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梓濰 何婭娜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湖南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教務與學生工作部,湖南長沙 410007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細胞缺陷、造血微環(huán)境損傷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衰竭的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增生低下,全血細胞減少,出現(xiàn)相應臨床癥狀[1]。西醫(yī)主要采取免疫抑制治療、促造血治療及移植造血干細胞, 但會造成肝腎功能損害、多毛等副作用,影響患者生存質量[2]。 中醫(yī)將其歸為“虛勞”等范疇[3],中藥穴位貼敷作為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臨床治療CAA 效果良好[4-5],且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但還會發(fā)生皮膚過敏、皮膚破損等不良事件。為了減少對患者的損害, 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舒適度,用改良版穴位貼敷治療CAA。
選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4 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60 例CA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30 例)和觀察組(30 例)。 試驗期間,脫落 1 例(患者死亡)。 最終完成試驗59 例,對照組29 例,觀察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1 例,女18 例;初中以上學歷18 例,初中以下學歷11 例;年齡 18~88 歲,病程 1~240 個月。 試驗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初中以上學歷14 例,初中以下學歷16 例;年齡 24~86 歲,病程 1~108 個月。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 1)。
表1 兩組一般資的比較
納入標準:①符合《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6]中慢性再障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者同意參加研究全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無意識、精神、智能障礙,可配合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治療中出現(xiàn)炎癥、超敏反應等不良反應者; ②干預使用其他藥物或療法,干擾研究效果的患者;③在受試期發(fā)生特殊事件和并發(fā)癥,不宜接受研究患者;④患者因各種原因不配合治療,依從性差,經反復解釋無效者。本研究獲得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治療。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如輸血、預防與控制感染等,存在感染性發(fā)熱者及時用抗生素治療;用免疫抑制劑及雄激素治療,如口服環(huán)孢素軟膠囊(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10960122,生產批號:200313,規(guī)格:25 mg×50粒),每次 100 mg,3 次/d,持續(xù) 2 周。 常規(guī)護理:保持患者口腔、皮膚清潔衛(wèi)生,盡可能減少感染因素;給予常規(guī)飲食、心理和用藥護理;觀察患者,出現(xiàn)貧血、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時,及時遵醫(yī)囑對癥處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改良版穴位貼敷干預。將按照健脾生血方[7-8](干姜5 g、附片10 g、當歸 10 g、肉桂 10 g、龍血竭 5 g、黃芪 10 g、冰片 3 g)配置的藥物打磨成適宜粗細, 用麻油調糊成小藥丸,將小藥丸放置于醫(yī)用無菌敷貼(6 cm×7cm)內層(3.5 cm×4 cm 皮膚接觸面),每貼含藥粉0.2 g[9],藥物范圍半徑0.5 cm[10]。 將藥丸放置于醫(yī)用無菌敷貼內層(皮膚接觸面)中央后覆蓋上一層剪裁好的、大小合適(3.7 cm×4.2 cm)的干紗布,紗布正好包裹住小藥丸且粘貼于無菌敷貼水凝膠內層邊緣壓敏膠處,四周留出合適的粘貼面積。而后將無菌敷貼四角沿中心對角線向內側面微折疊,留出四個三角形缺口(0.5 cm×0.5 cm)。 將折疊好的藥物敷貼放于微波爐中加熱片刻,后放入保溫盒中,操作時再取出敷貼。 依次將藥物敷貼放置于雙側脾俞、肝俞、腎俞、血海這8 個定好穴位。若皮膚出現(xiàn)紅、腫、熱、痛等不舒適,及時取下觀察。若患者無明顯刺激感受,則將8 個穴位貼敷好,并加壓刺激片刻,囑患者保持4 h 后取下, 治療自行加壓刺激4~5 次,每天 1 次,7 d 為 1 個療程,治療 2 個療程。
1.2.3 安全性觀測 藥物刺激可能導致患者局部皮膚出現(xiàn)輕微的癢、熱、痛等感覺,告知患者是藥物穿透性和走竄性的正常反應[11-12]。若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紅腫等過敏情況,用生理鹽水清潔局部皮膚;若取下貼敷患者灼燒感強烈、出現(xiàn)水泡,應當及時用75%酒精消毒,防止皮膚破損和感染;若貼敷局部出現(xiàn)較大水泡,則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水泡內容物,再用無菌敷料覆蓋,預防進一步感染[13]。
比較兩組的血象變化、有效率和滿意度,同時記錄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皮膚過敏、皮膚破損、水泡、藥物脫落)發(fā)生情況。
1.3.1 血象變化 比較兩組的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數(shù)量。
