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鄭州高新區(qū)土地儲備中心鄭華程測字〔2019〕第G010號宗地項目位于鄭州高新區(qū)花柏路東側,綠梅街南側(圖1)。為了配合該項目的建設工作,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區(qū)域內所見墓葬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清理出了一批時代特征明顯、隨葬品豐富的墓葬,現(xiàn)以該墓地發(fā)現(xiàn)的4座唐墓為重點,簡報如下。
圖1 鄭州高新區(qū)綠梅街唐墓位置示意圖
1.墓葬形制。M11,方向為350°,開口于②層下,為豎穴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平面為“日”字形。(圖2)
圖2 M11平、剖面圖
墓道,位于墓室北部,豎穴土坑式,直壁,平底,平面為長方形,長1.4米,寬0.6米,深1.5米。墓道內為灰褐色填土,土質較干,并含有大量的料礓石顆粒。
墓室,位于墓道南部,高于墓道底部約10厘米,土洞式,直壁,平底,弧形頂,南部略窄,平面為梯形,長 1.6米,北寬 0.6米,南寬 0.4米,高 0.5米。墓室西壁北端有一個小龕,面闊0.2米,進深0.2米,內疊放置瓷碗、盞各1件。墓室北壁東側,置一瓷罐。
2.出土物。雙系瓷罐 1件。標本 M11∶1,侈口,卷圓唇,短束頸,圓肩,肩部飾雙耳,殘斷,腹部斜下收,假圈足外撇,底邊外削一周,平底。器物下腹部近底部不施釉,其余地方施醬色釉??趶?0.2厘米,腹徑 17.2厘米,底徑 9.2厘米,通高16.1厘米。(圖3-1)
圖3 M11出土物
瓷碗1件。標本M11∶2,侈口,尖圓唇,斜直壁,玉璧形足,通體施白釉。器底有3個支釘??趶?4.6厘米,底徑6.8厘米,通高4.5厘米。(圖3-2,封二-3)
1.雙系彩繪陶罐(M16:4)
2.銅鏡(M16:2)
3.瓷碗(M11:2)
4.瓷碗(M20:3)
5.瓷罐(M20:1)
6.石釜(M20:4)
瓷盞1件。標本M11∶3,侈口,尖圓唇,斜壁,餅形足。器物內壁、口唇不施釉,以下施豆青色釉??趶?0.6厘米,底徑5.6厘米,通高3.8厘米。 (圖3-3)
1.墓葬形制。M16,方向為180°,開口于②層下,為豎穴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平面為“日”字形。(圖4)
圖4 M16平、剖面圖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側,豎穴土坑式,直壁,斜底,平面為長方形,墓道長3米,寬0.8米。墓室底部南高北低,深1.9~2.4米。墓道南側有供人上下的腳窩,錯落而成,面闊0.2米,進深0.12~0.15米。
墓室位于墓道北側,直壁,平底,弧頂。平面為長方形,長2.5米,寬0.78米,高1米,墓室北側可見顱骨,其頂端可見銅質發(fā)簪。銅鏡位于顱骨的東側,其上放置河蚌1件,銅鏡南側置有雙系彩繪陶罐1件,墓門附近放陶盒1件內里有瓷碗1件。
2.出土物。雙系彩繪陶罐 1 件。標本 M16∶4,斂口,束頸,溜折肩,肩部飾兩耳,耳呈橋形,一耳殘斷,腹部斜下收,平底。器物通體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頸部以下飾有紅、黑圓弧形花朵紋。口徑15厘米,底徑11.6厘米,肩徑23.2厘米,通高22.6厘米。 (圖 5-1,封二-1)
陶盆1件。標本M16∶5,泥質灰陶,敞口,口唇肥大,腹壁斜收,壁較薄,平底??趶?7.2厘米,底徑14厘米,高9.4厘米。(圖5-6)
