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向東
20世紀80年代初,果園女工傅天琳帶著她寫果園的詩歌進入詩壇,人們稱其為“果園詩人”。然而最初打動我的,卻不是她寫果園的詩,而是她寫給孩子的詩,如《夢話》:
你睡著了你不知道
媽媽坐在身旁守候你的夢話
媽媽小時候也講夢話
但媽媽講夢話時身旁沒有媽媽
你在夢中呼喚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園去
我守候你從滑梯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長高
如果有一天你夢中不再呼喚媽媽
而呼喚一個陌生的年輕的名字
那是媽媽的期待
媽媽的期待是驚喜和憂傷
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已經(jīng)當了爸爸,有時我也在孩子睡著的時候守在她身邊,沒有聽到孩子的夢話,卻體味出這首詩的苦心。
這是一首樸素的詩,沒有新銳語言,沒有奇拔意象,沒有警句,也說不上有多大張力,只是一些自言自語的傾訴。詩的第一節(jié),只說出了簡單的事實:孩子睡著了;媽媽守護在身邊;媽媽小的時候,媽媽的媽媽不在身邊。句中并無一字涉及媽媽童年的悲苦,卻讀得出媽媽童年的悲苦及此時的感傷。同時也沒一字說到孩子的幸福,但能讀到孩子的幸福。妙的是,這一切,孩子并不知道。因為她睡著了。其實,即使孩子沒睡著,也不一定知道,就因為那是一個孩子。詩的第二節(jié)中,孩子要媽媽“一起到公園去”,是孩子的夢,也是現(xiàn)實生活;而孩子就在亦夢亦真的滑梯中,也在媽媽的守候中長大了。這一節(jié)中,詩人將夢與現(xiàn)實生活糅合到一起,輕描淡寫孩子的成長歷程與媽媽的辛勞,點到為止。詩的第三節(jié),是寫媽媽守在孩子的床邊,憧憬著孩子長大時的矛盾心緒,詩人也著筆很輕,卻道盡了慈母之心。
傅天琳另一首寫給孩子的《母愛》,我也喜歡:
我是你黑皮膚的媽媽
白皮膚的媽媽
黃皮膚的媽媽
我的愛黑得像炭
白得像雪
黃得像泥土
我的愛沒有邊界
沒有邊界我對你的愛
你是白雪覆蓋的種子
你是黃土長出的樹
你是煤炭燃燒的火
你是生命你是力量你是希望你是我
孩子啊你是我的孩子
說來我喜歡此詩的原因很特別,不是因為讀,而是因為聽,聽詩人自己的朗誦。那年吉狄·馬加找?guī)孜辉娙巳デ嗪Pl(wèi)視搞一臺母親節(jié)詩歌朗誦會,自稱“花甲女生”的詩人傅天琳帶去這首詩,臨上臺的時候,她還在為“怎么讀”發(fā)愁,等到她上臺讀出來,掌聲四起。道理很簡單,她把她的全部母愛注入其中了。更令人叫絕是她的讀法,她能把詩中的一些單字讀成完整的四川口音的句子。
傅天琳當了外婆之后,又寫過許多給孩子的詩,寫隔代人的感覺,寫對孩童生存狀態(tài)的詩意發(fā)現(xiàn),融入了更多的癡迷和無以復加的愛意。她寫道:孩子把小寫字板涂成黑黑一片,稱她畫的是電視機;孩子給小熊玩具洗澡、過生日,說她自己是媽媽;孩子看見被雪壓斷的樹枝,一邊用手刨雪一邊把樹枝扶起來,說想讓這些樹枝重新回到樹上;孩子看到雪地上兩只小麻雀,肚子癟癟的,想著給它們帶吃的,就一晚上不敢睡覺……
隨后,傅天琳重寫果園,寫出了《悼念一棵樹》《折了》《檸檬葉子》等具有大家風范的作品。有人問她為什么老了老了,詩越寫越干凈了,她說她和妹妹(指外孫女)一起去了生命源頭作洗禮,那水質(zhì)無比清澈、純粹,對于詩歌,也起凈化作用。
詩人面對一棵筆直死去的樹,充滿了傷痛和悲切:
你死的筆直。卻讓我真真切切地
感覺到痛。讓挽歌低頭來
捂住胸口。讓我的命跟著斷了一次。
詩人聽了果園姐妹的訴說,隨手寫下《斷了》:
