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的容貌是很平凡的。
往雁山管轄的雁山鎮(zhèn)、柘木鎮(zhèn)、大埠鄉(xiāng)、草坪回族鄉(xiāng)里走,除了怪石嶙峋、精致巧立的山,就是廣袤無邊的農田。此時正是初夏,禾苗、玉米苗、橘子花……長得正盛,尤其是那橘子花,泛著無數(shù)的白點,將甜蜜的花香,或清淡或濃郁地隨風送出,渲染了農田。
雁山就是桂林的郊野!
但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山川不是用腳就能踱出來的。慢慢在雁山里踱步、揣摩,發(fā)現(xiàn)雁山這片郊野竟然蘊藏著許多舉足輕重的文化符號。
雁山園、古桂柳運河、唐氏莊園、愚自樂園……這一個個坐落在雁山的文化符號,就是雁山的先輩,用時間的雕鑿,為雁山布置了這些精美的歷史記號。
我對雁山園、古桂柳運河尤感興趣。
這雁山園始建于公元1869年,是桂林士紳唐岳的私人園林,立名為“雁山園別墅”。唐岳之所以看中此地,是因為此地太美了。三百畝的大院子,容有鐘乳山、地下河、古樹、方竹、綠梅……山與樹之間,間隔有度,疏密有致,偶有水塘點綴其間,為大院留下一片悠閑、舒緩的情致……可惜,唐岳只經營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雁山園只留下一個大概的園落,唐岳后人再沒有財力或興趣繼續(xù)建造下去,便以四萬兩紋銀出賣。正巧,清兩廣總督岑春煊路過此地,得此消息,便到現(xiàn)場考察,覺得尚可,便將此園買了下來。
岑春煊畢竟是個高官,有文化。擁有此園,并不只想個人享用,而是想打造成當?shù)匾粋€名園,讓后人享用。他首先改名為“雁山公園”,依托山之清秀、水之清麗、洞之奇特、樹之奇異來造建涼亭樓閣,彎路曲徑,三五步有樹叢,七八步有溪水,將原來一片荒蕪的園林修整得絲絲入扣,井井有條,成為當?shù)匾淮缶吧?/p>
但岑春煊畢竟不是桂林人,雁山園造得再好也沒法享用。最后,他贈送給了廣西省政府。
由私人園林轉變?yōu)楣邑敭a,雁山園發(fā)揮的作用就大了。
1936年,因預感到全面抗戰(zhàn)即將爆發(fā),廣西省政府將廣西大學從梧州蝶山遷至桂林雁山。雁山由孤僻而寂寞的鄉(xiāng)野變成熱鬧的大學堂,從此不再偏僻而寂寞。
有了文化的底蘊,有了教育的渲染,雁山變得熱鬧非凡。許多領導人物路過桂林,也駐足雁山或留宿。孫中山、蔣介石、林森、胡適、馬君武、周恩來、朱德等等,也聞過雁山特有的氣息,感受到雁山的文化氛圍。正因這些人的到來,雁山由此名聲遠播,揚名立萬。
再引我注目的,是古桂柳運河。
一千三百多年前,為加強中原與西南地區(qū)的聯(lián)系,特開鑿這條運河。據載:“河源于會仙鎮(zhèn)獅子巖,匯分水塘,東流至相思江,入漓江;西流折入鯉魚陡至永福洛清江匯柳江,全長三十余里……”東渠全為人工開鑿,為調節(jié)水位,減少落差,沿途開設了泥湖陡、磨盤陡等二十多個陡門和閘門。我們在村人的帶領下,走過一片樹林和莊稼地,看見一條十來米寬的水渠,水靜靜地淌著,兩岸的大樹、草叢密集而豐潤,默默地作著岸上的駐扎與守護。
這就是運河!
由于多年停用與失修,兩岸的泥土都已崩塌,也長滿了雜亂無章的草。放在荒野里,感覺不到這是運河,而是條野河。還好,這里還存有座陡門。
陡門不大,寬十來米。兩側由方石塊砌起,形成陡門。它就在這運河里陡立了一千三百年。一千三百年的風雨,一千三百年的日月,磨礪著那些石塊,浸淫著那些石塊,但歲月沒有改變那些石塊的形狀。我越看著那些石塊,越感覺它們身上散發(fā)出一種溫度,有一種溫熱。輕輕摸上去,有燙膚的感覺。那是一千三百年前經過了多少人的手抬上來的呀!然后,又經多少雙手把它扶正,碼好,才形成今天這個形狀。我感覺,整條運河雖然靜寂冷清,但它渾身流動著人的溫熱!
雁山區(qū)就是這種感覺。他們的祖先在這片荒野上,用堅實的步履,踏過一道流痕,讓后人觸摸得到,嗅聞得到,感受得到。
這是雁山祖先的智慧!
(編輯 吳翠)
·嚴風華
廣西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西散文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已出版十多部散文集。其中《一座山,兩個人》獲第六屆廣西文藝創(chuàng)作銅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