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文
2021年10月26日,第三屆“俞秀松與中國革命”全國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團校舉行。本屆研討會旨在深入研究和學習中國共產黨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成立發(fā)起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chuàng)始人俞秀松烈士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會議由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上海團校主辦,華東師范大學俞秀松研究中心、上海團校俞秀松研究中心、上海市青年運動史研究會承辦。共青團上海市委掛職副書記,上海團校黨委書記、校長戴冰作研討會開幕致辭;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作開幕講話。上海團校副校長、上海市青年運動史研究會會長張惲主持開幕式。
戴冰同志在開幕致辭中介紹說,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明年是建團100周年,本次研討會的舉辦是向光輝歷史、偉大精神和先鋒力量的致敬。作為團屬政治院校,上海團校在今年先后成立上海共青團俞秀松研究中心,落成以展示建黨建團早期先鋒人物精神為內核的先驅廣場,矗立起信仰之環(huán)和俞秀松烈士塑像,舉辦“新時代高水平團校建設”全國性主題校慶論壇。面向未來,上海團校將繼續(xù)深化圍繞俞秀松和建黨建團青年先鋒革命事跡,闡釋好宣傳好偉大建黨精神,加強團青干部和團員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建設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忻平同志在開幕講話中指出,偉大建黨精神形成于偉大建黨過程之中,俞秀松是建黨先驅中的重要一員,偉大建黨精神體現在包括俞秀松在內的偉大建黨先驅們的身上。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全面研究建黨先驅主導的建黨過程,可以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形成于偉大建黨過程的一致性特征,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建黨歷程中孕育的紅色基因和血脈根基。黨的誕生地上海是建黨先驅們進行偉大斗爭的理想之地,是俞秀松烈士曾經生活過、奮戰(zhàn)過的地方。我們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xù)紅色血脈,把偉大建黨精神發(fā)揚光大。
研討會上,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章百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胡獻忠,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沈建中,同濟大學原文法學院院長、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原會長、名譽會長唐培吉等作主旨報告。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趙正橋擔任主持。上海團校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文、華東師范大學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陳紅娟、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徐光壽主持專題研討,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俞秀松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敏主持大會總結。華東師范大學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曉強作大會總結。來自浙江、江西、河北、湖北、新疆、遼寧、重慶、江蘇、黑龍江、上海等省市數十位黨史專家學者通過線下和線上形式參加會議,圍繞“俞秀松與偉大建黨精神”“俞秀松的革命實踐及其精神”“學習弘揚俞秀松的革命精神”等專題開展研討交流,形成了積極成果。
唐培吉認為,俞秀松的革命精神同偉大建黨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化。從俞秀松一生的革命歷程來看,他的革命精神中有救國救民的精神,有追求真理、堅持革命信仰的精神,有參加革命勇往直前的精神,還有堅持斗爭的精神,以及克服種種困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他提議應該對俞秀松烈士在中國共產黨黨史或者中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給一個客觀、公正、概括性的定論或者評價,應當認定俞秀松烈士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李蓉認為,俞秀松的革命精神與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他的40年短暫人生有20年是和黨的歷史緊密相連的。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需要思想基礎、組織基礎、理論基礎、階級基礎,俞秀松在這些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從早年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到后來受外來思想的影響接受無政府主義,再到后來接受馬克思主義,這段思想發(fā)展是和許多早期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發(fā)展一致的。他在上海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深入厚生鐵廠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成為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重要成員。后來,他擔任赴莫斯科留學生支部書記,參加共產國際大會,架起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橋梁,在革命實踐中始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為建黨和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在新疆工作期間擔任反帝救國會秘書長、新疆學院校長等職,為動員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戰(zhàn),為黨培養(yǎng)革命干部和黨的統戰(zhàn)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充分體現了“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偉大建黨精神。而在參加共產國際大會時與國內一些冒牌共產黨組織的斗爭,與王明“左”傾路線的斗爭,則體現了俞秀松所具有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
