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學軍
歷經(jīng)千辛萬苦,錦州合成廠于1951年2月10日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滴人造石油。
1948年10月15日,錦州,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首戰(zhàn)之地。
1951年2月10日,錦州合成廠,新中國第一滴人造石油的誕生地。
70年彈指一揮。如今,中國到處都可以看到馳奔的汽車。
第一滴石油是怎樣誕生的,正在啟封……
日本侵略中國,需要大量的石油支撐戰(zhàn)爭,所以決定要在中國建設煉油廠,經(jīng)過考察和評估后把廠址定在了錦州。為什么選擇在錦州建廠呢?一是因為錦州是偽滿洲國遼西省省會,屬于日本的勢力范圍;二是因為錦州有水,附近的阜新有煤,原料充足;三是因為錦州地理位置重要,運輸方便。
1937年7月29日,偽 滿政府總理大臣張景惠頒布第217號敕令,批準建廠。
1938年5月7日,偽滿政府和日本三井財團合股征購常屯、雙廟、西大泥洼子三個自然屯的土地總計195萬平方米,由三井財團承建費-托式合成煉油廠,廠名叫“滿洲合成燃料株式會社錦州工場”,1943年首次試車成功,生產輕質油100噸。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這座工廠也沒有建完。1945年9月,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接管了工廠,三個月后又撤離了工廠。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接收了工廠,更名為國民革命政府經(jīng)濟部錦州合成燃料廠,但是并沒有恢復生產,工人也基本被遣散回家。1948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攻克錦州,又重新接管了工廠,命名為東北工業(yè)部化工局錦州合成廠,開始恢復與重建工作。
早在1939年以前,世界上僅有9座這樣的合成煉油裝置,總生產能力74萬噸/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基本都給炸飛了,只有錦州這套合成煉油裝置具備恢復生產的可能,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套合成煉油裝置。
接管工廠的第一任廠長叫黃偉,曾經(jīng)擔任過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七分校三大隊政治指導員、哈爾濱酒精廠廠長。選派黃偉來錦州接管工廠,組織上也是看中了他當過廠長的履歷。
但是,日本人管理工廠的時候,中國人只能當工人,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和簡單的設備操作,根本不讓中國人接觸管理和生產技術。日本戰(zhàn)敗,所有的日本人都被遣送回國之后,沒有中國人會駕馭這個龐大的煉油系統(tǒng)。
26歲的黃偉雖然年輕,但勤奮聰明,而且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經(jīng)過調查研究,黃偉提出要使支離破碎的工廠早日恢復生產、早日煉出油來,第一要解決技術人員奇缺的問題,第二要盡快研制出生產所需的鈷催化劑。
經(jīng)過多方探尋,終于有了目標。黃偉派副廠長楊潔和東北工業(yè)部化工局的李新到天津去請留德博士、煉油專家趙宗燠先生來錦州主持大局,任命趙宗燠先生為東北工業(yè)部化工局總工程師兼錦州合成廠總工程師。趙宗燠先生又帶來了程興武、郭雨東、佟吾衛(wèi)、武恒、李樹楷、田忠恕等骨干技術人員。這些人都曾在國民政府的煉油廠擔任技術專家等重要職務。
身在美國的煉油專家黎煜明先生在看報紙后得知新中國在錦州恢復重建合成廠的消息后,立即回國。他謝絕了湖南大學校長崗位的聘請,毛遂自薦來到錦州,被任命為副總工程師兼催化劑車間主任。林裕才先生,天津北洋大學畢業(yè),和妻子都是臺北高雄煉油廠的工程師,待遇優(yōu)厚,但一聽說新中國要搞煉油,愛國情懷立即被點燃,于是攜妻子冒著生命危險逃離臺北,來到錦州,被任命為錦州合成廠煤氣車間副主任。東吳大學的陳亞、任道源,重慶大學的吳克濟等也都來到這個廠。工廠還招聘了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學生;成立技術訓練班,培訓了300名技術工人;任命有絕活的大工匠如劉茂豐為鉚工技師、張樹林為電工技師、張治民為鉗工技師,處處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用人的不拘一格。
煉制合成石油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有鈷催化劑。鈷催化劑哪里有?哪里都沒有!
