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紅,曹曉棟,白新祥
(貴州大學(xué)林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細辛屬(AsarumL.)植物隸屬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約有90種,主產(chǎn)于亞洲東部和南部,少數(shù)種類分布于亞洲北部、歐洲和北美洲。我國有48種,4個變種,1個變型,南北部各地均有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最多[1]。
短尾細辛(A.caudigerellumC.Y.Cheng et C.S.Yang)產(chǎn)于湖北西部、四川、貴州和云南東北部,高20~30 cm;根狀莖橫走,節(jié)間甚長;地上莖長2~5 cm,斜升。葉對生,葉片心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心形,葉面深綠色,散生柔毛,葉背僅脈上有毛;葉柄長4~18 cm;芽苞葉闊卵形。花單生于葉腋,紫褐色;花被具短管,被白毛,直徑1 cm,大部與子房合生,外面有6棱;花被裂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 cm,寬近等,先端有短尾尖,尾長約2 mm,通常稍內(nèi)曲,裂片外面被白色柔毛,內(nèi)面綠色而密生紫色短毛;雄蕊12枚,花絲較花藥稍長,藥隔舌狀,伸出藥室之上甚多而超過花柱;花柱合生,柱頭6,頂生?;ㄆ?月至5月[2-3]。
作者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度進行植物考察期間,在施秉縣云臺山發(fā)現(xiàn)了一種葉面上有白色點狀花斑、花被裂片及子房被短白色柔毛的短尾細辛。因其形態(tài)特殊,對該種莖、葉、花、果實形態(tài)特征進行詳細的觀察,并比對相關(guān)標本,在查閱大量相關(guān)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深入研究后認為,本種在形態(tài)特征上與短尾細辛有顯著不同,最終確認該物種為細辛屬一新變種[1-4]。
圖1 花葉短尾細辛與短尾細辛的區(qū)別Fig.1 Differences between Asarum caudigerellum var.Huayeense and A.caudigerellum
圖2 花葉短尾細辛Fig.2 Asarum caudigerellum var. Huayeense
花葉短尾細辛與原變種短尾細辛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葉面凹凸不平,有白色點狀花斑(原變種葉面深綠色,無花斑),花被裂片和子房柔毛較短。
貴州:施秉縣云臺山山坡灌木叢中(alt.837 m),2020-3-20,X.X.Bai&X.D.Cao(白新祥和曹曉棟)005272(holotype,GZAC)模式標本保存于貴州大學(xué)林學(xué)院標本館(GZAC)。
花葉短尾細辛的主要伴生物種有:絞股藍(Gynostemmapentaphyllum)、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牛筋草(Eleusineindica)、銀粉背蕨(Aleuritopterisargentea)、蜘蛛香(Valerianajatamansi)、薄片變豆菜(Saniculalamelligera)、樓梯草(Elatostemainvolucratum)、冷水花(Pileanotata)等。
此次采集標本的居群具有原變種短尾細辛的幾個典型而易識別的特征(葉片心形且對生、芽苞葉闊卵形、花被在子房以上合生短管且裂片先端具短尖尾)無疑顯示出它們之間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短尾細辛在貴州分布較為廣泛,畢節(jié)市、赫章縣、江口縣、獨山縣、荔波縣等地均有記載。在《中國植物志》(第24卷)、《貴州植物志》(第一卷)中關(guān)于短尾細辛的描述為葉面深綠色(圖1:A、B),但花葉短尾細辛標本葉面有白色點狀花斑,與原變種有極其顯著的區(qū)別(作者查閱的所有標本以及實地考察中未發(fā)現(xiàn)葉片斑點有過渡類型者出現(xiàn))(表1,圖1:C、D、E、G),而且白色點狀花斑也并非因生境不同所致(圖1:H、I)。在實地考察中發(fā)現(xiàn)花葉現(xiàn)象有大面積的存在,排除個別種發(fā)生變異的問題,花葉性狀較為穩(wěn)定。
表1 原變種以及變種的區(qū)別Tab.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newlydescribed varieties
花葉短尾細辛新變種白色點狀花斑在細辛屬中較為穩(wěn)定,具有白色斑點的花葉在野外極易識別。目前已知該變種僅在貴州施秉縣云臺山有分布,細辛屬植物屬于傳統(tǒng)的藥用植物,同時作為蔭生觀賞植物也具有較高開發(fā)價值,建議相關(guān)部門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