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山西省心血管病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腦部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引發(fā)腦部供血不足而缺血、缺氧,從而導致腦組織壞死軟化的常見腦血管疾病[1]。CIS常表現(xiàn)為麻木、感覺喪失、偏癱、肢體運動障礙、視野缺陷[2]。該病易復發(fā)、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CIS患者腦動脈狹窄,會影響腦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引起腦血流動力學異常;腦組織缺血可引起組織壞死,促進炎癥細胞因子生成,從而產(chǎn)生炎癥。補陽還五湯有補氣、行血、通絡(luò)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huán),為腦部供血。頭部為人體經(jīng)氣匯聚的重要部位,遍布穴位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頭針刺激頭部,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也可改善患者預后,在補陽還五湯的輔助作用下,有增強通絡(luò)行血的功效[3]。本研究探討頭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炎癥細胞因子、血流動力學指標及預后療效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山西省心血管病醫(yī)院治療的100例CIS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合并高血壓病者23例,合并高脂血癥者27例;平均年齡(53.13±7.21)歲;平均發(fā)病到入院時間(24.12±5.19)h。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合并高血壓病者26例,合并高脂血癥者24例;平均年齡(52.12±6.32)歲,平均發(fā)病到入院時間(25.25±5.31)h。比較兩組患者性別、病史、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guān)倫理要求。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的診斷標準[4]。局灶神經(jīng)功能缺損;起病急;排除非血管性病因;影像學出現(xiàn)責任病灶,或者出現(xiàn)持續(xù)24h以上的癥狀/體征;腦C T或MRI排除腦出血。
(2)中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5]。主癥:口舌斜,偏身異常,半身不遂,不語;次癥:嗆水,麻木,肢體失調(diào),偏視不瞬,流涎,苔白,脈細弱。符合主癥2項以上或主癥1項及次癥2項,可明確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無神經(jīng)功能障礙;無嚴重肝、腎功能缺陷;患者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感染病、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短暫性腦缺血者;意識、智力障礙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藥物組成:黃芪120g,當歸尾6g,桃仁3g,赤芍4.5g,地龍3g,川芎3g,紅花3g。藥物由本院中藥制劑室統(tǒng)一煎制,每日1劑,約300m L,分2次飯后服,連續(xù)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頭針治療。百會穴與曲鬢穴連線,前神聰至懸厘間連線,每條線平均取3點,每點刺一針。穴位處消毒,選取0.3mm×40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廣州德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jiān)械生產(chǎn)許可20010020號),針與頭皮保持30°角,快速刺入帽狀腱膜下層,再刺入3cm,以200r/min速度連續(xù)捻轉(zhuǎn),10min捻轉(zhuǎn)1次,每次2min,連續(xù)治療30min,每周治療5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分別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5m L,以35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盒購自上海通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②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儀(南京澳思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KJ-2V1M),探頭頻率為2.0MHz,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血流,記錄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血管搏動指數(shù)(PI)及血管阻力指數(shù)(RI)水平。③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分。采用MBI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殘疾水平和神經(jīng)功能恢復程度,量表包括11個項目,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④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采用NIHS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量表共12個項目,總分42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jié)果
(1)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CP-1、hs-CRP、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CP-1、hs-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注:1.MCP-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hs-CRP,超敏C-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MCP-1(μg/L)hs-CRP(mg/L) IL-6(n g/L)觀察組 50 治療前 164.91±2.26 11.91±2.26 13.28±1.98治療后 116.17±2.12△▲ 6.17±1.12△▲ 7.16±2.11△▲對照組 50 治療前 164.78±5.11 11.78±2.11 13.12±1.65治療后 148.32±3.52△ 8.32±1.52△ 10.33±2.12△
(2)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m、Vs、PI、R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m、Vs指標升高,PI、RI指標降低(P<0.05),且觀察組Vm、Vs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I、RI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s)