早在日本戰(zhàn)敗之時,趙宗燠先生就向蔣介石提出,把在日本九洲的催化劑廠作為“戰(zhàn)爭賠償”遷至錦州,但未能成行。與趙宗燠先生同來的原國民政府軍政部汽油廠工程師郭雨東先生提醒,早在抗戰(zhàn)期間已經(jīng)在重慶研制出生產催化劑的配方,只是沒有原料硝酸鈷和硝酸釷。因為當時曾進口了一批硝酸釷一直保存在重慶北碚焦油廠,所以可取回使用;至于硝酸鈷,香港有賣的,可去采購,回來自己生產。黃偉采納了郭雨東的意見,任命郭雨東為合成車間主任,到香港執(zhí)行采購任務。
當時的香港魚龍混雜,而海南島仍然被國民黨軍隊控制著。郭雨東先生跟國民黨打過交道,也見過世面。他沉著應對,先是在香港聯(lián)系美國商人,可是不久后爆發(fā)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美商拒絕供貨。他只好向德國和英國尋貨,在中共駐港商業(yè)代表辦事處和地下黨的配合下,用3000噸大豆換回200噸硝酸鈷和部分硝酸釷。但此時,還是沒有生產催化劑的設備,只能自己造。因為鈷、釷催化劑有擠壓失水性,除了填鑄成型,別無他法。技術人員設計出一種適合催化劑泥狀物料成型的連續(xù)轉鼓式多孔成型干燥聯(lián)合裝置。在決定采用鉛板鉆坑造粒方案后,他們很快就制成專用鉆孔機11臺,工人技師劉玉發(fā)用手工方式制模型,解決了鉛制模板加工的問題。
經(jīng)過一百多天的試驗,1950年7月21日,鈷催化劑終于研制出來了。催化劑廠廠長(工段長)李樹楷親手組織工人裝桶,地點就在廠東門供應組的七節(jié)樓庫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鈷催化劑的國家。
●第一滴人造石油,歷史留存,國家記憶。 供圖/馮學軍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yè)部同意錦州合成廠恢復生產。
恢復煉制合成石油的關鍵就是DDR爐的恢復。DDR爐長130米寬17.6米高28米,由96個炭化室、144個燃燒室、48個換熱室組成,由中部人字磚抽出CO∶H2=1∶2不經(jīng)變比,直接生產比例合格的合成原料氣,然后經(jīng)過脫硫送入恒溫合成反應爐。合成爐每臺容積20m3,內裝600支散熱管及5000m2散熱片。日本人曾經(jīng)有過一次點火烘爐,但失敗了,又沒有科學降溫,驟冷停火,燒壞了硅磚。蘇聯(lián)紅軍和國民黨占領工廠后,又拆走了好多重要的設備設施。好在DDR爐和合成爐的主體完好,只是工程量太多,配件又少,沒有技術依靠,給修復造成巨大困難。
修復先從北部48座爐體開始。經(jīng)檢查爐體損壞程度并不嚴重,但硅磚砌縫要求<1.0mm,因此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機械部分生銹腐蝕嚴重,更是難以恢復。但是,所有技術人員和工人都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個一個地戰(zhàn)勝困難,最終創(chuàng)造了奇跡。
合成煉油裝置有一臺950千瓦/3000轉/秒脫硫鼓風機,是每次工廠開工的標志。但鼓風機的主軸長期嚴重震動,在日本人管理時期就頻繁出故障。日本東京的專家多次來錦,也沒有根除病根。中國共產黨接管后,還沒有回國的日籍技師也曾試圖修理,卻都沒有成功。
要恢復煤煉油生產,必須解決主軸的震動問題。外號張大虎的鉗工技師張治民主動請戰(zhàn)。他用木棍使勁震打敲動主軸的兩端,竟然解決了950千瓦/3000轉/秒電動機的震動問題。張治民還用手工刮修的辦法修復了被研磨壞了的軸瓦。這樣大的軸瓦竟能用手工刮刀整平,張治民被稱為“鉗工大拿”。
在趙宗燠先生的技術指導下,裝置的恢復工作非常迅速,原設置的96座煤氣爐、56座合成爐、2座合成氣冷卻洗油塔、8個合成氣吸附脫油器以及制氫、制氧及還原催化劑等設備設施都在按計劃提前恢復。1950年8月,煤氣裝置和合成裝置全部完成恢復,經(jīng)國家燃料工業(yè)部審核,準予當年9月開工試運。按照這個速度,在1950年10月建國一周年之時便可實現(xiàn)點爐。
在DDR爐試運行過程中,爐壁掉磚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掉一塊磚,整個爐子就要停下來,把爐內整個矽磚都拆掉重新修砌,周期為一個月。
