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劉 聰 萬思哲 朱 萱▲
1.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西撫州 344099;2.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西南昌 330006
肝纖維化是各種病因(如病毒、血吸蟲、酒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膽汁淤積、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引起肝損傷后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彌漫性過度沉積與瘢痕形成的病理過程,是肝臟對慢性損傷的病理修復反應[1-2]。肝纖維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可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3-4]。Marcellin 等[5-6]研究發(fā)現,早期對肝纖維化進行藥物干預可逆轉肝纖維化,從而降低死亡率。 在肝纖維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Ang Ⅱ被認為是重要的促纖維化因子之一,Sahara 等[7]研究發(fā)現Ang Ⅱ可以通過作用于 AT1R,誘導I 型膠原的合成,從而促進肝纖維化的發(fā)生發(fā)展。
中藥單體熊果酸(ursolic acid,UA)是一種五環(huán)三萜羧基酸類化合物,具有保護肝臟功能、抗菌、抗癌、抗氧化和抗炎等藥理活性[8-11]。 本課題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UA 可能通過抑制NOX4/ROS 和RhoA/ROCK1信號通路,減少C57BL/6 野生型小鼠的肝臟內膠原沉積[12]。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UA 減少肝臟內膠原沉積是否與其抑制肝臟Ang Ⅱ/AT1R 信號通路有關,闡明UA 的抗肝纖維化分子機制,為其應用于肝纖維化治療提供實驗和理論依據。
1.1.1 主要試劑 UA(Sigma-Aldrich 公司);培哚普利(MedChemExpress 公司);血清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檢測試劑盒(武漢伊萊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CA 蛋白濃度測定試劑盒(碧云天生物科技公司);天狼星紅染色試劑盒(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mRNA 引物(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總RNA 提取試劑盒、cDNA 第一鏈合成試劑盒、熒光定量PCR 試劑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公司);兔抗鼠Ang Ⅱ多克隆抗體(英國Abcam 公司);兔抗鼠AT1R 多克隆抗體(英國Abcam 公司)、兔抗鼠Ⅰ型膠原蛋白(Collagen-Ⅰ)多克隆抗體(英國Abcam 公司)、兔抗鼠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多克隆抗體(英國Abcam 公司);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兔IgG(北京中杉金橋有限公司);橄欖油(上海易恩化學技術有限公司);脫脂奶粉(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
1.1.2 實驗動物 所有的SPF 級雄性純系8 周齡SD大鼠40 只均從南昌大學動物科學部購入,體重(200±10)g,將大鼠置于光照/暗循環(huán) 12 h/12 h,室溫(22±2)℃,濕度(55±5)%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自由飲食和飲水。動物許可證號:SYXK(贛)2015-0001。 本實驗符合國家及南昌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規(guī)定的倫理學要求。
1.2.1 大鼠分組及處理 將40 只SD 大鼠隨機分為為對照組、模型組、培哚普利組、UA 干預組,每組10 只。對照組:橄欖油(2 ml/kg)灌胃 8 周,每周 2 次。 模型組:20%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溶液溶解于橄欖油中 2 ml/kg,灌胃 8 周,每周 2 次。 UA 干預組:CCl4溶液灌胃8 周,并在最后4 周同時給予UA,40 mg/(kg·d)灌胃。 培哚普利組:CCl4溶液灌胃 8 周,并在最后 6 周同時給予培哚普利,8 mg/(kg·d)灌胃。各組藥物處理結束72 h 后,每組大鼠在乙醚麻醉下,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留取門脈血待用, 取下肝臟,留取部分新鮮肝臟組織待用, 將其余組織固定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常規(guī)脫水包埋。 本實驗所有程序均按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護理和使用實驗動物指南》[13]執(zhí)行。
