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艷
摘要:目的 ?研究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應用強化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方法 ?選擇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90例,均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診于本院,隨機將所選患者劃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除常規(guī)護理外,還采取強化康復護理措施。對比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結果 ?通過FMA量表及Barthel指數評分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兩項指標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應用強化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強化康復護理干預;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類型,以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為主要癥狀表現,一些患者還會出現精神性異常及步態(tài)異常等癥狀。腦梗死的患者常因突發(fā)的失語、偏癱而就醫(yī)。發(fā)生偏癱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有研究表明,在腦梗死偏癱的治療中配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偏癱癥狀,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1]。本次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主要分析強化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價值?,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90例,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
研究組中,男患:女患=25:20,年齡均在58-72歲之間;對照組中,男患:女患=26:19,年齡介于57-73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經對比,結果顯示P>0.05,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性,研究可行。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定期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積極為患者進行心理情緒調節(jié)、對患者進行日常的飲食指導、教給患者簡單的康復訓練方法等。
研究組除以上護理措施外,還采取強化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由專業(y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訓練,每2天訓練1次,每次30min,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從小關節(jié)開始活動,慢慢過渡到大關節(jié)[2];對患者的曲池穴、環(huán)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進行按摩,掌握好按摩的力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時間為每次30min,促進肢體肌肉組織的恢復;結合患者身體恢復情況,適當增加坐起與站立訓練,坐起的幅度從小到大,從60°慢慢過渡到90°,由雙腿下垂訓練開始進行站立訓練,訓練時間為每次30min;告知患者康復訓練對于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在訓練過程中也要適時的向患者強調,使患者形成正確的認知,并積極配合完成訓練。
1.3觀察指標
效果評價指標為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分別采用運動功能評分(FMA)量表及Barthel指數進行評估??偡志鶠?00分,分值越高,代表肢體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選擇SPSS18.0,研究所得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t值檢驗,P<0.05為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的標準。
2結果
2.1兩組FMA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評分差別不大(P>0.05),護理后,研究組明顯更高(P<0.05)。見表1。
2.2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評分差別不大(P>0.05),護理后,研究組評分更高(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在我國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尤以老年群體多發(fā),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生活無法自理,給其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治療后如何使患者肢體功能快速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成為臨床研究重點。當前,臨床普遍使用的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于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鍛煉關注度不夠,僅教給患者一些簡單的訓練方法,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患者康復進程緩慢。因此,本次研究將強化康復護理應用于本院腦梗死偏癱患者中,通過全面且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肢體功能,提高了其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強化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有重要應用價值,臨床可予以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伍小敏,馬亞寧,魯娜,等.強化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作用及護理滿意度評價[J].健康大視野,2019(18):146.
[2]劉芳.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與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9,26(12):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