1.3.2 有效率[14]基本治愈:貧血及出血癥狀消失,血紅蛋白測定:男達120 g/L,女達110 g/L,白細胞測定:達 4×109/L,血小板測定 80×109/L;緩解:貧血及出血的癥狀消失,血紅蛋白測定:男120 g/L,女100 g/L,白細胞測定:達3.5×109/L,血小板數(shù)量有一定程度的增長;進步:貧血及出血的癥狀明顯好轉,患者不再需要輸血,血紅蛋白測定較治療前1 個月內增長30 g/L以上;④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癥狀、血象均未出現(xiàn)變化或未有明顯進步。
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緩解+進步)例數(shù)/治療總例數(shù)×100%。 顯效率=(基本治愈+緩解)例數(shù)/治療總例數(shù)×100%。
1.3.3 滿意度[15]患者出院時匿名填寫醫(y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問卷測試階段得出其信度系數(shù)(Cronbach′s α)為 0.918,問卷由 12 條項目構成,針對治療期護士的治療、態(tài)度、健康宣教等方面進行調查,各項采用5 級評分,總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1.3.4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統(tǒng)計觀察組穴位貼敷中皮膚過敏(紅疹、瘙癢)、皮膚破損、水泡、藥物脫落的發(fā)生例數(shù),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皮膚過敏例數(shù)+皮膚破損例數(shù)+水泡例數(shù)+藥物脫落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血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的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數(shù)目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的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的比較()
組別 血紅蛋白(109/L)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白細胞(g/L)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29)觀察組(n=30)t 值P 值71.37±22.71 71.00±18.74 0.070 0.944 94.75±28.17 108.30±21.84 2.067 0.043 6.651 13.340 0.000 0.000 2.14±0.68 2.15±0.73 0.040 0.968 3.34±1.17 3.99±1.19 2.110 0.039 6.410 11.204 0.000 0.000血小板(109/L)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50.68±30.67 48.26±30.79 0.303 0.763 68.65±35.20 85.76±27.06 2.097 0.040 6.353 15.465 0.000 0.000
治療后,兩組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例)
治療后,觀察組的滿意度總分為(39.83±7.08)分,高于對照組的(35.31±8.3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53,P=0.028)。
在穴位貼敷中出現(xiàn)皮膚過敏(紅疹、瘙癢)2 例,皮膚破損1 例,水泡0 例,藥物脫落0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基礎上采用改良版穴位貼敷治療CAA 患者療效好,治療后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數(shù)目高于治療前,且高于單用常規(guī)治療護理;治療有效率和患者滿意度高,高于常規(guī)治療護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P<0.05)。
CAA 起病緩、病程長,西醫(yī)治療會引起多種不良反應,易降低患者疾病治愈信心。 中醫(yī)穴位貼敷是使用不同藥物貼敷于穴位,使藥物經皮吸收,藥力直達經脈而調理氣血、恢復臟腑功能[16-17],療效緩和而確切。 但臨床常用貼敷方式易發(fā)生藥液滲出、藥物脫落移動、不易撕扯、易損皮膚現(xiàn)象,患者的舒適度下降。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在體表輸注出入處,反映臟腑疾病。 研究發(fā)現(xiàn)腧穴有電熱物理學特性,經絡循行中伴隨著電熱能量傳輸,同時發(fā)生局部細胞分子化學變化和生物信息傳遞[18]。 但傳統(tǒng)穴位貼敷沒有考慮到藥物保溫的措施,易刺激患者皮膚,降低其舒適度。
本研究對敷貼方式和溫度進行改進,藥物表面覆蓋紗布減少皮膚與藥物的直接接觸面積,減小透藥刺激,起到了固定作用,減少藥物滑動率,有利于準確作用于人體腧穴;穴位貼四周折角減少膠布與皮膚接觸面積, 降低穴位貼不易撕扯導致皮膚破損情況的發(fā)生; 操作前加溫穴位敷貼減少對皮膚的寒冷刺激,同時加強藥物的熱力效應,加快能量的運輸。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數(shù)目及有效率、患者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治療護理對照組,且皮膚過敏、皮膚破損發(fā)生少,沒有出現(xiàn)水泡和藥物脫落的情況(P<0.05),提示固定藥物及保持藥物溫度有利于保證藥物作用于皮膚的時間,提高患者舒適度,值得臨床應用。
本研究與其他應用穴位敷貼治療CAA 試驗的不同在于進行敷貼方式和溫度改進,但證明穴位貼敷對于CAA 患者的療效, 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比較改良版穴位貼敷與其他傳統(tǒng)穴位貼敷的優(yōu)劣。紗布幫助固定藥物是否會影響藥效透入及藥物溫度到底保持在多少度患者更適宜也更利于藥力傳輸?shù)膯栴}還有待解決。 此外,本研究雖證實改良版穴位貼敷治療患者有效率高,但其與常規(guī)治療護理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試驗療程長短有關。 在今后研究中,可將傳統(tǒng)穴位貼敷也納入對照,進一步驗證改良版穴位貼敷的療效; 可設置不同紗布厚度對照,驗證紗布是否會影響藥效透入;可應用控溫裝置,進行不同溫度藥效的對比;還可延長試驗時間,增加治療療程,推進改良版穴位貼敷的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