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昕
當?shù)谝淮温牭揭粋€外國人使用莫言這個具有強大文學氣場的中文名時,我和許多中國人一樣,心想這位法國人與中國應該有著不同尋常的淵源。的確如此。14年前,為了追尋兒時的中國文化夢,法國青年莫言首次來到北京。這是一次改變了莫言一生的旅行。在接下來的10多年中,莫言在中國游歷、學習、生活、工作,從一名對中國文化充滿求知渴望的法國青年學子逐步成長為CGTN法語“大主播”和跨文化“網(wǎng)紅”,收獲了一段美好的跨國愛情。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莫言,懷揣一份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媒體人的職業(yè)堅守,將繼續(xù)在讀懂中國的道路上孜孜求索,向國際社會介紹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世界看到不同,因為歷史正在這里發(fā)生。
莫言出生在法國邊境城市南錫,父親是一名法國建筑師,母親是波蘭國家郵政局的一名公務員,因為愛情,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定居法國。從小就生活在法、波、德三國文化交融環(huán)境中的莫言,對異域文化和身份認同比一般的法國孩子多了一份敏感。莫言與中國的奇妙緣分早在他出生前就開始了。1976年,莫言的媽媽在波蘭街頭結(jié)識了一位來自中國香港的女孩。莫言的媽媽熱心地給她指路,請她吃飯,后來兩人成為閨蜜。12年后,莫言七歲,在法國南錫,莫言媽媽的這位中國閨蜜按響了小莫言家的門鈴,并與莫言一家度過了幾天時光。直到今天,莫言對這位華人朋友的優(yōu)雅、善良以及東方氣質(zhì)仍記憶猶新。這段童年記憶在小莫言心中播下了一顆中國文化的種子。長大以后,莫言曾在西班牙和德國學習,獲得法國政府獎學金。他在中東歐20多個國家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游歷,其間,他用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波蘭語撰寫了大約 60篇文章,組織了70多場關于跨文化交流和身份認同的講座。
2003年,莫言開始了與中國文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撰寫碩士畢業(yè)論文《習得跨文化敏銳度的必要性》的過程中,莫言結(jié)識了來自西安和武漢的兩名中國留學生。他們邀請莫言參加中國留學生的中餐聚會,給他介紹中國美食、文學、流行音樂,還有他鐘愛的中國武術和李小龍的功夫片。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法國小伙兒的法語姓氏Mouillet的發(fā)音和中國作家莫言幾乎一模一樣,于是法國小伙兒Yves Mouillet就成了法國“莫言”。當時,法國莫言出于對中國文學的喜愛,欣然接受了這個中文名。現(xiàn)在中國作家莫言譽滿世界文壇,法國小伙兒莫言坦言壓力有點大。不過,也許冥冥之中,這個名字就注定了莫言與中國不同尋常的緣分。
2007年,莫言如愿以償?shù)谝淮蝸淼街袊螝v,并很快愛上了這個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東方國度。2009年,莫言決定在北京定居,開始在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系統(tǒng)學習漢語。對于北京,莫言覺得他喜愛的中國作家、翻譯家林語堂很能表達他的感受,“一想到北京,就想到寬闊、陽光和蔚藍的天空,以及那精神奕奕,笑口常開悠閑自在的居民。全城都有那清潔爽快元氣淋漓的北方的剛勁味兒”。莫言憑借他對漢語的熱愛和過人的語言天賦,在校期間就通過了漢語HSK五級測試,表達流利、運用熟練。漢字對于西方人來說可以說是天書,莫言也沒少為此犯難。不過,他有高招,通過手寫來記憶漢字。莫言感覺手寫能夠讓人更快地熟悉漢字架構(gòu),理解中國文化的精妙,因此,他至今依然保持手寫漢字的習慣。來華10多年,相比較某些外國人還在掙扎的漢語水平,莫言的漢語已接近母語水平,在與中國同事交談中,時不時還鉆出時下流行的漢語詞匯,比如“亂帶節(jié)奏”等。莫言一直堅信,掌握一個地方的語言,是真正了解這里的起點。
2011年,莫言加入原中央電視臺法語頻道(現(xiàn)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法語部),成為一名新聞編輯。這份工作讓他有機會近距離、多角度、深層次地了解這片土地,認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可愛的人們。他的采訪足跡遍布中國南北80多個城市,報道主題涵蓋從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到中國中小學教育,再到有機農(nóng)業(yè)等多個領域。他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過元宵節(jié);去京郊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做一天的義務外教;冒著嚴寒在北京街頭拍攝出鏡,一拍就是一整天。
