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體系博大、思慮精純的哲學(xué)名家不少,但是文筆清暢、引人入勝的卻不多見。
對于一般讀者,康德這樣的哲學(xué)大師永遠(yuǎn)像一座墻峭塹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壯觀,可惜警衛(wèi)嚴(yán)密,不得其門而入。這樣的大師,也許體系太大,也許思路太玄,也許只顧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動聽,總之好處難以句摘。
叔本華正屬于這澄明透徹易于句摘的一類。他雖然不以文采斐然取勝,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凈,語氣堅定,讀來令人眼明氣暢,對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無限神往。夜讀叔本華,一杯苦茶,獨斟千古,忍不住要轉(zhuǎn)譯幾段出來,和讀者共賞。我用的是企鵝版英譯的《叔本華小品警語錄》:
作家可以分為流星、行星、恒星三類。第一類的時效只在轉(zhuǎn)瞬之間,你仰視而驚呼:“看哪!”——他們卻一閃而逝。第二類是行星,耐久得多。他們離我們較近,所以亮度往往勝過恒星,無知的人以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他們不久也必然消逝,何況他們的光輝不過借自他人,而所生的影響只及于同路的行人(也就是同輩)。只有第三類不變,他們堅守著太空,閃著自己的光芒,對所有的時代保持相同的影響,因為他們沒有視差,不隨我們觀點的改變而變形。他們屬于全宇宙,不像別人那樣只屬于一個系統(tǒng)(也就是國家)。正因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們的光輝要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的眼里。
叔本華用天文來喻人文,生動而有趣。世人習(xí)于貴古賤今,總覺得自己的時代沒有偉人。凡·高離我們夠遠(yuǎn),我們才把他看清,可是當(dāng)時阿羅的市民只看見一個瘋子。
風(fēng)格正如心靈的面貌,比肉體的面貌更難作假。模仿他人的風(fēng)格,等于戴上一副面具。不管那面具有多美,它那死氣沉沉的樣子很快就會顯得索然無味,使人受不了,反而歡迎奇丑無比的真人面貌。學(xué)他人的風(fēng)格,就像是在扮鬼臉。
作家的風(fēng)格各如其面,寧真而丑,毋假而妍。這比喻也很傳神,可是也會被平庸或懶惰的作家用來解嘲。這類作家無力建立或改變自己的風(fēng)格,只好繃著一張沒有表情或者表情不變的面孔,看到別的作家表情生動而多變,反而說那是在扮鬼臉。
“不讀”之道才真是大道。其道在于全然漠視當(dāng)前人人都熱衷的一切題目。不論引起轟動的是政府或宗教的小冊子,還是小說或是詩,切勿忘記,凡是寫給笨蛋看的東西,總會吸引廣大讀者。讀好書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讀壞書:因為人壽有限。
這一番話說得斬釘截鐵,痛快極了。不過,話要說得痛快淋漓,總不免帶點武斷,把真理的一筆賬四舍五入,做斷然處理。叔本華漫長的一生,在學(xué)界和文壇都不得意。他的傳世杰作《意志與觀念的世界》在他31歲那年出版,其后反應(yīng)一直冷淡。叔本華要等待很多年,才等到像瓦格納、尼采這樣的知音。他的這番話為自己解嘲,痛快的背后難免帶點酸意。
其實曲高不一定和寡,也不一定要久等知音。不過這只是次文化的現(xiàn)象,至于高文化,最多只能“小眾化”而已。轟動一時的作品,雖經(jīng)報刊鼓吹、市場暢售,也可能只是一個假象,“傳后率”不高。判別高下,應(yīng)該是批評家的事,不應(yīng)任其商業(yè)化,取決于什么排行榜。其間如果還有幾位文教記者來推波助瀾,更據(jù)以教訓(xùn)滯銷的作家要反省自己孤芳的風(fēng)格,那就是僭越過甚,誤會采訪就是文學(xué)批評了。
(摘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