭的梨樹行,村中間戲臺上的演出,李先生的藥箱,小伙伴鳳兒,裊裊炊煙,叫兒女歸家的呼喚,時不時地進入夢鄉(xiāng)。又夢到我媽說我,“我老閨女還是火眼金睛呢?!币痪湓掚梦覝喩戆l(fā)燙,至今不敢忘。起因是剁豬菜,左一刀右一刀,沒個正形兒,把家里保留的黑塑料口袋震落于案板上,一刀下去,砍出指甲蓋那么長一個刀印兒,它肯定是漏了,怕知道是我干的,我還要提醒,假裝驚訝地說:媽,那個黑口袋怎么有一個小口子?我媽頭都沒回,說:我老閨女還是火眼金睛呢,黑口袋有個小口子都能看見。我媽沒打、沒罵,卻比打罵我還難受,多日不敢看我媽眼睛。自此,干什么事情都是碌碡軋碾盤——實打?qū)崳僖膊桓宜P难蹆毫?與人共事亦從不虛言,生怕臉兒受熱,知道臉面比金錢重要。
最是縈繞心頭,卻是過去過的農(nóng)家日子,還有從前那些少年。
斜插過后沿村那塊大田,越過一個坡,進入東沿村。沿著村南自西向東第一條胡同,左轉(zhuǎn)向北千余米,向東兩千多米,再向北五六千米,經(jīng)過一個很大的蓄水池,來到崇青東干渠明渠邊,站在東側(cè)渠幫上,就可望到那座四四方方的“城池”,我們中學時代的學校——石山中學。
學校青磚紅瓦,綠樹掩映,與我們站的地方在一個水平線上,這地勢就像我們玩的那把弓,兩端平行中間凹,一頭是學校一頭是崇青東干渠。低洼處是兩村交界處,一條溝渠上參天大樹成為界標,猶如向天待發(fā)的箭。
20世紀50年代父親在這里上學,70年代老舅在這里上學,老舅各科成績第一,就連體育各項都是最優(yōu),成為這里的一面旗幟。如今我又來到這里上學,我將留下什么樣的記號呢。
天性木訥卻又執(zhí)拗,守著自己的小心思,不輕易更改心情的人,也許是默默無聞吧!
越過兩村地界,從東面太平莊、西邊張莊、南面前沿村匯聚過來的少年,聚集在槐樹林。
陸續(xù)還有北邊過來的人群,都不肯向?qū)W校邁進腳步,而是仨一群倆一伙小聲說著話,羞澀的少年用眼睛瞟著其他人,大膽的就開始互相打探,居然有大馬村、小馬村、南上崗、石山,從來沒聽說過的村名。
人群逐漸合攏,卻沒人進學校大門,雖然,那個大門沒有門,只是一個門口,門口一邊一棵大樹把守著。
一位男老師站在大門口招呼著,都進到學校里來。
老師拿著名單開始分班,一班在進校右面第一排第一個教室,二班在第二個教室。按老師指揮依次進到自己班里,找好位置坐下等著領新書。
頓時,新書上的墨香充滿教室。我們嘰嘰喳喳地翻動著新書,驚動了屋頂瓦片下藏著的鳥兒,一只老家雀(麻雀)撲棱著翅膀飛走了,飛到窗外大柳樹的枝條上,探頭探腦地向教室里看。
從此,我們毗鄰相伴,在這個可以看見天空,可以與鳥兒對視的教室里度過我們的中學時代。
上課鈴響了,同學們猶如鳥兒一樣,從四下里飛了回來。班長口令:起立!葉老師走到講臺前,兩手下壓的動作伴隨口音:坐下。