沈建中結合俞秀松的生平和革命事跡,對俞秀松與偉大建黨精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無數革命先烈,以生命和熱血踐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使建黨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俞秀松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指出,俞秀松的一生踐行了偉大建黨精神,我們緬懷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就是要從中吸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徐光壽表示,俞秀松的精神世界與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一致的。結合歷史事實,他分析指出,俞秀松是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親身參加中國共產黨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立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他40年短暫的人生當中,他不僅有建黨建團的革命實踐,而且以畢生來堅守理想、堅定信仰,踐行了偉大建黨精神。他從俞秀松的言論和行動兩個方面,總結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在俞秀松身上的體現。第一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俞秀松早年輾轉多地,最終落腳上海,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推動馬列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并成為黨的最早5名黨員之一和青年團的首任書記,成功地完成了一段重要人生歷練,實現了思想的升華。在國外擔任《工人之路》副主編時,發(fā)表了許多宣傳中國革命和馬列主義的文章。在新疆工作時,他提出以民族實際、馬列主義為內容的教育思想,在新疆埋下了馬列主義的革命火種。第二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俞秀松年少時就胸懷大志,立志報國為民。成為中共第一批黨員后,無論在何地何種情況下,他都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堅定執(zhí)行黨的命令,不忘革命初心,踐行使命擔當。第三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在浙江一師,他領導了杭州的五四愛國運動,組織了浙江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反帝反封建游行。在新疆和在蘇聯受審期間,即便深陷囹圄,他仍初心不改,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展現了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在1921年召開的共產國際三大上,他和張?zhí)滓黄鹋c冒牌共產黨人姚作賓等進行了堅決斗爭,表現出對黨的赤膽忠誠,為新生的中國共產黨首次亮相國際舞臺作出了重大貢獻。此外,徐光壽認為俞秀松還踐行了偉大抗戰(zhàn)精神,在異國他鄉(xiāng)展現出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中共南昌市委黨校趙坤副教授著重分析了俞秀松的革命斗爭精神。她認為,俞秀松的斗爭精神與偉大建黨精神中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他的斗爭精神直接源于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他在救亡圖存中投身偉大革命斗爭,在參與建黨建團中練就政治慧眼、提升斗爭能力。在蘇俄留學深造期間,他辨別政治是非,講求斗爭藝術。在新疆工作的歲月里,他保持政治定力,堅持斗爭策略。她指出,俞秀松是一個為信仰而獻身的烈士,在其坎坷的一生中展現出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有著強大的感染力。
章百家說,俞秀松是早期中共黨史人物中一個很典型的人物。像俞秀松、張?zhí)走@樣的革命先烈,他們的成長具有一些共性特點。研究這些早期黨史人物一定要把歷史背景和他們?yōu)槭裁唇邮荞R克思列寧主義的心路歷程、實踐歷程結合起來。他認為,早期黨史人物都具有救國救民的愿望,同時受到當時中外思想碰撞的影響,在經過艱難的革命實踐探索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吸引了俞秀松這些早期黨史人物,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需要改造中國社會的武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作為一種比較激進的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法被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所接受。二是他們要爭取民族獨立。五四前后傳到中國的各種思想學說中,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有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三是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列寧主義強調組織強有力的革命政黨。這一點得到俞秀松等革命先驅的肯定和認同,這是他們在經歷過無政府主義道路的失敗后才認識到的。
