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拿到這一期選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個觸覺感受是溫暖,或許是冬天來了,每當清晨醒來,那一縷陽光從窗簾透過,暖暖地。兒子會在醒來的第一眼對我說:媽媽,我醒了,早上好。那是一種溫度的治愈力,和光一樣恰到好處。
藝術(shù)家Robert Irwin將光的藝術(shù)稱為感知而后呈現(xiàn)的過程,從黎明到黃昏,自然世界的光無處不在,無論你是否能感知,它會一直存在著,只是在不同的時間點你所獲得的感受度是不同的。
有時候父母親人的愛或許也像光一樣,它無處不在,但給予孩子的溫度卻是各不相同,于是有了原生家庭的各種悲歡離合。
最近看到最悲哀的兩則新聞,莫過于鹿道森的自殺以及孫海洋找了十四年的孩子終于回來了,但是最終選擇了留在養(yǎng)父母身邊。
鹿道森的遺書里留下了對于原生父母的控訴,留守兒童,童年不幸,他自愿赴死的背后,一條一條,一字一句都是對父母的控訴。而在家人看來,他其實生長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雖然父母沒啥文化,但是關(guān)系其實還挺好。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是父親還拿出錢來給他創(chuàng)業(yè),對父母來說何其不公,他痛恨父母極強的控制欲,討厭借愛之名,行控制之權(quán)。多少父母把孩子逼成了仇人,嘴里卻罵著孩子白眼狼。到頭來父母在等孩子道謝,孩子在等父母道歉,彼此都不能得償所愿,彼此怨恨一輩子?!靶腋5娜擞猛曛斡簧恍业娜擞靡簧斡辍?。
我始終覺得從“鹿道森”的自述來看,他自身也存在著問題,家庭沒有給他幸福感,工作上的追求也不如愿,他的整個篇幅寫滿了“失意”者的無奈和焦慮??此票幻\不斷碾壓,卻從未接受過自己的平凡,從未和自己和解。這人世間,萬物皆苦,唯有自渡。有時候執(zhí)著未必是一件好事,太過于執(zhí)念,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或許那才是對生活最大的誠意,有時候內(nèi)心有一束光,它只可以到達能力范圍內(nèi)可以到達的地方。我們又何必強求,那些看似毫不費力的人,明明只是少數(shù)人,而你我他都僅僅是普通人。
或許是因為我們對于親生父母有著更原始的消耗和索取,在求而不得時反而滋生了敵意或是怨恨。事實上真正的親人,從來不是由血緣決定的,就像孫卓最終選擇了養(yǎng)父母,很多人遺憾難過,尤其是有孩子的父母,感同身受,找了十四年的兒子終究成了別人的。而這別人正是那個可以成全人販子延續(xù)生意的買家。孫海洋何其不幸,但又無能為力,因為是父母,所以只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可以快樂幸福地生活,無論結(jié)果是自己生養(yǎng)了4年,找尋了14年的孩子最終還是選擇了別人。有一種痛叫“生離”,就像那午夜的光,安靜卻刺骨。
無論鹿道森的父母還是孫卓的父母,生活本就不易,也不必為難自己,生而為人也無須抱歉,午夜再冷,天總會亮,陽光總會灑過窗欞,給予你們溫暖的治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