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陳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為此,幼兒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幼兒自帶一些玩具來園與同伴分享,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我們希望通過良好的引導,不僅能豐富幼兒活動,更能夠讓孩子學會交往、分享。可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其效果并沒有我們預期中的那么好:帶的孩子越來越少,玩具越來越小。仔細觀察、分析,從表面評價、缺乏技巧、疏于溝通、計劃缺位,尋找到了其中讓“分享”變成“負擔”原因。
關鍵詞:分享;矛盾;負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正文:
為了豐富幼兒的課間活動,讓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互相、合作、謙讓的精神,我們開展了自帶玩具玩的活動。在孩子帶來玩具時,我們提倡引導孩子相互交換著玩,有小朋友沒帶玩具的,把自己的玩具和他一起玩。就這樣,我們的自帶玩具活動開展了兩個多月,原本認為非常適合孩子的活動,現在卻是帶的孩子越來越少,帶的玩具越來越小,于是,我開始留心觀察起來。
午飯過后,孩子們都圍坐在一起,一些孩子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起勁地擺弄著。這時,幾個沒有帶玩具的孩子走過來要求加入,因為玩具比較小,沒有共同玩的空間,于是遭到了拒絕。立刻,其中的一個孩子嚷了起來:“你不謙讓,老師說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我告訴老師?!睅讉€孩子轉身就朝我走來,七嘴八舌地訴說著。下午孩子游戲時間,我特意找了一些天天帶玩具來的孩子談心。“你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借給別人玩一會呢?”孩子們給我的回答讓我驚訝:“我就一個,給了他們我玩什么呢?”“他天天都不帶,都來要我的,我不喜歡給他玩了?!焙⒆觽兊睦碛啥己艹浞?,讓我找不出什么來反駁,這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表面評價,忽視內心感受。
在平時,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知道謙讓,有好東西要分享。孩子自進這個小集體,接受最多的教育莫過于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于是,我們以表揚、鼓勵、批評、教育的“高帽子”等表面評價戴在孩子的頭上。讓孩子在老師的“吹捧”或一定的權威下按照成人設置的標準來做事。但我們卻往往忽視了責任、天性和限度方面的考慮。當他只有一個玩具的時候,我們以“謙讓”、“分享”的大帽子扣在他們頭上,為了得到老師、同伴地肯定,孩子不得不忍痛“分享”自己的玩具。久而久之,為了不“忍痛”,干脆就不帶了。而不帶的孩子更可以向不同的孩子“分享”不同的玩具,這更讓一些孩子的責任心越來越淡,帶的人越來越少,從而突破了同伴間可以接受的限度,于是,矛盾應運而生。
二、缺乏技巧,引起同伴矛盾。
孩子由于年齡、經驗、性格等多種因素,社會交往能力還處于初步發(fā)展的階段。與同伴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當遇到一些問題時,不能也不會想辦法很好的解決。如上述案例中的,向別人借不到玩具的孩子將這一矛盾轉化為告狀行為,而帶了玩具來而又因為種種原因不想與人分享的孩子,用不再繼續(xù)帶來這一消極的逃避方式解決,同伴間也因“供求”之間的不平衡產生了交往矛盾。社會交換學大師霍曼斯認為:“人的各種社會行為都是一種交換行為,在交換的質和量方面都遵循這‘公平、互惠’的原則?!庇變涸谂c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時,同事也在下意識地盤算著這種行為的回報,當自己的玩具一再被別人分享而讓自己減少或失去了玩樂的機會,甚至造成了玩具損壞時,孩子缺乏解決的技巧,從而產生語言口角,有的甚至會因而發(fā)生身體間的沖突。
三、疏于溝通,家園合作失調。
新《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這階段的自帶玩具活動開始階段,我們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配合,很多孩子能帶一些玩具來與人分享,對于部分沒帶的孩子,我們引導大家共享,并為他們準備一些書本等小玩具。而一階段后,情況每況愈下,孩子帶來的玩具越來越少、個頭越來越小。有些孩子和家長甚至很直接地和我們說:“說了不讓她(孩子)帶,偏要帶,現在弄壞(丟)了吧。”而其中有些家長象以上案例中孩子所說的,認為玩玩別人的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自己帶來呢。家長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這一分享活動的效果,而家長和老師之間就這個活動缺乏溝通,家長對活動意義缺乏深入的認識和恰當配合的能力,直接導致了家園合作的失調。
四、計劃缺位,愉悅體驗降低。
在一日活動的很多環(huán)節(jié)中,我們用做計劃的方式讓孩子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游戲、活動,例如游戲計劃、戶外體鍛計劃、午餐計劃、散步計劃等等。有目的地計劃,讓孩子的很多活動都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增加了成功的愉悅體驗。而玩具分享,很多是在一些零散的過渡環(huán)節(jié)進行,在這些時間中,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交流、計劃,一些同伴的分享要求,往往是隨機、突發(fā)的。這就很容易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預期,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從而降低同伴分享的愉悅體驗。一些強勢孩子的分享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采用告狀、爭搶等激烈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另一方孩子在被動分享中改變了自己原來的計劃,同伴分享的愉悅感蕩然無存。
孩子之間的分享,應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積極主動的自發(fā)行為,而不應該成為孩子違心的負擔,甚至孩子矛盾的導火線。只有找到原因,尊重孩子本心,讓孩子在恰當、適度、有計劃的活動中,學習真確的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不讓“分享”成為孩子“負擔”。
參考文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