瓦工出身的看火工佟文和提出不用停爐,頂著爐膛內1380度的輻射補爐。因病沒能回國的原廠總工程師神野是章(日籍)認為不可能,筑爐工長、煤氣車間主任葛倫伯(德籍)也持否定態(tài)度,但趙宗燠先生卻同意。
佟文和看準掉磚形成的窟窿,用工具把耐火磚送到掉磚的部位,但是不行,工具剛離開,耐火磚就脫落。佟文和又改用矽磚,但剛送進爐膛就爆炸了。佟文和不甘心,中午吃飯的時候路過垃圾堆,發(fā)現(xiàn)有一塊陶磚,他又動了心眼:陶磚粘性強,沒準能粘上。佟文和試了三次都失敗了,但還是堅持用陶磚補爐。佟文和把陶磚按照規(guī)格處理好尺寸,形成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工具上又多纏繞了幾圈銅線,緩緩地、穩(wěn)穩(wěn)地把陶磚送到位置,再用鐵棍鋌了幾下,整個過程不但沒有爆炸,而且補得很結實。第二天,當爐溫達到1200度時,陶磚沒炸也沒掉。
老問題迎刃而解,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在試驗過程中,脫硫指標達不到小于2mg/m3的要求。趙宗燠提出增加第三段活性炭脫硫裝置。按照設計要求,要制造一個重15噸厚1.8cm的脫硫缶,但聯(lián)系了好多制造廠家,都因為沒有油壓機或水壓機而無法制造。正當趙宗燠先生左右為難之時,工人技師于茂豐前來應戰(zhàn)。他采用自制吊錘的辦法,以卷揚機為動力,用焦炭煨制罐頭蓋片,以鑄鐵替代封頭底部鑄鋼的胎具,以手工方式用吊錘沖打燒紅了的厚鋼板,做出來的脫硫缶與機械制造的分毫不差。然后,他用吊車支柱和攪磨超重的辦法把脫硫缶安裝到預制框架的位置上。
這些成功的試驗,讓國民黨培養(yǎng)出來的煉油專家趙宗燠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
恢復設施,制造設備,檢修機器,都需要動焊,因此氧氣不可或缺??僧敃r,全國都處于“缺氣”狀態(tài)。
黃偉廠長得知“養(yǎng)成所”一期學員朱國華當過氧氣充裝工,還會日語,就任命他為氧氣廠廠長(工段長)。1949年5月,朱國華開始對380馬力的空氣壓縮機進行組裝和維修。由于現(xiàn)有皮帶老化打滑無法使用,原來連接電動機和壓縮機的主機輪傳動帶也找不到了,用膠皮帶替代摩擦力又不夠。朱國華到處尋找皮帶,終于在錦州市面粉廠找到了舊水牛皮帶進行改裝,這才把壓縮機開了起來。
制氧機出廠已經(jīng)20多年了,設備陳舊,年久失修,連續(xù)生產時間短,用于冷卻的時間卻相當長。朱國華通過優(yōu)化操作,改進了保溫材料,創(chuàng)造出8小時15分產一次氧氣的紀錄。氧氣的產量由12m3/h提 高 到100m3/h,純度由80%提高到88%,連續(xù)生產時間由3小時延長至18小時,冷卻時間由24小時縮短為15小時。
日本人建設工廠的時候就建了氫氣廠,但一天也沒有開工,因為他們的催化劑是在本土制造的?,F(xiàn)在,新中國要煉油,要為催化劑還原,也需要氫氣給鈷劑還原。黃偉又把朱國華調到氫氣廠負責氫氣的生產。因為當時原料煤氣沒有開工,只能用燃料煤氣給氫氣發(fā)生爐升溫、還原。而燃料煤氣中含硫較多,影響氫氣質量,就得增設脫硫裝置。
朱國華帶領大家挖地基,打水泥基礎,安裝了兩座脫硫塔,解決了脫硫問題。氫氣爐漏氣處很多,朱國華與大家研究出用水玻璃擦鉛粉的辦法堵住了漏氣。氫氣與空氣混合容易爆炸,而原設計的氫氣脫硫槽沒有置換管路,無法置換空氣,朱國華又改進了氣體循環(huán)泵,使安全氣體先進入緩沖罐,再用氫氣排送機排入脫硫槽,解決了置換問題。因為脫硫劑是黃土、碳酸鈉、氫氧化鈣和鋸末子組成,裝脫硫劑時就怕下雨,這樣本應7天干完的活,朱國華帶領大家兩天半就完成了。經(jīng)過這些努力,氫氣的產量由最小值達到了60m3/天,為全廠開工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氧化碳是保護鈷劑的安全氣體,生產使用的是殘余煤氣??商幱诨謴碗A段的合成廠沒有殘余煤氣,朱國華就用廢鍋爐做二氧化碳發(fā)生器,增加煙道排送機,提高壓力和流量。二氧化碳的產量由120m3/天 增 加 到480m3/天,當時美國的產量才445m3/天。由于貢獻巨大,1950年國慶,26歲的朱國華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參加了全國第一屆工農兵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大會,幸福地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