老姐妹告訴我,斷了
四十年枝枝葉葉
在一個下午嘎吱一聲斷了
被兩萬塊錢買斷了
大額兩萬塊
區(qū)區(qū)兩萬塊
果園姐妹與果園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
我聽見我掛滿鳥鳴與雨水的天空斷了
骨頭,根,斷了
我的芬芳,我的氣息斷了
如果換成別人,說是為一棵樹的死亡要痛得“捂住胸口”,甚至連命也“跟著斷了一次”,聽說園丁買斷了工齡,就覺得“天空斷了/骨頭,根,斷了/我的芬芳,我的氣息斷了”,或許顯得有些虛假,唯獨在傅天琳這里,因為詩與其生活的完全融合,顯得異常真實。樹死了,種樹人的工齡被買斷了,與果園再沒任何關(guān)系了,種樹的人還有什么可以向生活交代?這哪里是寫一棵樹的死亡,哪里是寫被買斷工齡,這是詩人淌著血淚的深度悲哀,是一棵樹的虔誠崇拜者與守護者自己的一次死亡經(jīng)歷。
回頭再看她當年寫果園的詩,感受也不一樣了。
當年的名字叫知識青年
其實并沒有多少知識
一輩子謙遜地向果樹學習
漸漸地變得像個哲人
懂得該開花就開花,該落葉就落葉
它謝幕的姿態(tài)
多么從容,鎮(zhèn)定,優(yōu)雅
歷經(jīng)萬紫千紅的旅行
就要靜靜地到達
就這樣檸檬黃了
一枚帶蒂的玉
以祈愿的姿態(tài)一步步接近天堂
它娓娓道來的黃,綿綿持久的黃
擁有自己的審美和語言。
從中我們明顯可以看清傅天琳詩的來路,那是點點滴滴沿著葉脈走向果實的精血。再看她的所有詩作,哪怕是一些行吟之作,我們都能深切感受到她的深深扎在果園的詩歌之根。面對那些與她的生命痛切相關(guān)的事物,她總能很快調(diào)動出自己真切的感情和思索,如《和田的無花果樹》:
我撿起一片地上的葉子,一片箴言
我想我首先應(yīng)該學會
珍藏一些,扔掉一些
至腐爛一些
傅天琳的詩集《檸檬葉子》出版后不久,我去重慶出差,冒著大雨去拜望她,她說果園老姐妹把她的詩都抄出來了,掛在滿山的柑橘樹、枇杷樹、檸檬樹上,想讓我?guī)椭ツ钅?。我知道那是連著果樹根須的詩篇,是花朵和果實一樣具有生命力的詩篇。但因一個很特殊的原因,我建議天琳大姐取消了果園朗讀活動,只在心里默念那些詩,以避炒作之嫌。誰想,當晚詩人李元勝請一群詩人到長江邊喝茶,當著傅天琳的面,我背誦了她的《夢話》,在場的詩人爭先恐后都背誦她的詩,直背得一個個淚流滿面,直背得她趴在茶桌上連連求饒“別背啦,別背啦!”
在許多人用頭腦歌唱的時候,傅天琳用心靈歌唱,因而她的詩在引人深思的同時,也令人感動。
20世紀50年代,詩人公劉的詩在全國影響巨大。大詩人自創(chuàng)詩體,他當年一些出類拔萃的八行詩被稱為“公劉體”,當時的年輕人廣為傳頌。
1955年5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隆重地慶祝過的國際勞動節(jié),世界上半數(shù)以上國家和地區(qū)的貴賓云集北京,共度佳節(jié)。當夜的焰火晚會,千姿百態(tài),最能體現(xiàn)開國后的升平與進取的氣象。5月6日,公劉追記了一首《五月一日的夜晚》,為那晚的空前盛況攝取了有聲有色、令人難忘的歷史性畫面,具有史詩的意義:
天安門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開屏,
空中是朵朵云煙,地上是人海燈山,
數(shù)不盡的衣衫發(fā)辮,
被歌聲吹得團團旋轉(zhuǎn)……
整個世界站在陽臺上觀看,
中國在笑!中國在舞!中國在狂歡!
羨慕吧,生活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愛戀,
為了享受這一夜,我們戰(zhàn)斗了一生!