莫言(Yves Mouillet),法國籍,現(xiàn)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法語部外籍新聞主播,2021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
莫言(左二)參加“我與中國”全球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
2012年,莫言接到任務,要為初學中文的外國人設計一檔漢語教學欄目。他發(fā)揮中法文化背景的優(yōu)勢,和中國同事共同創(chuàng)辦《學漢語》欄目,并擔任該節(jié)目的主持人?!秾W漢語》取得了巨大成功,長期以來一直是法語頻道最受歡迎的欄目之一,得到了全球法語受眾的熱愛。莫言覺得這檔節(jié)目可以幫助更多像他一樣喜愛中國文化的法語觀眾通曉漢語,更深切地體會漢語的獨特魅力,認識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新時代中國發(fā)展的澎湃脈搏。
2013年,莫言開始擔任CCTV法語大賽主持人。錄制當天,多國大使和政要前來觀賽,現(xiàn)場還有數(shù)百名觀眾。莫言頂住壓力,沉著發(fā)揮,憑借著中法文化的深厚積淀和過硬的語言水平,與中方主持人精彩呈現(xiàn)了一場法語文化盛宴。這次出色表現(xiàn)也為他贏得了央視法語頻道新聞主播崗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莫言堅守崗位,沉穩(wěn)發(fā)聲,及時、客觀、準確地向法語世界播報中國疫情的真實情況和中國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助力中國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莫言說:“新聞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工作,而是激情、是使命、是圣職、是無時無刻不為觀眾服務的責任?!?/p>
莫言積極承擔中國脫貧攻堅、復工復產(chǎn)等重大主題報道,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經(jīng)濟的十足韌勁和百姓民生的持續(xù)改善。他追尋習近平主席足跡,實地報道寧夏葡萄酒發(fā)展之路,拍攝了以“賀蘭山”為主題的脫貧攻堅紀錄片《賀蘭山葡萄酒的奧秘》《法國人帶你參觀寧夏葡萄園》,還深入實地介紹福建茶農(nóng)脫貧歷程、廣州科創(chuàng)企業(yè)的致富經(jīng),為減貧脫貧這一全球性議題展示了中國方案。
一步步走來,莫言在CGTN的舞臺上,憑借著自身努力,逐步贏得受眾的認可,成為法國媒體提及中國法語節(jié)目時最喜愛的外國人形象。2021年,莫言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作為本年度最年輕的獲獎者,其對中法文化交流的突出貢獻得到中國政府高度肯定。
10多年間與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接觸,讓莫言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開展客觀和全面的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相比較新聞主播,莫言更愿意將自己的職業(yè)定位為一個跨越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者。通過多種方式讓西方全面、客觀認識新時代的中國,讓中國更全面深入了解西方,消除誤解、增進理解、澄清真相既是他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追求的升華。
近年來,莫言主持了多場高級別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從2017年 CGTN與瑞士國家廣播電視臺聯(lián)合制作大型紀錄片《絲路新紐帶:中歐班列》發(fā)布會到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法國國家電視集團聯(lián)合出品的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后的秘密》“云啟動”儀式,莫言讓人們看到中法、中歐文化交流在走深走實。
介紹新時代的中國離不開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2020年,在上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莫言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央視新聞“直播帶貨”活動。他與總臺主持人朱廣權和電商主播薇婭互動介紹法國香檳,讓法國觀眾感受中國直播電商蓬勃生機的同時,給直播增添了一抹法式風情。