DDR爐向合成爐輸送原料煤氣,需要抽掉爐與爐之間的盲板。每臺DDR爐有4塊盲板,一個看火工負責12臺爐,操作時需要抽掉48塊600/800毫米的盲板。他們4人一組,輪番上陣,形成合力把盲板抽掉,然后還要用石棉繩把盲板孔以最快的速度閉合,前后需要20分鐘。因為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伴有煤氣泄出,參加操作的工人師傅隨時可能被煤氣熏倒,所以廠領導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每次都組建戰(zhàn)斗隊,而且親臨現(xiàn)場指揮,消防組、廠醫(yī)務所也都派人在現(xiàn)場待命。
還原車間聯(lián)合團支部書記馮守民上去后開始擰螺絲、抽盲板。由于馮守民置身上風口,泄漏的煤氣正沖著他的面部。不到2分鐘,他就被熏倒,從管架子上摔下來,腦袋磕個大口子。馮守民是錦州中學畢業(yè)生,好學習也聰明,平時師傅朱國華就教導他遇事別慌,要多動腦子。這一次,他被熏了一下,卻熏出了靈感。他提出找一臺功率大點的吹風機從操作點的上方往下直送風,泄漏出的煤氣就會從下風口被吹走,這樣就熏不倒人了。馮守民的建議得到了還原車間氧氣場工程師吳克濟的認可。電工技師張樹林帶著幾個徒弟找到合適的位置,很快安好吹風機。送電風起,果然有效,既防止了煤氣熏人,也為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起到了降溫的作用。
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對于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講,石油能源更加急需。東北工業(yè)部接到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一定要在一年內煉制出自己的石油來。錦州合成廠提出了“后方多產一滴油,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號,人造石油的生產開始倒計時……
1950年9月10日,燃 料煤氣爐點火。煤氣車間副主任黨春元特意在火把上綁了個紅布條,象征著喜氣……
1950年10月6日,DDR爐點火烘爐,時任中共錦州市委書記林肖俠、東北工業(yè)部化工局局長張定一到場。時任錦州合成廠廠長甄樹森親自點火,開啟了煉制人造石油的第一關。
1951年1月15日,烘爐結束,煤氣車間向合成車間供氣,先通過裝有催化劑(失效的)的合成爐吸附硫醇,再進入裝有催化劑(新的)合成爐煉制……
歷經(jīng)127天……
1951年2月10日,950千瓦/3000轉/秒脫硫鼓風機啟動,出合成爐的油氣混合物直接進入凝縮塔,凝縮塔分離器開始油氣分離。新中國第一滴人造石油就這樣誕生了!當日產油2000升。
出油了!全廠振奮,奔走相告。已是還原車間工會主席的馮守民寫了一首順口溜《真牛》:真牛,真牛,人造石油。只要聽毛主席的話,中國人民什么都會有。真牛,真牛,人造石油。只要跟著共產黨走,中國人民干啥都有盼頭……
1951年國慶,第一爐生產出的清澈的噴氣燃料油被裝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系上大紅綢帶,大紅綢帶上還用毛筆寫上了“錦州石油六廠全體職工敬上”幾個字,作為國慶獻禮送到首都北京。
如今,“一滴油和一塊膠”已經(jīng)成為錦州石化的企業(yè)精神,在每個煉油人的心中升騰起驕傲感和自豪感。
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昂蠓蕉喈a一滴油,前方少流一滴血”,把錦州合成廠的命運同新中國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錦州合成廠無數(shù)澎湃著愛國熱情的煉油專家和產業(yè)工人一道,攻克了一道道難關——鈷催化劑,DDR爐恢復,制氧、制氫、制二氧化碳……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滴人造石油。
一窮二白,從頭開始,創(chuàng)造奇跡。中國石油人的精神永恒!“一滴油和一塊膠”,錦州石化的企業(yè)精神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