圖5 M16出土物
瓷碗 1 件。 標本 M16∶6,侈口,尖圓唇,弧壁,餅形足。器底有3個支釘。通體施白釉??趶?3.2厘米,底徑6.7厘米,通高4厘米。(圖5-2)
銅簪1套 2件。標本 M16∶1-1,銅質,為“U”形,頂端軋平,鍛鑄三瓣花朵,尾部殘斷,殘長6.5厘米。(圖5-4)標本 M16∶1-2,銅質,圓銅絲彎制成兩股“U”形,尾端漸細,為尖圓狀,全長24厘米。(圖5-5)
銅鏡1件。標本M16∶2,萬字鏡。圓形,圓紐,背面飾水波紋,銅鏡以紐為中心飾有一“卐”字形紋飾。直徑15.6厘米。(圖5-7,封二-2)
銅錢1枚。標本M16∶7,錢文為“開元通寶”,錢徑2.4厘米,穿徑0.7厘米。殘破。
蚌殼1件。標本M16∶3,形體較大,周身打磨光滑,口寬8.2厘米,長9.2厘米,厚0.3厘米,其用途應是放置化妝品所用。(圖5-3)
1.墓葬形制。M18,方向為 163°,開口于②層下,為豎穴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平面呈弧背刀形。(圖6)
圖6 M18平、剖面圖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側,豎穴土坑式,直壁,底部微斜。平面為梯形,長1.9米,南端寬0.6米,北端寬0.8米,深2.7~2.8米。
墓室寬于墓道,墓室東壁與墓道東部相連略弧外拱,西壁較直。底部較平,低于墓道約10厘米,弧形頂。墓室長2米,寬0.9~1.16米,高0.8米,墓室西側有棺灰痕跡,棺長1.8米,寬0.56~0.64米,殘高0.18米。在棺痕間,有人骨1具,仰身直肢,頭向北,面向略偏西。墓室西側隨葬陶罐、瓷碗各1件。在墓室內發(fā)現(xiàn)銅錢2枚。
2.出土物。陶罐 1 件。標本 M18∶1,泥質灰陶,侈口,圓唇,束頸,溜圓肩,斜腹,平底。口上置蓋,圓餅狀,有菌狀紐。通體施一層化妝土,脫落嚴重??趶?2.5厘米,腹徑18.8厘米,底徑10厘米,通高22.4厘米。(圖7-1)
圖7 M18出土物
瓷碗 1 件。 標本 M18∶2,侈口,方圓唇,斜壁,淺腹,玉璧形足,圈足外削一周。器內側淺黃色釉,外側施黃釉不及底??趶?4.8厘米,底徑7.6厘米,通高3.8厘米。(圖7-2)
銅錢2枚。標本M18∶3-1,錢文為 “開元通寶”,錢徑2.5厘米,穿徑0.7厘米。(圖7-3)
1.墓葬形制。M20,方向為190°,開口于②層下,為豎穴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平面為“甲”字形。(圖8)
圖8 M20平、剖面圖
墓道位于墓室南側,平面略呈梯形,長約2.7米,南窄北寬,南端寬約0.44米,北端寬約0.76米,豎穴,直壁,底部微斜,南高北低,深2.1~2.4米。墓道南端兩側有供人上下的腳窩,共計7對,兩兩相對。
墓室略寬于墓道,直壁,平底,弧形頂。平面為長方形,長1.9米,寬0.8米,墓門高約1米。墓室中部放置有隨葬品數件,有瓷罐1件,瓷碗2件,陶罐1件,石釜1件,銅錢2枚。
2.出土物。雙系瓷罐1件。標本M20∶1,侈口,圓唇,束頸,兩個對稱耳,圓鼓腹,平底,餅形足。內壁施黑色釉,器身釉色不及底。形體略矮,圓潤美觀??趶?厘米,腹徑14.4厘米,底徑8.6厘米,通高10.2厘米。(圖9-1,封二-5)
圖9 M20出土物
瓷碗2件。標本M20∶2,斂口,尖圓唇,弧壁,玉璧形足,圈足外削一周。器底有3個支釘痕跡。器物內側施白釉,外側釉不及底??趶?3.6厘米,底徑7.8厘米,通高4厘米。(圖9-2)標本M20:3,侈口,方圓唇,弧壁,底部略平,玉璧形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細膩。圈足不施釉??趶?4.7厘米,底徑7.3厘米,通高3.6厘米。(圖9-3,封二-4)