八行詩,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詩人從宏觀的角度,描繪了一個絢麗多彩的場面,把讀者帶回到天安門前,共同贊嘆當時焰火晚會的盛況。第二節(jié)詩人從微觀的角度,寫來自五大洲的國際友人爭相觀看陶醉在歡樂中的中國人民精神狀態(tài):龐大的人海,狂歡的波濤。這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句話的最形象、最生動的表達。
詩人完全讓形象說話。首先以“焰火像一千只孔雀開屏”破題,展示當時焰火晚會的宏偉場景。接著寫“孔雀”騰飛后上下交錯的色彩,“空中是朵朵云煙,地上是人海燈山”。要是詩人僅僅到此為止,也不失為一首風景詩。但是,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保ā度碎g詞話》)景而無情,難動人心。既然寫了“人海燈山”,景中有人,人必有情,詩人就應(yīng)當寫出人的形象、人的感受來。于是,“數(shù)不盡的衣衫發(fā)辮,/被歌聲吹得團團旋轉(zhuǎn)……”便顯示了恰到好處的錦上添花,以生動的立體感,給讀者開拓了想象的空間。
這首詩是簡短的,容量卻是巨大的,將整個世界凝固在“陽臺上”,將整個中國凝縮在“廣場上”,詩的結(jié)句尤為出色:“為了享受這一夜,我們戰(zhàn)斗了一生!”這一句詩,穿透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將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的浴血奮戰(zhàn)、炮火硝煙、波瀾壯闊的斗爭史都概括了,不必敘述那么多,只七個字“我們戰(zhàn)斗了一生”,便可引人深思、聯(lián)想。
《運楊柳的駱駝》也是八行:
大路上走過來一隊駱駝,
駱駝駱駝背上馱的什么?
青綠青綠的是楊柳條兒嗎?
千枝萬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駱駝再從這條大路經(jīng)過,
一路之上把柳絮楊花抖落,
沒有風沙,也沒有苦澀的氣味,
人們會相信:跟著它走準能把春天追著。
此詩寫于1956年6月,是公劉的組詩《在北方》中的一首。這首詩的意旨,看起來雖然淺顯,不過是對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邊疆建設(shè)者的褒揚,但因構(gòu)思和表達精巧,詩味是濃郁的。
詩人敏銳的審美感觸,在柳條和沙漠上跳躍;詩人以質(zhì)樸但卻生動的口語,仿佛隨口吟誦,自問自答,寥寥數(shù)語即營造出一種美?!榜橊勸橊劇薄扒嗑G青綠”“千枝萬枝”,帶著春天和人們的歡快、喜悅之情,伴著風沙的歡呼、跳躍,踏出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意流動畫。對趕著駱駝的人——那些不畏艱苦、長途跋涉的建設(shè)者們的含蓄歌頌,則更是增添了詩的生機勃勃的意蘊。第二節(jié)把未來生活的內(nèi)蘊和美好,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產(chǎn)生感染力。特別是最后一行“跟著它走準能把春天追著”,一個“追”字體現(xiàn)了駱駝與春天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一個“準”字表達了人們綠化祖國、迎接春天的堅定信心。同時,此句與“千枝萬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相呼應(yīng),形成了全詩完整和諧的意境,深化和升華了詩意。
公劉先生的另一首短詩《上海夜歌》也被廣為傳唱:
上海關(guān)。鐘樓。時針和分針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攪碎了白天。
夜晚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
如同一幅垂簾;
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
到處珠光閃閃。
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高山,
六百萬人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縱橫的街道是詩行,
燈是標點。
詩一開頭,“上海關(guān)”三字交代所詠之地,“鐘樓”,指當時上海的二十四層國際飯店,是上海標志。接下來,“時針和分針/像一把巨剪”這是一個形象的發(fā)現(xiàn),很準確、有動態(tài),“一圈,又一圈,/攪碎了白天”,這是巨剪形象后順理成章的交代。第二節(jié),承前,“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用詩家語言交代夜的開始是“夜色掛下來”,一個“掛”字仿佛夜有飄動感,像是什么?“如同一幅垂簾”,“掛”于“垂簾”相承相立,飄動妙曼自然。以上句寫夜至,下句寫上海夜色“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到處珠光閃閃”,一幅上海夜市畫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二節(jié)寫“境”,第三節(jié)寫“意”,“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高山”是“六百萬人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縱橫的街道是詩行,/燈是標點”。