對于某些西方媒體和西方勢力對華誤解和污蔑,莫言認為他們嚴重扭曲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甚至會導致災難性的誤判,到頭來造成雙輸?shù)慕Y(jié)局。莫言多年來就涉疆、涉藏等議題在國際場合發(fā)出客觀、公正的聲音,澄清謬誤,大聲疾呼西方國家正確看待中國發(fā)展和壯大。2019年,在中國西藏發(fā)展論壇,莫言呼吁西方理解并尊重一個中國原則,正視西藏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實現(xiàn)的歷史性飛躍,西方國家應該更多地與之合作而非敵對。2021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進步”國際研討會上,莫言結(jié)合自己在新疆采訪的感受,介紹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體系、中國的民族政策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建設和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并表示堅決支持中國在新疆采取果斷反恐措施。對于某些西方國家編造的所謂“強迫勞動”等世紀謊言,莫言專門采訪了法國政治觀察家、《維吾爾族假新聞的終結(jié)》一書的作者馬克西姆·維瓦斯,幫助國際受眾還原新疆的真相,答疑解惑。也許是因為在一些議題上堅定支持中國,有些朋友對莫言開玩笑說,你是長著中國心的西方人。莫言更愿意將這樣的評價理解為對他致力于東西跨文化交流的肯定,今后他不僅要繼續(xù)為中國客觀公正發(fā)聲,還要成為其中鏗鏘有力的一部分。
作為來華工作生活10多年的外籍媒體工作者,莫言對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自己的見解:“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世界需要、也應該更多地傾聽中國聲音。CGTN以其愿景‘看見不同’為指引,努力消除西方的偏見和誤解,發(fā)出中國聲音,正逐漸成為世界人民眼中值得信賴的媒體機構(gòu)?!?/p>
莫言介紹說,當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在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新征程上奮進??偱_遍布海內(nèi)外的外籍員工積極融入總臺改革發(fā)展的熱潮中,與中方員工一道致力于總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他們或面對美國國會山暴亂沉穩(wěn)發(fā)聲,或在美軍撤離阿富汗亂局中發(fā)出一手、獨家、鮮活報道,或“逆行”勇闖軍事政變后的幾內(nèi)亞,第一時間發(fā)出權威聲音。莫言建議,中國可以多借力紀錄片、動畫片這些軟性文化產(chǎn)品,消除西方對中國的神秘感、誤讀和曲解,讓西方民眾了解和喜歡中國,認識中國發(fā)展的硬道理。
莫言(右一)與家人在法國巴黎
生活中的莫言喜歡追劇、閱讀中國小說、研究中國歷史。近期一些中國文化作品著實讓莫言印象深刻,科幻小說《三體》和電影《獨自等待》《流浪地球》等讓全世界見識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多彩。2019年總臺推出的亞洲文化嘉年華大型晚會給予各國藝術和藝術家充分的展示機會,充分體現(xiàn)了亞洲文明的多姿多彩,彰顯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博大胸襟,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莫言還欣喜地告訴我,他一家都“吃文化飯”,他要為中國政府近年來采取的越來越嚴格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措施點一個大大的贊。莫言與一名中國女導演組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女兒今年4歲,他希望女兒能夠接受傳統(tǒng)而完整的中國教育。莫言認為在中國生活工作這10多年間,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社會巨大進步,自己則有幸成為中國飛速發(fā)展的見證者和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參與者。
早已把中國北京作為第二故鄉(xiāng)的莫言,對跨文化傳播和新聞事業(yè)的熱愛歷久彌堅。作為總臺外籍隊伍中的一員,莫言說,他不僅要像他喜歡的林語堂那樣,搭起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更要像他的前輩美國友人斯諾那樣,向世界介紹新時代的中國,讓世界看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