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芳,梅恩,李懋君
1.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中共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在基層工作中,如何找到一個有效的抓手推進鄉(xiāng)村治理,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創(chuàng)新提出了“三治五評”(治等靠要、臟亂差、刁蠻橫,評自立自強模范、公益奉獻模范、孝老愛親模范、家園整潔模范、家風傳承模范),以此加強鄉(xiāng)村治理,助推脫貧攻堅,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作為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在2019年接受脫貧攻堅國務院第三方評估驗收,當時正處于總攻決戰(zhàn)的關鍵沖刺時期。部分貧困群眾發(fā)展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存在“安于現狀、甘于貧困、缺乏信心、等靠要懶;不懂感恩、不講文明、不講公德、刁鉆蠻橫”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脫貧攻堅工作。為切實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轉變群眾落后思想觀念和不良生活習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道真自治縣脫貧攻堅精神扶貧“三治五評”活動實施方案》,自2018年9月開始掀起了“三治五評”活動熱潮,以此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黨中央提出要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構建鄉(xiāng)村治理新體系,對鄉(xiāng)村自治、法治、德治作了明確部署,并提出要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鄉(xiāng)村振興。”[1]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緊扣新形勢,破解鄉(xiāng)村治理難題,通過“三治五評”活動,美化鄉(xiāng)村環(huán)境,推進生態(tài)宜居,提升基層群眾參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意識,有效提升鄉(xiāng)村群眾的道德水平,推進鄉(xiāng)風文明,有力推動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一是治“等靠要”。由各鄉(xiāng)(鎮(zhèn))領導班子成員、駐村工作隊、村(居)兩委組成的宣講隊,深入貧困村和貧困戶,開展政策大宣講、脫貧大討論活動,發(fā)揮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的積極作用,推動鄉(xiāng)村治理重心下移,探索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工作機制,幫助個別群眾消除“等靠要”思想,鼓勵貧困群眾主動學技術、找門路,通過自身努力“拔窮根”。二是治“臟亂差”。長期以來,部分農村地區(qū)的落后導致一連串的惡性循環(huán),致使農村的臟亂差隨處可見,對群眾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各鄉(xiāng)(鎮(zhèn))結合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科學合理規(guī)劃,實施人居環(huán)境整治,成立專項治理小分隊,深入村寨和家庭引導村民樹立良好生活習慣,創(chuàng)建干凈整潔的衛(wèi)生家園。三是治“刁蠻橫”。結合公民道德教育、文化惠民下鄉(xiāng)活動等,大力整頓當前存在的好吃懶做、不贍養(yǎng)父母、濫辦酒席、蠻橫霸道、強買、強賣等不正之風和違法犯罪行為,讓群眾參與相互監(jiān)督、相互教育,不斷扶正農村風氣。
一是評“自立自強模范”。感恩新時代黨的惠民政策,感恩社會幫助和支持,支持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積極主動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脫貧致富信心足,對待扶貧政策“不等不靠不要”,積極投身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整治等各項工作,在脫貧攻堅中起到積極的示范帶頭作用,群眾認可度高。二是評“公益奉獻模范”。積極主動參與、支持地方黨委政府和村(居)兩委工作;在家鄉(xiāng)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能夠作出自我利益犧牲,協助各級組織處理好群眾工作;長期堅持幫助排憂解難,積極參加扶殘助殘、志愿服務等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公益活動,群眾認可度高。三是評“孝老愛親模范”。主要體現在家庭生活溫馨和諧,尤其在家人親屬出現致殘或是家人親屬患大病、重病等困難情形下,做到悉心護理、團結友愛,能得到周邊鄰里交相稱贊。四是評“家園整潔模范”。家庭院落整潔清爽,屋內屋外干凈有序;不存在柴草亂堆亂放、臟水亂潑亂倒、電線亂搭亂拉、屋面亂涂亂畫及畜禽散養(yǎng)等現象。五是評“家風傳承模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孩子成績優(yōu)秀、謙虛謹慎、彬彬有禮、樂觀上進;家庭成員處事大氣、公平正義、講理講信、遵規(guī)守矩;鄰里關系團結和睦,紅白喜事操辦規(guī)范,在群眾中起模范帶頭作用,群眾認可度高。
縣級層面制定了“三治五評”活動方案,明確了指導思想、活動時間及范圍、主要任務、工作要求,成立了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督促全縣評比表彰活動。將“三治五評”活動經費列入縣財政專項預算,確保有經費保障。建立“54321”和“4+N”結對幫扶機制,全縣黨員干部全部下沉一線,結對幫扶貧困戶16780戶63945人,包保非貧困戶6.54萬戶24.2萬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幫扶全覆蓋。14個鄉(xiāng)(鎮(zhèn))制定了“三治五評”活動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活動辦公室,明確專人負責。將此項工作納入縣年終精神文明建設進行考核,確?;顒佑行蜷_展。
通過社會宣傳,各村各組充分利用戶外廣告、LED顯示屏、宣傳欄等宣傳陣地,實施滾動播放、張貼宣傳標語1000余條。通過網絡媒體宣傳,利用縣電視臺、微信(微博)、QQ、網站等媒體宣傳“三治五評”活動信息500余條,開設專題專欄,解析身邊案例,以案說法,以法釋理,以理教化,引導群眾現身說法、主動參與。14個鄉(xiāng)鎮(zhèn)、83個村(居)持續(xù)開展宣傳工作,讓“三治五評”內容深入人心,群眾參與激情高漲。
堅持“實事求是、民主評議、公正公平、普遍認可、寧缺毋濫”的原則,做到人人知曉、戶戶參與,實現組組有先進、村村有典型。各鄉(xiāng)鎮(zhèn)制定具體評比標準和辦法,采取積分制方式進行評比。自2018年實施“三治五評”活動以來,共評選出各類模范7928名,其中自立自強模范1130名、公益奉獻模范995名、孝老愛親模范1399名、家園整潔模范3432名、家風傳承模范972名,有效帶動了全縣群眾向善向上、自立自強、苦干實干。
83個村居修訂了《村(居)規(guī)民約》,大力整治農村酒席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相互攀比等不正之風,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摒棄陋習思想。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huán)境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引導基層群眾自覺愛護環(huán)境、潔凈家園。建立健全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立矛盾糾紛多元排查化解機制,全面推進依法治理。
在“三治五評”活動中,深入推進農村社會綜合治理,做到村(居)干部帶頭、黨員群眾帶領、基層干部群眾廣泛參與。各村(組)認真履行村民自治相關法規(guī),《村(居)規(guī)民約》得到了修訂完善,“四議兩公開”制度得到落實,管理制度不斷健全。基層群眾精神煥發(fā),爭做脫貧攻堅自立自強自信的示范帶頭人,感恩意識、奮發(fā)意識、誠信意識、參與農村建設意識以及基層群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意識不斷增強,鄉(xiāng)村自治水平得到提高。
充分運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群眾會、院壩會,通過開展一系列法制宣講、法制培訓活動,使群眾知法守法的能力得到提高。倡導移風易俗,農村“刁蠻橫”等違法行為被依法追究。健全了群防群治隊伍和村民矛盾糾紛排除化解制度,做到了“抓早抓小、露頭就打、除惡務盡”,群眾安全感大幅度提升。
組織開展各類先進典型和后進人員的評比活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網絡道德建設,加強了鄉(xiāng)村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加強了鄉(xiāng)村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切實改變了群眾落后思想觀念和不良生活習慣。實現了全縣城鄉(xiāng)發(fā)展環(huán)境更加優(yōu)化、民風民俗更加文明、社會大局更加穩(wěn)定,社會風氣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