葉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教語文課。她膚色微黃,頭發(fā)綰在腦后,牙齒整齊潔白,細眉細眼,眼神平和。
她柔美、文靜,像媽媽,有楊絳老先生年輕時的韻感,沉靜的外表給了我們安定。
葉老師聲音不高,在講臺上捧書而讀,緩緩踱步,她輕柔、甜美的聲音像泉水叮咚叮咚,將同學們帶入課文的情景當中。整節(jié)課都不會出現(xiàn)嘈雜之聲。學生大腦跟隨著葉老師的語調(diào)進行記憶,在充滿趣味的語文知識的海洋遨游,這是我們喜歡葉老師的原因之一。
夏天,是一個令同學們發(fā)狂的季節(jié),課間十分鐘去喝水、去廁所、去球場、去買冰棍、去單雙杠上耍酷,凡是可以想到的玩法,都極盡可能完成。
中午回家吃飯,扔下飯碗又奔赴在返校的路途上。
離學校比較遠的村應該有十幾里路,一天兩個來回,結(jié)伴而行。每天換著不同路線去學校,經(jīng)過二來家門口,就走自西向東那條胡同,想叫上馬玉梅就走村中間的大路,準備偶遇竇長芳、恩雪梅就走由南向北村西這條胡同,想聽竇長虹說話就奔村東。不同的胡同,不同的民房,不同的院落,還有院子里不同的事物。胖奶奶摟著孫子親昵,漂亮姐姐兩條大辮子在律動,馬家大肥豬嗒嗒嗒吃食,都會被我們東望西瞧的眼睛掃描到。
下午放學時間稍寬裕,路上男同學邊走邊打鬧,女同學大聲唱歌,看見夕陽下山,就大聲唱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看見像剪刀一樣斜剪春風的燕子,就高唱小燕子穿花衣,天寒地凍時節(jié)就唱北風那個吹……
夏天,也是一個打瞌睡的最佳時節(jié)。我們從家里吃完飯,駕駛著11路飛奔回到學校,趴在課桌上打瞌睡是常有的事。
二來,告訴我你的頭誰給你啃的?葉老師開始調(diào)侃。
二來摸著自己的頭發(fā),回答:昨天讓我爸爸給啃的。全班哄堂大笑,困意全無。
史紅經(jīng)常給老師搗蛋,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詞語,他便捏著嗓子反說一句,葉老師很生氣,厲聲說道:史紅,反著說意思全變了知道不知道?你叫史紅叫你紅史行嗎?話一落地,葉老師自己也笑了起來。紅屎,同學們看著史紅哈哈大笑,史紅羞紅的臉,讓同學們覺得他此時更像一坨紅屎。
既然正話反說很開心,咱們就玩正話反說,五分鐘啊。
大家被調(diào)動起來,老師說一個詞,立馬就有同學搶著說出反話,教室里笑聲一片。
突然,葉老師說:課上。班長立馬說:上課。
越過那個閘口,鋪天蓋地的花,簇擁著在微風中搖曳,鋪滿學校四周,哇!怎么會有這么多的花,這是什么花?真是驚喜,這是開學禮物嗎?女同學浪漫情懷瞬間點燃,兀自奔跑過去,飛入花叢,花如雪,人伸步,蜜蜂嚶嚶嗡嗡在花朵間。
是葉老師的提問,把我們望向窗外的眼睛拉回教室,外面的花是什么花?大家你看我,我看你。
這是蕎麥花。有誰知道為什么要種蕎麥?