胡獻忠認為,研究早期黨史人物尤其是一些英年早逝的人物,由于史料比較少,挖掘新史料困難,研究上存在難度,容易造成重復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的深度上進一步加強,在研究的方法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早期黨史人物研究及青運史研究應該有社會學的想象力,即研究黨史人物要把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的歷史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政治選擇。他以俞秀松為例指出,俞秀松作為一個黨史人物有三重身份。首先,他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共青團的重要創(chuàng)建人,這是他的政治身份。其次,他是20世紀20年代的一個中國青年,這是他的社會身份。他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作出反應和思考,最終進行了政治選擇。最后,我們在建黨百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回顧研究俞秀松,紀念的是他的精神,這是他文化層面或者價值意義上的身份。俞秀松的三重身份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政治身份是核心點,再放大就是社會身份,再進一步放大就是一個永恒的文化符號——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
張?zhí)椎耐鈱O馮海龍將軍在發(fā)言中指出,張?zhí)缀陀嵝闼墒侵袊伯a黨和共青團創(chuàng)建時期的親密戰(zhàn)友,他們?yōu)辄h的創(chuàng)建、為團的創(chuàng)立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首先,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兩人共同參加了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在共產國際最高會議上的亮相,宣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存在和成立。在這個會上,經過他們英勇的斗爭,冒充中國無產階級代表的江亢虎等人被驅逐,共產國際承認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的無產階級。隨后,兩人又參加了青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并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長篇報告,全面介紹了中國革命運動、中國共青團建設等情況。他們在共產國際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搖旗吶喊,為共產國際了解中國革命、了解中國共產黨、了解中國共青團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他們把列寧的有關理論帶到中國來。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其次,他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共青團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俞秀松在上海創(chuàng)建青年團,張?zhí)自谔旖騽?chuàng)建青年團。兩人還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恢復和整頓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團的一大的召開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在團的一大上一同被選為第一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執(zhí)委會委員。他們是團的一大到三大的青年團執(zhí)委會委員,為青年團的建設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最后他呼吁,史學界應當加強俞秀松和張?zhí)椎仍缙邳h史人物之間關系的研究。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邵雍以翔實的歷史資料回顧總結了俞秀松光輝的一生及其革命精神。他指出,俞秀松是五四運動時期杭州的學生運動領袖。1920年,他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擔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團組織的書記,并指導各地進行建團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歷程中,他作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1921年春,俞秀松肩負聯系外國語學社學員去蘇俄留學與參加青年共產國際二大的雙重使命,離開上海赴莫斯科。在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三大和青年共產國際二大期間,他與張?zhí)锥啻紊蠒範?,捍衛(wèi)了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中的唯一合法地位。1926年6月,莫斯科中山大學黨組織對俞秀松在校各方面的表現作出了全面肯定的組織結論。1937年12月,在新疆工作的俞秀松遭到誣陷被捕,1939年2月在莫斯科被冤殺。俞秀松身上體現出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的偉大抱負以及高度的政治覺悟、埋頭苦干的精神,他確實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實踐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杰出代表。
杭州師范大學梁柏臺法律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陳煜忠在發(fā)言中比較分析了俞秀松和梁柏臺兩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人生經歷。他說,俞秀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動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梁柏臺是第一部紅色憲法的起草人,中國共產黨局部執(zhí)政時期第一任司法部部長、檢察長,是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依法執(zhí)政、依法治國的先驅。兩位革命家是同年出生的紹興籍英杰,兩人是浙江一師的同學,俞秀松是梁柏臺進入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的介紹人。比較他們兩人的一生經歷和革命貢獻,有助于了解革命家之間的情誼以及紹興籍革命家群體的形成緣由和特點,也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早期黨的領導人、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懈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濃烈的家國情懷,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堅強黨性,實事求是、勇于開拓的偉大擔當。