1.2.2 HE 染色及天狼星紅染色 新鮮的大鼠肝臟組織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進行脫水和石蠟包埋處理,將控制切片厚度為6 μm,常規(guī)脫蠟。對切片使用蘇木精和伊紅染色, 中性樹膠封片, 顯微鏡下觀察, 采用METAVIR 評分系統(tǒng)[14]對切片進行評分,共分為4 個纖維化等級,F0:無纖維化;F1:門脈區(qū)纖維面積增大,未見隔膜形成;F2:門脈區(qū)纖維面積增大,少數隔膜形成;F3:多發(fā)隔膜形成,無肝硬化;F4:肝硬化。天狼星紅染色液滴染1 h,Mayer 蘇木精染色液染細胞核8 min,流水沖洗10 min。常規(guī)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顯微鏡下觀察肝臟內膠原沉積。
1.2.3 大鼠 AST、ALT、TBil 測定 在酶標板中加入100 μl 標準品或者待測樣品,37℃孵育 90 min; 棄掉板內液體后,每孔加入100 μl 生物素抗體工作液,37℃孵育 60 min;洗滌 3 次后,每孔加入 100 μl HRP 酶結合物工作液,37℃孵育30 min;棄掉板內液體,洗板5次,每孔加入 90 μl 底物溶液,37℃孵育 15 min;每孔加入50 μl 終止液終止反應,隨后在450 nm 波長下測量各孔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并處理數據。
1.2.4 Ang Ⅱ、AT1R、Collagen Ⅰ及 α-SMA mRNA表達的檢測 分別從四組大鼠中獲取約100 mg 肝組織,將組織在液氮中磨碎,并使用勻漿儀進行勻漿處理,4℃,12 000 r/min,5 min,轉移上清至一個新的無核酶的離心管中,加入200 μl 氯仿,劇烈振蕩15 s,經4℃,12 000 r/min 離心 10 min,樣品分為 3 層,將水相中的RNA 轉移至一個新的無核酶的離心管中, 將無水乙醇、500 μl 去蛋白液 RD、500 μl 漂洗液 RW 分批分次加入吸附柱CR3 中,加入50 μl 無核酶水后,經4℃,12 000 r/min 離心 2 min,獲得 RNA。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RNA 完整性,NanoDrop One 型號核酸微量檢測儀(Thermo)測定 RNA 濃度。 使用 cDNA 第一鏈合成試劑盒將RNA 逆轉錄成cDNA。隨后以cDNA 為模板進行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每個樣本設3 個復孔,記錄每個組織樣本各指標的循環(huán)數計為Ct 值,以 2-ΔΔCt值計算相對表達量。 引物序列見表 1。
表1 RT-qPCR 引物序列
1.2.5 Ang Ⅱ、AT1R、Collagen Ⅰ及 α-SMA 蛋白表達檢測 采用Western blot 檢測,通過總蛋白提取試劑盒提取肝臟總蛋白,BCA 法測定蛋白濃度。 配置10%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進行電泳,實驗條件為80 V、1 h,分離膠120 V、2 h。電泳分離蛋白后,將蛋白轉移至硝酸纖維素膜(NC 膜)上,用5%脫脂奶粉于室溫中封閉 1.5 h。 將 NC 膜分別與抗 Ang Ⅱ(1:1000)、抗AT1R(1:1000)、抗 α-SMA(1:1000)、抗 Collagen Ⅰ(1:1000)稀釋液和抗GAPDH(1:1000)稀釋液放置于搖床,4℃孵育過夜。 次日取出后,用TBST 洗膜3 次,每次5 min。洗膜結束后與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兔IgG 稀釋液(1:5000)4℃孵育5 h,滴加化學發(fā)光顯色液,iB-rightTMFL1500 凝膠成像儀(Thermo)曝光、顯像,采用Image Lab 軟件(BioRad)分析條帶灰度值,以目的條帶與內參GAPDH 條帶灰度值的比值作為目的蛋白的相對表達量。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5.0 軟件, 使用 GraphPad Prism 7.0 軟件進行圖像制作和輸出。 每次實驗重復3次確保結果可信度。 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模型組比對照組出現更嚴重的肝臟肝小葉結構紊亂,肝索排列紊亂,大量炎癥細胞浸潤,膠原沉積明顯,提示肝纖維化動物模型構建成功。 培哚普利組和UA 干預組的肝小葉結構, 肝細胞壞死程度低于模型組(圖 1,封三)。