蕎麥產(chǎn)量低,解決不了農(nóng)民的溫飽。但是,它生長期短,耐寒、耐旱、耐貧瘠,不用除草,不用施肥,是農(nóng)民遭災后可種的最后一茬農(nóng)作物。
咱們這個地區(qū)極少種蕎麥,假期那一場冰雹,雞蛋大的冰雹將種的玉米、樹上結(jié)的果子、瓜田里的瓜、沒處躲藏的雞鴨,都砸平砸傷了,農(nóng)民將顆粒無收。葉老師停頓住,我們看見她眼里有晶瑩的光。
那一場冰雹于夜晚突然而至,村隊部看電視的人群,立時四散奔逃,陰風千斤重力,使人無法邁動腳步。媽媽一手抓著香姐,一手死死拉住丫丫,閃身躲到朱大媽家飯棚子里,像母雞護崽,緊緊摟在懷里,只把脊背留給冰雹。
孩子們啊,你們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你們應該樹立的人生態(tài)度,要像蕎麥一樣,不管土地多么貧瘠,昂首挺胸,積極努力,不負眾望。
一場風,蕎麥花謝了,我們看著蕎麥長出來,由青色變成灰黑,籽實一嘟嚕一嘟嚕搖晃在風中。
秋天,農(nóng)人收割蕎麥,原來蕎麥粒是三棱形的,老隊長曾說二勝就是那個蕎麥粒,個中含義自明。蕎麥面糙且黑,卻是接短之物,有了它冬仨月算是有了著落。黑色蕎麥皮,是枕頭最好的填充物。
開滿學校周圍的蕎麥花,卻使山東大漢坐在瓜田大哭,支書默默立于他身旁,孩子們用筐背走分得的爛西瓜,一幕幕,教少年識得愁滋味。
文革,是個女孩,家住北京宣武區(qū)櫻桃胡同。父母的老家在后沿村,初二下半年轉(zhuǎn)學到這里。
她的到來猶如一顆石子投入靜靜水面,濺起一圈圈漣漪。
文革膚如凝脂,一雙杏眼,雙眼皮,櫻桃小口紅嘟嘟。她齊眉的劉海烏黑發(fā)亮,腦后的頭發(fā)像小鳥的羽毛,蓬松、跳躍,有層次。
她的白比班長的白濕潤,班長的白發(fā)干,她的臉像似有牛奶,她就好像是電視里的洋娃娃,尤其是她那乳白色條絨上衣,緊緊地貼合著她已經(jīng)發(fā)育的身段。
男同學們說文革是他們見過的最漂亮的女孩,但是他們沒有人很直接地去接近她,他們用他們的方式,奔跑、跳躍、大聲說笑,吸引她的目光。
文革與前街的丫丫很要好,她倆上學一起來,放學一起回。
文革從口袋里掏出兩片花色糖紙包裝的糖,打開是長方形白色片狀,放到嘴里咀嚼,而后卷起舌頭作支撐將泡泡吹大,那個泡泡可以吹得像氣球一樣大,好神奇。
丫丫照著文革的樣子,卻怎么也沒有學會,這個遺憾一直留在心里,因為丫丫家姊妹多,只靠父親掙工分,沒有錢可以買泡泡糖來吹。
文革想媽媽了,她邀請丫丫跟她坐火車去北京。這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丫丫很愿意去,去坐火車,去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去看華燈綻放。但是,首先要征得媽媽同意。
星期六放學后,丫丫跟著文革來到良鄉(xiāng)火車站,登上北去的列車。一下火車,文革拉著丫丫到商店買了好多泡泡糖,分給丫丫一半。文革領著丫丫去了天安門廣場,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夜晚的華燈。
時間仿佛指間流沙,一閃即逝。時光短暫,纏綿無絕期。文革依偎著媽媽,不舍離去。媽媽再三催促,兩個小姑娘方登上最后一班返程火車。
夜色深深,兩個人隨著人群走出火車站,人群像流水嘩啦啦地向前,走著走著,一個人都沒了。
更黑的夜撲過來撲過來,緊緊裹挾著兩人,不遠處的公路上,大汽車挾著風飛馳,巨大車胎軋在地面發(fā)出呼嘯,聲音令兩個人更加惶恐。
夜,更加空曠,我們在哪兒,該向哪里去,哪邊是北,我們要向西走才對。夜色中全然沒有了白晝時的模樣,巨大的恐懼襲來。想哭想叫,仿佛兩只走失的羔羊,在黑夜中東奔西突,心中呼喚著媽媽、媽媽。
你倆在這里干什么?叔叔我們迷路了。
你們要去哪里?后沿村。我送你倆回去吧。
叔叔將文革和丫丫送到村口,文革和丫丫深深地鞠躬,叔叔,祝您一生平安!