陶罐 1件。 標本 M20∶5,灰陶,直口,方唇,唇面中部有一周淺凹槽,口部微斂,束徑,溜肩,斜弧腹,平底。器表尚有化妝土殘存,頸部與上腹部可見紅黑色顏料痕跡??趶?4.6厘米,底徑10.1厘米,腹徑19.8厘米,高 18厘米,壁厚 0.5~0.6厘米。 (圖9-5)
石釜1件。標本M20∶4,灰白砂石質,盤口,寬沿,圓唇,敞口,弧腹圜底,底部漸平,器物外側煙漬較厚??趶?5.7厘米,底徑6.7厘米,高5.2厘米。 (圖 9-6,封二-6)
銅錢2枚。標本M20∶6-1,錢文為 “開元通寶”,錢徑2.5厘米,穿徑0.7厘米。(圖9-4)
M11墓葬形制為“日”字形,出土了瓷罐、瓷碗和瓷盞。根據出土物,其中雙系瓷罐與鄭州市上街區(qū)供銷社唐墓中的SGM1∶2相似[1],與鄭州永威鑫城所見M1∶1形似[2];該墓葬所出土的瓷盞與鄭州市西陳莊唐墓所見瓷盞形制、釉色基本一致[3]。該墓葬還出土了一件玉璧形足白釉瓷碗。根據郝紅星先生所著《玉璧底碗的年代特征》可知,該墓葬所出的瓷碗應該是中唐時期的。綜合考慮這一唐墓的時代應該是中唐時期。
M16墓葬形制為“日”字形土洞墓,墓道為斜坡式,其內隨葬品有陶罐、瓷碗、銅鏡等,其中陶罐為雙系罐,其上飾有黑紅白三彩,此類陶罐多發(fā)現(xiàn)于唐代墓葬,其中M16∶4同類的器物在鄭州市上街區(qū)碘加工廠就曾發(fā)現(xiàn)過,該墓地SDM1中就曾出土過2件此類雙系罐,其中一件也帶紅黑彩繪[1]。與三門峽印染廠墓地M143出土的雙耳彩繪罐中M143∶1相似,均為黑紅彩,覆蓮狀花紋[4]。其中墓葬中所出的銅鏡與劉家渠唐墓中所出銅鏡的紋飾相同,均為“卐”字形[5]。根據墓葬隨葬品可知,該墓葬的時代為晚唐時期。
M18墓葬出土器物4件,墓葬形制為弧背刀形墓,這一墓葬形制與三門峽印染廠出土的B型Ⅱ式相近[4]。墓葬內出土的雙系彩繪陶罐與上街南陽冷飲食品廠出土的同樣器物(SNM1∶6)相似[1]。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知這座墓葬的時代應該是盛唐時期。
M20墓葬的墓道為梯形,此類墓葬出現(xiàn)的時間相對較晚。該墓葬中出土的1件黑瓷雙系罐,器形較矮,肩腹圓潤,口部較大。此件器物與上街區(qū)鄭逢墓所出此類器物相似[6],與鄭州市世紀家園小區(qū)所見的器物較為相似[7],與新鄭華南城范陽盧氏夫人墓所出土的雙系瓷罐形似[8]。據此,我們認為M20的時代應該是在唐代晚期。
該墓地出土了幾件頗具時代特征的隨葬品,其中“卐”字形銅鏡是唐代晚期的典型紋飾,“卐”是唐代武則天時期所定的字,讀音為“萬”,寓吉祥萬德所集之意,這類銅鏡盛行于晚唐時代,反映出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
石釜在唐宋詩詞中多有提及,而出土實物相對較少。此類器物在河北衡水匯龍中學唐墓中曾有出土[9],在河北雞澤縣唐墓中也有發(fā)現(xiàn)[10],這兩地發(fā)現(xiàn)的石釜與此次發(fā)現(xiàn)的形制基本一致。1956年咸陽市底張灣唐墓出土的刻花石鍋沿上立兩墻式耳,造型較為奇特[11]。此類器物一般為煮茶之器。在唐代,喝茶風俗極為盛行。這件器物外側皆是煙漬,應該是實用器,由此可知墓主人是個愛好品茶的人。
領隊:劉文科
發(fā)掘:趙福樂 王春生 王鵬飛
繪圖:樊麗君 王慶麗
攝影:郝世華
執(zhí)筆:劉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