注:1.Vm,平均流速;Vs,最大峰值流速;PI,血管搏動指數(shù);RI,血管阻力指數(shù)。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Vm(cm/s) Vs(cm/s)觀察組 50 治療前 44.52±2.11 74.58±2.95治療后 55.82±2.61△▲ 89.31±1.04△▲對照組 50 治療前 44.91±2.33 74.17±2.82治療后 48.15±2.42△ 78.76±3.15△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PI RI觀察組 50 治療前 1.04±0.10 0.62±0.07治療后 0.90±0.08△▲ 0.54±0.04△▲對照組 50 治療前 1.02±0.09 0.64±0.09治療后 0.98±0.10△ 0.56±0.05△
(3)NIHSS、MB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M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P<0.05),MBI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質(zhì)量變化情況比較(分,±s)
表3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質(zhì)量變化情況比較(分,±s)
注:1.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BI,改良Ba r The l指數(shù)。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NIHSS評分 MBI評分觀察組 50 治療前 24.12±2.12 46.11±3.89治療后 14.12±1.16△▲ 75.15±5.82△▲對照組 50 治療前 24.67±2.18 46.79±4.38治療后 18.17±1.89△ 61.41±5.27△
CIS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病因病機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血小板功能異常增加血液黏稠度、頸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顱內(nèi)外動脈狹窄等密切相關(guān)[6],其會引起局限性腦供血、供氧不足,引發(fā)代謝性酸中毒,同時會產(chǎn)生超氧離子、氫離子、陽離子等,誘發(fā)相關(guān)神經(jīng)組織細胞受損,從而損傷腦部功能[7]。西醫(yī)以抗凝、抗血栓、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藥物治療為主,雖可控制臨床癥狀,但對神經(jīng)功能的修復作用并不理想[8]。
CIS屬于中醫(yī)“中風”范疇,又稱“卒中”,病因為飲食不節(jié)、外感邪氣、過度勞累、情志不暢、血瘀絡(luò)脈,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fā)氣血逆亂、正氣虧虛、陰陽失調(diào)發(fā)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本為脾、腎、肝,精血耗損,標為瘀血、火毒、風邪、痰濁[9];臨床表現(xiàn)為失語,癱瘓,身體麻木,感覺喪失,視野缺陷;治則為補正氣、活血、通絡(luò)[10]。方中黃芪為君藥,補氣通絡(luò),氣旺推動血行;當歸為臣藥,活血滋陰化瘀,輔助君藥血行;川芎、紅花、赤芍行氣散瘀,用于經(jīng)絡(luò)不利,氣虛血瘀證,共為佐藥,協(xié)同臣藥祛瘀活血。諸藥共用,協(xié)同補正氣之虧虛,行氣血之滯,通脈絡(luò)之瘀,從而治療其病證?,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機體循環(huán),可用于血栓、缺血和缺氧性腦病[11]。當歸可促進人體造血功能,改善人體外周血液循環(huán),亦可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生成,亦可保腎強肝[12]。
頭針是通過針刺以刺激頭部特定的點、線、區(qū)位置以治療疾病的方法[13]。頭針治療腦部疾病優(yōu)勢較大,可以通過穴位刺激作用,改善大腦皮層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重建大腦功能區(qū)神經(jīng)通絡(luò),發(fā)揮腦部功能代償作用,改善患者預后[14]。有學者表示,頭針可以改善CIS患者腦血流變狀態(tài)和腦血流量,刺激損傷的神經(jīng)纖維細胞,可以改善缺血缺氧導致的腦組織損害,從而調(diào)節(jié)腦血流動力學,改善炎癥[15]。研究顯示,CIS存在血黏度升高而導致血液流動減慢的血流變異常,可引起腦部血液供應不足、缺氧,或組織壞死。針刺有增加血漿纖溶系統(tǒng)活性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中的黏、聚、濃、凝狀態(tài),糾正血流變異常,促進腦供血,減少腦組織壞死[16]。腦動脈堵塞或狹窄均會導致腦部血液流動受阻,流動緩慢,從而產(chǎn)生腦血流動力學異?,F(xiàn)象,故腦血流動力學可以很好預測CIS的發(fā)生和復發(fā)。腦部供血不足,可引起組織壞死,大量炎癥介質(zhì)釋放,促進炎癥細胞因子生成,從而加重炎癥進程。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 MCP-1、hs-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頭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CIS可有效減少炎癥細胞因子的生成。治療后,兩組患者Vm、Vs指標升高,PI、RI指標降低(P<0.05),且觀察組Vm、Vs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I、RI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頭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可提高CIS患者的血液流速,減小腦血管阻力和搏動指數(shù),從而改善血流動力學。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P<0.05),M BI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M 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頭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CIS氣虛血瘀證可降低患者殘疾水平,改善神經(jīng)功能,有效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頭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CIS氣虛血瘀證可有效改善腦血流動力學,減少炎癥細胞因子生成,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本次研究尚存在病例較少及觀察時間短等問題,且未關(guān)注患者的遠期療效,今后研究需加以調(diào)整,完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