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秦皇島市委黨校 姚蘭,張宇
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黨始終胸懷文化責任和使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深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逐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
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發(fā)展和變化是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前提。在引領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黨始終牢牢抓住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文化政策。
圍繞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于水火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但都沒有成功。經過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探索和嘗試,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斷審視文化的地位和思考文化的出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人的現(xiàn)代化始終是黨追尋的目標。早在黨的一大時就對宣傳機構與宣傳工作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中央局設立宣傳部。黨成立后,不僅用馬克思主義武裝政黨和軍隊,而且以辦報紙、辦夜校、舉行識字運動等方式啟發(fā)工人階級覺悟、提高農民文化程度,使他們在讀書識字的過程中認識到壓迫與反抗同在,人人是平等的。因此,黨對廣大群眾的教育啟蒙也有效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開啟了有計劃、有組織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從1949年開始,教育領域相繼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通過在工農群眾中普及教育,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建設者,同時也成為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在宣傳輿論領域,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宣傳思想工作體系。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明確提出了繁榮文藝的“雙百”方針。在實踐層面,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一批無私奉獻的勞動模范、鞠躬盡瘁的優(yōu)秀黨員干部,也產生了一批反映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為內核的時代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在40多年的歷程中,文化建設經歷了從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到實現(xiàn)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分離,從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出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確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另外,通過梳理國務院政策文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從國民經濟“六五”計劃到“十三五”規(guī)劃,相關文件總體上呈現(xiàn)出明顯增長的態(tài)勢,從廣度和深度上看,從單一的組織機構調整拓展到涵蓋文化國際交流、文化規(guī)制和文化保護等多個領域??梢?,文化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權重越來越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重點人群、領域先后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和專題會議,對事關文化發(fā)展的重大方向性和戰(zhàn)略性問題進行了部署。黨的十九大根據(jù)新形勢重新界定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文化領域表現(xiàn)為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井噴與文化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反差。擴大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的范圍,推進基層電影放映工作,實現(xiàn)廣播電視戶戶通,促進文化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穩(wěn)步推進的現(xiàn)實注腳和真實寫照。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創(chuàng)新提出“文化自信”,使之成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堅固底色。
縱觀各個歷史時期文化建設的實踐,有幾條基本經驗是貫穿始終的。
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是堅持以什么理念為指導。黨選擇并在中國的大地上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并將其作為文化建設的旗幟和靈魂。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提出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文化使命和擔當。針對延安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出現(xiàn)的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延安文藝座談會深刻指出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文學藝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破舊立新中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文化機構建設、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以及思想改造的靈魂。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馬克思主義確定為“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改革開放以后,全國上下形成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同向發(fā)力的良好局面,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并延續(xù)至今。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喻為壯麗的日出,強調了其對于世界和中國的非凡意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重點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展開,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作為根本文化制度固定下來,這既是關乎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的制度創(chuàng)新,又彰顯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自信和自覺。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在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科學性、真理性和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文化建設始終圍繞人民需求展開,以人民需求的滿足為旨歸。因此,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始終堅持人民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根本地位。從理論的角度看,從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宗明義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盵1-2]從實踐來看,從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從文化事業(yè)到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國的文化建設在尊重人民需求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高歌猛進的道路。從各級博物館的華麗轉身到河南衛(wèi)視春晚的破圈傳播,從非遺照亮扶貧路到烏蘭牧騎送去歡聲笑語,從李子柒風靡海外到中國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設,我們看到文化領域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共建成公共圖書館3212個、群眾文化機構43687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384個。不斷涌現(xiàn)的新興文化表現(xiàn)形式,關照城鄉(xiāng)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供給已經悄然走進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好不好”“精不精”代替了“缺不缺”“夠不夠”,成為文化建設的焦點問題。因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布局未來“十四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時候,從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和現(xiàn)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建構雙重維度對質量和效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年前,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中國四萬萬之眾,等于一盤散沙?!敝赋霎敃r的舊中國社會異常松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這不僅僅在于黨教育廣大人民讀書識字,更在于以特有的精神感召和引領人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實踐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深刻回答了“建黨求什么”“立黨為什么”“興黨憑什么”“強黨靠什么”的歷史之問。各個時期的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不僅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成為未來戰(zhàn)勝前進路上風險挑戰(zhàn)的精神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設立 “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和“八一勛章”,這一方面是對中華民族崇尚英雄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另一方面是對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繼承,同時也是對時代英雄的召喚。文化的核心層是價值觀,能否用價值觀凝聚廣泛的社會共識,對內關乎團結穩(wěn)定,對外關于國際地位。前蘇聯(lián)的教訓歷歷在目,由于沒有建構起足夠的文化認同,甚至埋下了分裂的隱患,最終走向了土崩瓦解。因此,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思想紐帶。近年來,面對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訴求,文化建設不僅在推陳出新中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對精神的引領,致力于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3]
文化建設不僅要立足本國,還要放眼世界?;厥讱v史,黨從初創(chuàng)時期就開始處理與共產國際的關系,1940年就成立了國際宣傳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恰逢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無論是政黨思想建設還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都在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中不斷調整,如何選擇和堅持一條獨立自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文化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上也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國家話語權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已經從根本上解決了“挨打”和“挨餓”的問題,而當前困擾我們的是國際間對我們的認識不足及主觀偏見,如何扭轉國際輿論場的“逆差”“反差”“落差”,成為我們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xiàn)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和平和進步,而不是威脅、動蕩和倒退。從中國夢的提出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不僅致力于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價值追求、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而且致力于同全球各國一道攜手解決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特別是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首次專題聚焦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從感性層面?zhèn)鬟f真實的中國形象,而且從理性層面提升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話語權。
隨著“十四五”的開局,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接續(xù)推進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黨的百年歷史在文化建設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繼續(xù)推進文化建設,實現(xiàn)文化建設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第一,堅持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領導。通過回顧梳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文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文化建設不斷發(fā)展的根本力量。第二,堅持以正確的方向為引領。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將馬克思主義刻在了旗幟上,始終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同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各個時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第三,堅持以制度推動文化建設。在黨的歷史上,始終高度重視發(fā)揮法治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在公共文化服務、志愿服務等領域加快立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是確保文化建設規(guī)范推進、持續(xù)發(fā)力的重要保障。第四,堅持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旨歸。黨的宗旨決定了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落實、落細,讓人民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第五,堅持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文化建設只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民需求的變化才能在新時代譜寫新的華章。第六,堅持兼容并包、博采眾長。中國共產黨人從來都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一直在人類文明的時空坐標下吐故納新、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