當媚兒騎著那輛全校唯一,甚至全良鄉(xiāng)都是唯一的藍色飛鴿二四小自行車,自大水渠旁那條大車道飄然而至時,不只是女同學,男同學同樣睜大眼睛注視她。
飄柔的短發(fā)光滑柔順,格子衣服精致大方,眉如遠山含黛,目似秋水橫波,白皮膚有幾顆雀斑,卻似故意畫上去點綴那張過于精致的臉。
她自良鄉(xiāng)來,城里人與農(nóng)村人區(qū)別甚是明顯,洋氣!尤物!那個時候未見過的尤物。她居然騎車子來上學,還是那么精致漂亮的自行車。
農(nóng)村人家,都是二八加重自行車,一家能夠有一輛這樣的車便是富裕戶了,這車只能給父母騎著去上班或外出辦事,是大人的命根兒,全家最值得炫耀的財產(chǎn),如現(xiàn)在汽車般珍貴。
晚上,寧肯少睡會兒覺,都要用棉絲沾上機油,把車子擦得锃亮,每一根車條也要擦拭一新。
孩子們會趁大人午休、吃晚飯時,悄悄把自行車推出來,到大場去練習。先借著坡兒溜,掌握好平衡,練掏腿蹬,咔嗒咔嗒蹬半輪,在大場上一圈一圈快樂著。
有時候失去平衡,連車帶人摔倒,大人心疼車子,嚇唬一氣,假裝追打一番。
媚兒是插班生,良鄉(xiāng)城里人,衣服、書包、鉛筆盒,不同于我們這些農(nóng)村孩子。干凈、整潔,似乎都不準確,她透著靈氣,透亮。
不敢主動去跟她說話,唯恐她不屑于理睬,更不愿意走近前去撫摸那輛藍色飛鴿二四自行車,只是遠遠看,看車架子、看車轱轆、看锃亮車把上圓形小巧的車鈴,熠熠發(fā)光,假想著自己也能騎自行車來上學,從那個大坡上飛翔,一直飛到學校,風在臉上蕩漾,發(fā)絲在耳邊飄拂。
媚兒在這些鄉(xiāng)村窮丫頭面前是那樣高貴,同學羨慕?。?/p>
那個青蔥歲月,懵懵懂懂,懷揣夢想,不懂得嫉妒,心靈潔凈,裝滿美好。低頭,把勁兒用在學習上。
任何一人一事,都會終生銘記。
每天看著她飛翔的樣子,準時出現(xiàn)在東干渠的轉(zhuǎn)彎處,飄飄然進校園,走進二班。
十四五歲的孩子,不知輕重,不識憂愁。每天背著書包屁顛屁顛奔向?qū)W校,夏天一身熱汗,冬天一頭熱氣。跑進教室將書包一扔,講究點的把書包塞進桌洞,不講究的書包就飛到了齜著牙的桌面上,轉(zhuǎn)身就往外跑。
邱隱與同學格格不入,喜歡獨來獨往,平日無語,一開口就要你骨頭不疼肉疼,要多不舒服就有多不舒服,句句尖刻,直扎心窩子。
平時大家痛恨他,躲著他,不愛跟他玩兒。他呢,也總是一副別人欠他八百吊錢的模樣。
這天,太陽從西邊出來了,邱隱看男同學們在墻根曬太陽擠狗屎,擠來擠去歡呼雀躍,他湊了過來。
正在興致時,從擠狗屎的人群里,躥出一人,忽地一下,用大衣蒙住邱隱的頭,其他人趁機你一腳他一拳,打快勺子,完事擠咕擠咕眼一哄而散。大家心知肚明,叫你平日里嘴損!叫你狗嘴里不吐象牙!叫你眼睛往天上吊!