公劉先生的短詩妙在凝練、含蓄,刪繁就簡,還在于詩的技術(shù)和單純。詩,是需要刪除那枝枝蔓蔓的,過多華麗的辭藻的堆砌會將詩意淹沒。最復雜的思想,對人生的最深刻的體驗,用最樸素、通俗簡單的語言說出來,如“為了享受這一夜,我們戰(zhàn)斗了一生”是最難為的詩。
提起公木,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詞作者,他是為新中國吹奏進軍號的詩人,他的詩句激勵著熱愛真理、向往光明的所有人,激勵著千千萬萬在祖國大地的前方和后方,為人民解放事業(yè)而流血苦戰(zhàn)的士兵。其實,他還創(chuàng)作了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英雄贊歌》等優(yōu)美和諧、傳唱不衰的歌詞。對家喻戶曉的《東方紅》歌詞的修改定型,也是公木歌詞創(chuàng)作的又一杰作。
除了常常想到這些,我念念不忘的還有他的《爬也是黑豆》:
爸爸和兒子一同來到谷場中,
谷場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說:“那是黑豆豆?!?/p>
兒子說:“那是黑蟲蟲?!?/p>
爸爸和兒子發(fā)生了爭論,
做爸爸的當然要理直氣盛。
真理自然要一邊倒在他手里,
這用不著證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兒子忽然高興地大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煩地勃然大怒:
“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
1956年,公木寫下一組諷刺詩,《爬也是黑豆》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公木歷來主張詩要有所為而作,因此他的詩力求積極反映和影響生活。他所創(chuàng)作的諷刺詩,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在諷刺詩中,詩人把深切的生活感受熔鑄在詩篇中,把激情和理性結(jié)合在一起,運用想象和夸張的手法,辛辣地諷刺那些應(yīng)該揭露和鞭笞的社會病態(tài)和丑惡的事物,熱烈地表達自己的愛憎分明的感情和扶正壓邪的大無畏精神。
《爬也是黑豆》一詩,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從一件生活小事中深刻揭示了一個社會問題。詩的起筆看似平淡,實則新穎別致。生活中平常的事件,父子之間常見的爭論,卻巧妙地引出詩的主旨。
兒子和爸爸發(fā)生爭論,爸爸基于他的地位,他的尊嚴,當然是盛氣凌人,理直氣壯,“真理自然要一邊倒在他手里,/這用不著證明就可以肯定”??墒牵娭忻鑼懙摹皟鹤印?,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皟鹤雍鋈桓吲d地大吼:/‘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而“爸爸不耐煩地勃然大怒:/‘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誰是誰非,一目了然。生活中像“爸爸”這樣的人是大有人在的。由于“父道尊嚴”“官道尊嚴”“師道尊嚴”,他們剛愎自用,聽不進去一點兒不同意見。他們無視事實,對正確意見和正當?shù)呐u根本聽不進去。因此,他們只能背離真理越來越遠。
詩中父子的對話,雖然十分簡潔,但卻生動傳神,一兩句對話,父子的個性、氣質(zhì)、神態(tài)就惟妙惟肖地映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兒子的不畏強權(quán)、認真負責、堅持真理的精神,從他的喊聲中,體現(xiàn)得很充分。而爸爸的答話一連用三個“爬”字,把一個十足的封建家長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
公木先生曾說:只有真的才能是善的。傾向性源于真實性。只有真的,又是善的,才能夠是美的。美是真與善的形象顯現(xiàn)。只有真的,又是善的,又是美的,才能夠是詩??胺Q為藝術(shù)的詩是真善美的完整融合,從內(nèi)容論,是美的真與善;從形式論,是真與善的美。惡是假的妻,丑是他們的兒子,現(xiàn)實生活中的假惡丑,也可以摘取作詩的素材,但必須照耀以真善美的靈魂之光,讓人從中更能觀照到真善美,受到感染,得以提高。虛偽的歌頌是阿諛,惡意的揭發(fā)是誹謗,都不是詩。詩的本質(zhì)是實踐,具有改造現(xiàn)實的性能。作詩如此,做人亦然。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