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軍,許建新,許志揚
福建醫(yī)科大學教學醫(yī)院莆田市第一醫(yī)院普外科,福建莆田 351100
胃癌屬于一種發(fā)病率極高的腫瘤疾病,治療期間,腹腔鏡技術獲得廣泛運用,呈現(xiàn)出術后疼痛輕、術中出血少、患者住院時間短以及腸道功能恢復早等優(yōu)勢[1]。在治療技術獲得快速發(fā)展情形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手術指征有所改變,于早期胃癌逐漸向局部進展期胃癌進行推廣,并且切除范圍也發(fā)生顯著變化,于部分胃切除逐漸向全胃切除進行擴展[2]。賁門癌在胃癌疾病中占有較高比例,對于此類患者運用不同手術切除方式,對患者獲得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等產生影響不同[3]。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60例賁門癌患者,隨機分為近端胃切除術組(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治療)和全胃切除術組(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治療),旨在探討對賁門癌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術以及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治療后獲得的臨床效果,為達到患者整體治療水平、預后水平顯著提高的目標,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60例賁門癌患者,隨機分為近端胃切除術組和全胃切除術組,各80例。納入標準:患者通過術前胃鏡檢查以及活檢,確診賁門癌;患者實施腹部CT檢查,未表現(xiàn)出食管受累;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呈現(xiàn)出遠處轉移現(xiàn)象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近端胃切除術組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35~79歲,平均(55.25±3.25)歲;平 均 腫 瘤 大 ?。?.02±0.15)cm;平 均BMI(22.49±2.13)kg/m2;術前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20例,Ⅲ期45例。全胃切除術組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37~82歲,平均(55.27±3.26)歲;平均腫瘤大小為(3.03±0.17)cm;平均BMI為(22.52±2.15)kg/m2;術前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21例,Ⅲ期4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近端胃切除術組 針對患者合理展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治療、D2淋巴結清掃術治療、食管殘胃后壁吻合治療。合理切除近端胃后,針對患者食管斷端合理展開荷包縫合操作,將吻合器釘砧頭置入,利用切割閉合器將患者胃斷端有效關閉,將腫瘤以及大部分胃組織切除,針對患者胃后壁以及食管斷端,合理采用管型吻合器完成端側吻合操作。針對患者膈肌壁層腹膜以及胃壁漿肌層實施間斷縫合懸吊處理,有效減少吻合口張力。
1.2.2 全胃切除術組 針對患者合理展開根治性全胃切除以及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治療:對患者合理展開全胃切除術治療,此外對其展開D2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利用切割閉合器將十二指腸殘端閉合。利用微喬線鎖邊(3-0)對患者十二指腸殘端進行連續(xù)縫合。對于患者食管斷端實施荷包縫合操作,置入吻合器釘砧頭。在同患者Treitz韌帶距離15~20 cm位置,將空腸切斷。利用管型吻合器對患者合理展開食管端側吻合以及遠端空腸吻合操作。針對遠端空腸殘端實施閉合操作。針對患者食管裂孔以及空腸漿肌層附近腹膜合理展開間隙縫合懸吊操作,以將食管-空腸吻合口張力有效減少。在患者食管空腸吻合口近端空腸以及遠端空腸,合理展開手工端側吻合操作。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近期療效(引流管拔除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進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情況(切口長度、術中出血、手術時間);③比較兩組術后近期生活質量(角色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整體健康狀況)評分,主要利用EORTC QLQ-C30量表完成評定,分值越高,術后近期生活質量越優(yōu)[4];④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狹窄、腸梗阻)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胃切除術組引流管拔除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進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同近端胃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近期療效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近期療效比較[(±s),d]
?
全胃切除術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手術時間同近端胃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s)
?
全胃切除術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整體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近端胃切除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近期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近期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
全胃切除術組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腸梗阻以及吻合口狹窄發(fā)生率同近端胃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胃切除術組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2.50%)低于近端胃切除術組(11.25%),手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針對早期胃癌患者在治療期間,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獲得廣泛應用,但是對于進展期胃癌治療表現(xiàn)出一定爭議[5-6]。當前針對進展期胃癌患者在治療期間,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應用可行性以及安全性均顯著,并且同開腹手術比較,能顯著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7-8]。賁門癌作為胃癌類型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顯著增加。當前針對賁門癌患者在治療期間,切除范圍也表現(xiàn)出較大程度轉變,當前近端胃大部分切除以及全胃切除方式獲得廣泛運用[9-13]。治療期間,實施不同切除方法,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安全性造成的影響不同[14-17]。對此確定有效方法對賁門癌患者展開對應治療,以其提高整體治療水水平、生活質量,存在顯著意義。
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全胃切除術組引流管拔除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進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同近端胃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胃切除術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手術時間同近端胃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胃切除術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整體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近端胃切除術組(P<0.05);全胃切除術組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腸梗阻以及吻合口狹窄發(fā)生率同近端胃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胃切除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低于近端胃切除術組20.00%(P<0.05),這與閆立凱[18]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行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2.39%,明顯低于近端胃切除術的56.34%,與該文所得結論相近。從而發(fā)現(xiàn)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術以及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應用,在術后近期療效以及術中情況方面,未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但是前者應用,能顯著減小術后整體健康影響,從而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并且近端胃切除術實施,將一定殘胃組織保留,并且原有賁門括約功能喪失,從而導致胃液反流概率增高,對食管黏膜產生刺激。而對于全胃切除術而言,其主要實施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表現(xiàn)出較小反流概率。
綜上所述,有效應用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治療方式,同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治療比較,顯著提高患者術后近期生活質量,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促進賁門癌患者整體治療水平、預后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