邱隱同學蒙圈了,坐在地上老半天,然后,臊眉耷眼回了教室。
那時候沒有飲水機,沒有熱水,也沒有喝熱水的習慣??柿司团艿阶詠硭茏幽抢?,擰開水龍頭,對著自來水管咕咚咕咚喝上一氣,用手擦擦嘴,該干嗎就干嗎去了,不會跑肚拉稀,自來水很澄澈很甘甜。
下課鈴聲一響,同學們?nèi)鐾染团?,直奔水龍頭,誰先到誰先把著水管子喝個夠。
驕陽似火,自來水停水,真的是越渴越加鹽,同學們嗓子都已經(jīng)冒了煙。不知誰喊了一嗓子,墻外機井的水可甜了!呼啦啦蜂擁而去,跑向那眼機井。現(xiàn)在想起來都覺得奇怪,真的渴嗎?似乎沒渴到那個程度。就是為了趴在那很粗的鐵管子邊上喝上幾口水?深深的井水,很涼,微甜。
水管子一邊一個同學,有個同學趴在那里很久在用水沖臉,享受著深水井帶來的清涼,后邊的同學你推我搡擁擠著,一個接一個。不知誰濺起了水花,水濺到了邱隱的臉上,“你他媽的心瞎眼也瞎啊!”女生驚呆了。
女生無言以對,不知該怎樣接下這句話,眼淚就要掉下來了??蓛豪怂话?,別理他,他媽媽要在比他罵得難聽。從村東頭就能聽見他媽媽在西頭罵人,他妹妹經(jīng)常被罵得坐在大西溝哭。
也許,老話說得對,跟什么人學什么人,跟著巫婆學跳神。這樣的家庭氛圍,生就的骨頭長就的筋,改不了。
邱隱參加工作后,亦是如此,同事們不想惹閑氣,便紛紛避之。
卻難止住淚流多少
丫丫在班里最瘦弱,個子最矮,性格溫和,眼神卻堅定。父母以農(nóng)為主,一家人克勤克儉,姊妹乖巧懂事,從不張口跟父母多要一分錢。有時,父親也會將一毛兩毛塞給丫丫,任她去支配。
同學們都有鋼筆使用了,丫丫還在用圓珠筆。幾次想跟父親張嘴,話到嘴邊又咽下。父親白天在生產(chǎn)隊上工,晚上幫街坊鄰居糊頂棚、漆家具,偶爾會得到額外收入,貼補家用。
父親買給丫丫一支鋼筆,顏色嫩綠,那一抹綠鮮嫩嫩的,醉了丫丫的心。父親呵呵笑著,丫丫呵呵笑著,緊緊攥著鋼筆,生怕鋼筆掉落。
丫丫愛不釋手,輕拿輕放,寫作業(yè)的時候都注意筆尖的角度,整理鉛筆盒時,與鉛筆、橡皮依次擺好,輕輕放進書包。
同桌是男生,大眼睛,凹臉,薄嘴唇,左臉上有一個酒窩兒,只是這個酒窩兒有點特別,不是坑兒,好似一個彎月牙在他左臉上,配上他那大眼睛顯得臉小。
丁零零上課鈴聲響起,同桌晃著肩膀擠進座位,咣當,嘩啦,蹭掉了小不點的課桌面板,桌面落地,鉛筆盒摔開,鉛筆、橡皮、鋼筆四濺,那只嫩綠色鋼筆被桌面砸斷,一截迸到了鄰桌腳下,一截悲哀地躺在桌子腿邊。
丫丫豆大淚珠滾落下來,同桌嘴一撇,一支破鋼筆,至于嗎,還掉上金豆子了。說完,沒事人一樣坦然坐在座位上。
丫丫說,你把鉛筆盒給我撿起來。同桌說,不撿。
丫丫又說,你把鉛筆盒給我撿起來。同桌說,不撿。
丫丫再說,你把鉛筆盒給我撿起來。同桌說,不撿。
丫丫不再理會他,聚精會神地聽課,兩人相安無事,各自心中都明白,一場大戰(zhàn)即將爆發(fā)。
同桌早早便把書本收拾好,下課鈴聲響起,便將自己的課桌往墻邊一挪,準備溜之大吉。
丫丫一聲冷哼,看你往哪里跑,一把抓住同桌斜挎在身上的書包帶,一扽,將同桌拽住。他說,你撒開。丫丫說,撿起來就撒開。
僵持中人越來越多,你撿不撿?不撿!