中共唐山市路北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高金山指出,俞秀松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參與者,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組織者。他向共產國際宣傳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共產國際中與非馬克思主義政黨作斗爭,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中國革命家。他在張?zhí)最I導下,在蘇俄安排外國語學社學生的生活,參與中俄紅色交通線建立,為鞏固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早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者,是落實列寧東方戰(zhàn)略之近東、中東、遠東計劃的貢獻者。俞秀松與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關系十分密切,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革命家,他堅持真理、勇于斗爭、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展現出優(yōu)秀的革命精神和氣質。他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一生。
中共上海市虹口區(qū)委黨校副教授袁士祥分析了俞秀松與從外國語學社走出來的李啟漢、汪壽華、羅亦農等幾位著名工人運動領袖的關系。他認為,俞秀松參與創(chuàng)辦外國語學社為培養(yǎng)黨的工運干部作出了積極貢獻。俞秀松和幾位著名工人運動領袖在新漁陽里時期是師生關系,到蘇俄進修后是同事關系,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先后合作,堅持斗爭,在最困難的時期,他們選擇英勇斗爭、奉獻犧牲。由于有了他們和許許多多革命志士的努力和犧牲,中國革命才取得了勝利。他指出,干部教育非常重要,上海外國語學社可以說是百年黨史上辦得最為成功的干部學校。他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對外國語學社校風和學風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弘揚俞秀松的革命精神。
江蘇省瞿秋白研究會會員黃旭在發(fā)言中對俞秀松1922年前參與建黨、建團的人生旅途和心路歷程進行了梳理,認為俞秀松少年立志探索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從在五四運動的大浪淘沙中情愿做“舉世唾罵”的革命家,到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參與中共上海發(fā)起組和青年團創(chuàng)建,彰顯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師王利亞介紹了俞秀松在蘇聯遠東地區(qū)的革命經歷。1933年初至1935年,俞秀松在蘇聯遠東地區(qū)工作,擔任中文報紙《工人之路》副主編。這份報紙于1922年開辦,1938年停辦,其間從半月刊發(fā)展為周刊及雙日刊(四大版),最高印數達到7000份,共出版了1千多期,總字數超過2500萬字,是迄今發(fā)現的辦報時間最長、發(fā)行量最大、由中國共產黨人參與主編的在海外發(fā)行的中文報刊。俞秀松在這份報紙上發(fā)表了大量文章,介紹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情況和中國革命的情況。此外,在遠東工作期間,俞秀松還承擔過華人列寧學校的教科書編寫等工作。他認為,這些新發(fā)現的史料史實有助于加深和拓展對俞秀松革命實踐的研究。
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張偉論述了俞秀松對于新疆民族團結事業(yè)的貢獻。俞秀松1935年受共產國際委派到新疆工作,他以飽滿的革命熱情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工作,在新疆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他率先認識到民族問題是解決新疆一切問題的關鍵,主張新疆各民族平等團結,重視提拔少數民族干部,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這些主張有利于削減民族隔閡,鞏固反帝統一戰(zhàn)線。俞秀松對新疆民族團結事業(yè)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崔景明認為,俞秀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創(chuàng)者、實踐者之一。作為早期進入新疆的共產黨人,他是第一個在新疆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者。在疆期間,他用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經驗滋養(yǎng)新疆各族青年,播下革命火種,為馬克思主義在新疆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張仰亮對1921至1927年中共在上海早期組織的演變及其干部群體狀況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干部是我們黨寶貴的政治資源,正是由于我們黨有一批像俞秀松這樣的政治素養(yǎng)高、業(yè)務能力強、實踐能力突出的干部,才使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運動一步一步地走向前進。
章百家認為,學習俞秀松的革命精神,很重要的是要學習俞秀松的斗爭精神、犧牲精神。他指出,要重視學習和研究俞秀松與“左”傾路線斗爭的革命精神。黨史上的正確路線、正確政策往往都是經過大量實踐甚至是慘痛教訓才得來的。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克服“左”傾錯誤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看起來最簡單,革命落地最徹底的政策和思想方法。俞秀松是最早同王明“左”傾路線斗爭的,也是因此犧牲的。他是反對“左”傾路線一個非常重要的榜樣人物。所以,我們做黨史研究和黨史人物研究一定要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他還提出,像俞秀松這樣的早期革命家,他們的人性具有人道主義的底色,同時具有干革命不怕死的犧牲精神。對于歷史上革命環(huán)境下革命者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認識,要從哲學層次進行探討,探討革命、人性、道德之間的關系,這些探討現在幾乎沒有人去做,但是對于我們今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是有啟示的。
