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禮, 羅克踴, 姜汝勇, 張?zhí)O琳, 嚴學渝
血氣分析,即血液氣體分析,是指對動脈血不同類型氣體和酸堿物質進行測定分析的過程,其主要指標為血液的酸堿度(pH)、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碳酸氫鹽及血離子等,來判斷患兒肺的通氣與換氣功能狀態(tài)、呼吸衰竭類型與嚴重程度,以及各類的酸堿失衡[1-2],對指導氧療、調節(jié)各種機械通氣參數以及糾正酸堿失衡有很重要的意義。一直以來,該技術在急危重癥的搶救與監(jiān)護,以及臨床醫(yī)師對病情的判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血氣分析結果的正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諸多因素均可影響血氣分析結果,除了患兒本身疾病外,還有一些非疾病因素。近年來,國內外研究報道,在非疾病因素中,以分析前因素為主[3-4],同行對其分析前因素進行了一些研究,且對臨床血氣分析結果的正確判讀發(fā)揮很大的幫助,有效避免了一些醫(yī)療過錯?,F(xiàn)將其綜述如下。
1.1 采血部位 根據醫(yī)學理論,任何部位均可進行血液標本采集,但為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動脈血氣分析采血部位應具備:易觸及、遠離靜脈和神經、表淺及穿刺方便等特點。目前文獻報告,新生兒血氣分析采血部位首選橈動脈,其次是肱動脈,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進而減少因反復穿刺,且新生兒血氣分析采血不宜過快抽吸,均可避免空氣的混入、誤入靜脈或是標本凝固而影響化驗結果[5-6]。也有報道,經顳淺動脈使用便攜式血氣分析儀及一次性4.5號普通頭皮針采血,進行嬰幼兒血氣分析,方便快捷、需血量少,采血成功率高,對血氣分析影響小[7]。
1.2 注射器與針頭 針對新生兒動脈采血注射器與針頭,目前國內并無統(tǒng)一標準。張敏等[6]建議使用2 mL注射液為宜,因為其死腔小,針芯重量輕,當針刺入動脈后,血液進入針筒較快,無需抽拉針芯造成負壓,避免氣泡產生。楊琳等[8]認為用普通塑料注射器采血時另需配制抗凝劑,且殘留的液體抗凝劑會對標本造成稀釋,同時注射器內外可不斷發(fā)生氣體交換,導致PO2和pH升高、PCO2下降,故建議使用專用的預設性動脈血氣采血針。李貴南等[9]用一次性頭皮針頭,剪短塑料軟管后連接肝素化玻璃管橈動脈采血,標本不易混入空氣及出現(xiàn)血凝塊等,進而減少血氣分析結果誤差。也有研究者認為,不同血氣針對其結果影響小[10-11]。
1.3 存放時間與溫度 陳海明等[11]研究報道,標本采集后放置于室溫后,由于細胞離體后仍在進行新陳代謝,導致PO2和pH下降、PCO2升高,這與國外Knowles等[12]、Srisan等[13]報道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由于氣體擴散、空氣的混入可致PO2升高、PCO2下降;因此建議標本采集后應立即與空氣隔絕,及時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應冷藏于4 ℃冰箱內并在30 min內完成檢測。徐振明等[14]報道在4 ℃冷藏下不宜超過2 h,并檢驗前在室溫下放置數分鐘平衡室溫。聞俊等[15]認為在4 ℃的環(huán)境下不能超過1 h。