人群已經(jīng)將二人圍在了中間,你撿不撿?不撿。沒有了剛才的氣勢。
丫丫不緊不慢,你將我的鉛筆盒碰翻,摔斷了我的鋼筆,一句對不起都沒有。我沒有讓你賠,只是讓你撿起來,你為什么不撿,你憑什么這么沒禮貌。
包起殘破鋼筆裝進書包,瘦小的身影越走越遠。父愛,地老天荒。那一抹綠色在丫丫心里,今生今世。
? ?南下,是冬子和大慶兩人的專屬詞,只要大慶找到冬子說南下,冬子便明白此中意蘊。于是偷偷騎上父親的自行車馱著大慶,順著東干渠從北直到南頭,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只是一個陪襯,他詼諧調(diào)侃著大慶:你住大渠頭,她住大渠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大渠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寬闊的東干渠有兩人深,寬度約五六米,兩側(cè)渠幫可以行走一架大馬車,兩側(cè)生長著各式樹木,夏季郁郁蔥蔥,知了聲聲,蝴蝶翩翩。冬日,虬枝老干,筑起掩人視線的屏障,只有落葉在風中漫步。
冬子會坐在大渠旁,仰望天空,或是佯裝看書。大慶和淑娟與冬子相距一段距離,并排坐在一起,小聲說話。大慶和淑娟沿著大渠手拉手向前走去,又原路返回,一趟一趟,大有把鞋底磨穿,把大渠踏平之勢,時而大笑,時而作飛翔狀。
兩個快樂少年,心中充滿甜蜜,課上也會讓信使冬子給他倆傳遞小紙條,課間去墻外,他倆遠遠對望上一眼,沒有任何言語。
東干渠是學生的樂園,時常逃課到這里唱流行歌曲,追追打打,更是他倆的勝地,丟開課本,坐在大渠上任風吹拂,自找一些小樂趣、小麻煩。
20世紀80年代初期,也是改革開放之初,家境都不富裕,物質(zhì)上不能與今日相比。
初二下半年開始,校園里出現(xiàn)一個胖胖的老頭,膚色黝黑,戴眼鏡,自行車后架上架著架子筐,一邊一個,一邊是五香瓜子,一邊是原味瓜子;架子上面綁著冰棍箱子,棉被里面藏著奶油冰棍、小豆冰棍。奶油冰棍5分,小豆冰棍3分。
家境好有零花錢,買上一兜子瓜子坐主席臺上,跟好伙伴一起嗑瓜子,偷偷評說哪個男同學帥,哪個人給某某某寫了小紙條。
三三兩兩女同學,童真未泯,不管那些自覺已經(jīng)長大的同學蔑視的眼神,自顧自地跳繩、踢毽、丟沙包,玩得不亦樂乎。
黑臉男生從操場到教室,從教室到墻外,閃展騰挪,正在興致中,與豆花撞個滿懷,豆花毫不客氣,你個黑豬長眼干什么的?
黑臉男生一看這架勢,直接懟過來,你個鐵皮母花兒狼(lǎng),你跑得快怎么不張羅躲開。
豆花擅跑,速度極快,如行駛的摩托,沖刺后氣息均勻,每次運動會百米沖刺穩(wěn)拿第一。故得外號“小摩托”。
黑臉男生延伸演繹:摩托,鐵皮制作也,豆花,女的,即母的,鐵皮母花兒狼就是你了。一時間,小摩托的稱呼變成了鐵皮母花狼,豆花不急不惱,任同學們訕笑。
原來大多數(shù)同學都冠上非學名以外的名號,郭大牙、大錘子、滅絕師太、老特務、美女蛇、耗子、小貓咪、鈴鐺、白狐、花石榴、狗尾草,綽號紛飛,各具特色,各有典故。每個小典故都離不了童真智趣打打鬧鬧,同學的情誼藏于此,在人生中生根,在夢里纏繞。
夢境里總少不了滅絕師太將一腔子鋼筆水,甩在老師背上,雪白襯衫頓時朵朵花開淡墨痕。同學們驚愕中,屏住呼吸等待老師雷霆般暴怒,老師緩緩回過身來,目光平靜,如往常一樣,波瀾不驚。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何仇何怨啊。從此,我與滅絕師太再無任何言語。在夢里,我為懦弱愧疚,為老師的風平浪靜感懷。
責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