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的1935年,崇山峻嶺間的川鹽古道上,運送美酒的人和馬在默默行走。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回蕩著悠遠的馬鈴聲。
靠著人拉馬馱,茅臺前身燒房展品從赤水河畔出發(fā),翻山越嶺來到天府之國成都,在“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上榮獲特等獎,演繹了一段銘刻歲月但又沉寂歷史的茅臺故事。
至此,茅臺酒與1935這個特殊的年份,結下了不解之緣。
87年后的今天,茅臺酒穿越歷史時空,與“1935”再次相遇——1月18日,茅臺1935在中國酒文化城正式發(fā)布,傳承文化經典、再現(xiàn)茅臺記憶。
茅臺1935,見證了一個民族品牌的成長。這是一段書寫不盡的傳奇和敘述不盡的故事,時間沉積下來的,是榮譽,是輝煌,更是矢志不渝的堅守。
一個特殊的年份
赤水河畔,茅臺小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一水中流。
茅臺鎮(zhèn),昔日貴州黔北著名的鹽碼頭之一, 貴州對外往來的經濟重鎮(zhèn)?!度蕬芽h志》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河道開通,舟楫直抵茅臺,形成“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榮景況,成為外省商品入黔、茅臺酒外銷的重要集鎮(zhèn)。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聞名于世的美酒,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地域文化,更造就了茅臺人敢于“走出去”的開放胸懷。
如果說1915年,茅臺酒開創(chuàng)了中國民族工業(yè)走向世界的先河,那么 1935年在“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榮獲特等獎,則標志著茅臺酒踏上開拓全國市場的征程。
“與歷史相逢,盡顯文化厚重。”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茅臺酒股份公司董事長丁雄軍說,無論是漢武帝稱贊“甘美之”,還是“秦商聚茅臺”,無論是1915年智奪“金獎”,還是1935年榮獲“特等獎”,茅臺酒都是中國酒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融生之作。茅臺1935的推出,就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歷史重逢、文化探尋之旅。
1935,對茅臺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在發(fā)布會上詳細講解了不平凡的1935年,讓在場嘉賓對“茅臺1935”酒的文化脈絡與歷史傳承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1935年對于大西南來說,一個重要的事情發(fā)生了。就是在這一年,分裂了20多年的大西南開始統(tǒng)一。”雷頤說,隨之而來形成了統(tǒng)一的大西南市場,這意義重大,因為此前西南地區(qū)各自為政,形成了貿易的壁壘,嚴重阻礙了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發(fā)展。
1935年,西南統(tǒng)一市場加速形成,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展覽會這種推介商品、加強商品流通新形式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都在這一年舉辦了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茅臺前身燒房獲得特等獎,銷售量逐漸增大,輻射到整個長江流域。雷頤認為,1935年是大西南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茅臺酒發(fā)展的重要一年。
商品經濟的萌芽
1935年的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是西南地區(qū)歷史上一次規(guī)模較大影響深遠的展銷會。同時,它也使西南地區(qū)的經濟得到了充分開發(fā),為商品市場轉型打好了基礎。
為什么一個統(tǒng)一的市場剛剛開始形成,就急于舉辦展覽會?雷頤表示,這要追溯歷史,因為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的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開始了有一種商品化的趨勢。
當時在國外,博覽會是十分風行的,許多國家每逢有紀念性的事件都開一次大規(guī)模的博覽會。而在國內,主要還是以傳統(tǒng)的農村集貿市場為主,遠遠不能適應當時商品化思維逐漸萌芽的市場經濟需求。
清末民初,以張謇為代表的企業(yè)家,較早地認識到博覽會的作用,并積極引入中國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集市。與之而來的競爭、開放的商品經濟意識,也掀起了中國現(xiàn)代民營經濟的第一次發(fā)展浪潮。
隨著國內展覽會越來越多,大西南地區(qū)也開始加入辦展的歷史潮流。1928年成都舉辦了四川國貨展覽會,兩年后的1930年,貴陽也舉辦了貴州實業(yè)展覽會,但這兩者都是以省為單位的,直到1935年西南市場統(tǒng)一后,才在成都舉辦了首個以西南地區(qū)為單位的“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
正是在這個展覽會上,茅臺前身燒坊參加并且獲得了特等獎,這對茅臺酒生產與銷售的擴大產生了積極影響。
展覽背后的意義
在雷頤看來,這個獎項的意義是茅臺酒實現(xiàn)跨省銷售、逐步開拓全國市場的象征。
在此之前,茅臺酒還是酒好無奈巷子深。在那個交通不便、商品意識欠缺的年代,酒從茅臺賣到貴陽,都值得當?shù)責淮髸貢?,能賣到成都、重慶更是不得了,尤其是開拓了重慶市場。
“重慶是長江上游最重要的商埠,開拓重慶市場就意味著茅臺酒銷售輻射長江流域。所以說1935年茅臺在成都獲獎,意義非常重大?!崩最U說。
1935年后,隨著西南地區(qū)商貿流通的頻繁,人們開始意識到交通的重要性,先后陸續(xù)修建貴州通往湖南、廣西、云南、四川周邊幾省的主要公路。上述公路的建成通車,對擴大茅臺酒的銷路和影響,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雷頤認為,市場對茅臺酒的需求急增,反過來也刺激了包括茅臺酒在內的燒坊擴大自己的產量,這是一種良性的互動,讓茅臺逐漸為國人所知。
“所以說,1935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們要懷念那一代茅臺人對歷史的把握?!痹诶最U看來,正是因為茅臺在1935年踏上了歷史的跳板,踩到了歷史的節(jié)拍上,才有了茅臺酒舉世聞名的今天。
茅臺的經歷和演進也為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帶來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啟示——只有開放,才可寬闊吸納,進步持久。
也唯有堅守在赤水河畔,堅守著古老工藝,堅守著時光與真理,堅守著融合,茅臺酒才能從中國釀酒歷史中走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成為今天東方最具美譽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