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副教授趙坤分享了在干部教育中如何宣講好俞秀松故事的經驗。她在研究中發(fā)現,俞秀松是方志敏的入團介紹人,以此為契機開發(fā)了“讀紅色家書、悟初心使命”的干部培訓課程。在她看來,在干部教育中學習弘揚俞秀松的革命精神,重點是要做到三個講清楚。第一是講清楚以俞秀松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人的初心,第二是要講清楚包括俞秀松在內的建黨先驅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和擔當,第三是要講清楚早期共產黨人一生所體現的偉大建黨精神。
中共上海市松江區(qū)委黨校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俞秀松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安杰在發(fā)言中表示,建黨初期,俞秀松告別家人,投身社會,在艱難的革命斗爭中時刻牽掛著家人和親友,留下一封封情真意切的紅色家書,流露出對親人的思念、對革命的執(zhí)著。從俞秀松烈士的紅色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志存高遠、敏于求知、淡泊名利等高尚的精神品質。這些紅色家書為新時代共產黨人追憶初心,緬懷和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提供了經典文本。
浙江能源集團高級工程師俞耀英指出,俞秀松“一間屋子可以翻新,一個國家為什么不行”“要做一個有利于國,有利于民的東西南北人”“做官,我不曾有這樣的念頭”等豪言壯語代表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征程積極奮斗的真實寫照,其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積極的理想價值追求值得后人追憶、學習。
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崔景明認為,俞秀松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不忘初心使命,具有堅持真理的決心、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操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他身處逆境仍忠于中國共產黨、忠于革命和人民,我們要大力弘揚包括俞秀松在內的革命先驅的革命精神,大力推動紅色基因傳承,從中汲取深厚的智慧養(yǎng)分、獲取前行的不竭動力。她建議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形勢,在高校開設一些課程,在青年學生中廣泛傳播俞秀松的革命精神,使他的革命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廖小紅認為,俞秀松的革命精神是在其短暫的革命實踐中所凝練出的思想精華。學習弘揚俞秀松的革命精神,需要認真梳理俞秀松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深入分析俞秀松革命精神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地位,以新時代青年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沉浸式體驗”“領頭雁效應”的實踐進路,將俞秀松革命精神融入新時代青年黨史學習教育中去,讓新時代青年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了解俞秀松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的一生,進而實現傳承俞秀松革命精神的目標。
華東師范大學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曉強教授在大會總結發(fā)言中說,本屆研討會總體上是一次成功的研討會,和前幾屆相比有較大拓展。
從研究觀點和內容方面來看有很多創(chuàng)新和拓展,比較突出的有:一是認為俞秀松是第一個深入到工人當中的黨員,是反對王明“左”傾錯誤的先驅,是中共早期最典型的人物。二是對抗戰(zhàn)時期俞秀松的新疆治理進行了研究,包括對俞秀松在新疆組織動員對內地抗戰(zhàn)支援的研究,對俞秀松開展新疆民族團結工作的研究等。三是對俞秀松朋友圈即早期黨史人物群體的研究。比如俞秀松與張?zhí)?、俞秀松與梁柏臺、俞秀松與外國語學社走出來的工人運動領袖等專題研究。從深化黨史研究來講,加強和拓展俞秀松研究很重要,因為俞秀松研究是黨的創(chuàng)建史、團的創(chuàng)建史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可以進一步推動黨團創(chuàng)建史、革命史的研究。
從研究的資料和方法來看,這屆研討會也有拓展。比如對俞秀松任副主編的《工人之路》資料的發(fā)掘,對俞秀松生平精神的細致研究,從政治身份、社會身份、文化身份等各種身份出發(fā)研究俞秀松。他指出,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俞秀松的革命精神研究。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偉大建黨精神。俞秀松的革命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最生動的體現。此外,我們從俞秀松的革命精神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俞秀松特別強的個性的精神。比如,俞秀松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有很多方面都有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包括組織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包括軍事工作。又比如,他的埋頭苦干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精神,都是俞秀松真正的個性精神的體現。最后,他指出了研究中仍存在的不足之處,包括研究內容重復、史料把握不夠精準等。他認為這些都是正常情況,通過不斷的努力,相關研究會更加嚴謹、重點會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