圖1 肝臟 HE 染色(100×)及天兒狼星紅染色(100×)
模型組的METAVIR 評分高于對照組、培哚普利組和 UA 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 2)。
圖2 各組大鼠肝臟肝纖維化METAVIR 評分
模型組的AST、ALT、TBil 水平高于對照組、培哚普利組和 UA 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3)。
圖3 四組大鼠血清AST、ALT、TBil 表達的比較
模型組的 Ang Ⅱ、AT1R、Collagen Ⅰ及 α-SMA蛋白mRNA 表達高于對照組、培哚普利組和UA 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 4、5)。
圖4 各組大鼠肝組織 Ang Ⅱ、AT1R、Collagen Ⅰ及 α-SMA 蛋白表達的比較
UA 作為具有潛力的抗纖維化藥物, 已被證實可以通過阻斷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進而抑制星狀細胞活化,逆轉肝纖維化[15],但涉及其中的具體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本課題組長期致力于UA 抗纖維化的機制研究, 前期大量研究成果表明UA 能顯著抑制瘦素、Ang Ⅱ、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誘導的肝星狀細胞 NADPH 氧化酶及其亞基表達,減少活性氧簇生成[16];并且阻斷促肝纖維化因子誘導的 PI3K/Akt、P38MAPK、ERK1/2信號通路活化[17],抑制肝星狀細胞增殖,促進其凋亡,減少 I 型膠原的生成[18]。Collagen Ⅰ及 α-SMA 是反映肝臟纖維化的經典指標,二者與肝纖維化嚴重程度成正比,在本研究中,模型組的Collagen Ⅰ及α-SMA 表達高于對照組, 表明大鼠肝纖維化模型造模成功;另外, 培哚普利組和 UA 干預組的 Collagen Ⅰ及 α-SMA 表達均低于模型組,與課題組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UA 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
圖5 各組大鼠肝組織Ang Ⅱ、AT1R、Collagen Ⅰ及α-SMA mRNA表達的比較
Ang Ⅱ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SS) 的主要活性成分。 Ang Ⅱ由血管緊張素原將腎素分解生成Ang Ⅰ后,再經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轉化生成,最終Ang Ⅱ作用于AT1R,發(fā)揮收縮血管、促進細胞增殖和炎癥反應等生物學功能[19]。 Bataller 等[20]研究發(fā)現,在大鼠體內輸注Ang Ⅱ后,會加重肝臟炎癥、氧化應激和血管損傷等嚴重程度,進而導致肝纖維化的發(fā)生發(fā)展。 進一步研究表明,Ang Ⅱ是通過與AT1R 結合, 誘導高水平的促炎和促纖維化細胞因子的分泌,從而使肝星性狀細胞活化,加重肝臟損傷[21-22]。 本研究表明,在CCl4 誘導的肝纖維化大鼠肝內,Ang Ⅱ和AT1R 表達顯著上升,然而在對肝纖維化大鼠進行了培哚普利處理后,伴隨著Ang Ⅱ和AT1R 的下降,肝纖維化也出現了緩解, 結果再次證實了Ang Ⅱ在肝纖維化進展中的重要作用。
UA 是否通過靶向Ang Ⅱ發(fā)揮抗纖維化作用尚未被證實。為此,對CCl4 誘導的肝纖維化大鼠給予UA灌胃處理后,Ang Ⅱ和AT1R 的表達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并且肝纖維化得到緩解。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UA可能通過抑制Ang Ⅱ/ AT1R 信號通路, 進而改善肝纖維化。
本實驗以SD 大鼠為實驗模型,進行體內實驗驗證UA 的抗纖維化機制。 然而,肝臟中具有肝細胞、庫普弗細胞、肝竇內皮細胞、肝導管上皮細胞、肝臟間質細胞等多種細胞,UA 具體是通過其中的一種還是多種細胞發(fā)揮抗纖維化作用將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通過CRISPR/Cas9 技術構建基因敲除老鼠已十分成熟,在敲除Ang Ⅱ基因老鼠進行肝纖維化造模并給予UA干預,探討其抗纖維化機制將是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綜上所述,UA 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顯著緩解肝纖維化的進展, 其可能與Ang Ⅱ/AT1R 信號通路有關。 UA 有望成為未來針對靶向Ang Ⅱ/AT1R 信號通路發(fā)揮抗肝纖維化的候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