2.1 抗凝劑及其濃度 肝素鈉作為臨床血氣分析最常用的抗凝劑,其最為適宜的濃度目前尚未統(tǒng)一。通常液體肝素pH為7.0,PCO2為0,PO2為65~250 mm Hg。目前文獻報道,不同濃度的肝素鈉抗凝劑對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準確性均產生明顯影響[16]。聞俊等[15]建議肝素與血液標本比例應控制在1∶2以下,如比例增大,由于肝素鈉的稀釋作用,使血液中的pH、PCO2、紅細胞壓積、Ca2+均下降,PO2、Na+均明顯升高。葉娜等[17]研究報道,肝素鈉濃度為25 U/mL對血氣分析及電解質結果造成的誤差最小。楊琳等[8]認為其最終濃度以20~50 U/mL為宜,既達到抗凝效果,也對血氣分析結果影響小。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yī)學聯(lián)盟(IFCC)[18]推薦濃度為50 U/mL。
2.2 碳酸氫鈉與脂肪乳 碳酸氫鈉等堿性藥物輸入人體后可引起機體酸堿平穩(wěn)暫時改變,進而掩蓋機體真實的酸堿紊亂,因此建議應在患兒用藥前或用藥后30 min后采血[8]。應用脂肪乳等高脂類藥物治療的患兒,血液中的脂肪可直接影響氣敏電極的靈敏度,進而干擾血氣結果,建議在其充分代謝后采血,如脂肪乳治療的患兒可在輸注完畢后12 h采血[8,15]。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中強調血氣分析標本不能混入空氣。研究顯示,血氣標本混入空氣后可造成血氣分析結果出現(xiàn)偏差,主要影響pH、PCO2、PO2以及與其相關的堿剩余、HCO3-值。吳顯蘭等[19]報道,對血氣分析的影響與混入空氣的量呈正相關,當混入空氣≥0.4 mL時,可使pH、PO2升高,PCO2下降;≤0.3 mL時對PO2影響偏差在5%以下,pH、PCO2均無影響。張敏等[6]認為血液中混入空氣氣泡導致PO2升高,PCO2下降,這與國外Beaulieu等[20]研究報道一致。王靜等[21]報道采血后未及時與空氣隔絕,空氣中氧離子在血樣中迅速擴散而致PO2升高。
采取標本時患兒的狀態(tài)或情緒均可導致血氣分析偏離真實結果。如緊張、疼痛及哭鬧均可引起患兒呼吸急促,導致pH、PO2升高,PCO2下降[22-23];瞬間憋氣可導致pH、PO2降低[24]。
患兒的體溫多以37 ℃為標準,升高或降低均可影響pH、PCO2、PO2測值,PCO2、PO2為同向變化,pH為反向變化[24]。王金招等[23]、賽格慧[24]多位研究者報道,以37 ℃為標準,體溫每升高1 ℃,則PCO2、PO2分別增高4.4%、7.2%,pH下降0.015;體溫每下降1 ℃,則PO2下降7.2%,但對PCO2與pH影響小。因此建議在送檢化驗單上注明體溫,通過儀器矯正體溫得到正確結果。
環(huán)境及個人因素均可導致護理人員對儀器操作流程的不正確,進而影響血氣分析結果的正確性。周澤和等[25]報道患者多、工作量大及病情緊急等環(huán)境因素,與護士不熟悉床旁血氣分析儀操作流程、意識缺乏等個人因素,均可導致血氣分析結果出現(xiàn)偏差,進而影響醫(yī)療質量;因此建議張貼操作流程,不定期培訓學習等,可確保床旁血氣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目前文獻報道,血液標本溶血主要影響血氣分析中的電解質,可導致血鉀升高、血鈣降低[25]。也有報道溶血可導致pH降低,PCO2、PO2升高,主要是因為動脈血紅細胞中的PCO2、PO2高于血漿,pH則低于血漿[26]。因此建議抽血時應動作輕柔,避免劇烈震蕩、反復穿刺以及盡量避免酒精用于穿刺前皮膚消毒等。
新生兒血管細小,動靜脈并行,穿刺采血時易誤入靜脈。張敏等[6]眾多研究報道采血時誤穿靜脈,靜脈血深入可導致PO2、氧飽和度下降[27]。
需要進行血氣分析檢測的新生兒大多病情危重,處于臨床治療中,因此臨床治療也成為影響血氣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氧療或吸入氧濃度對PO2有直接影響,因此要在血液標本送檢時注明氧濃度;呼吸機治療均可改變患兒pH、PCO2、PO2、乳酸等測值,建議在呼吸機參數改變后,患兒生理學參數穩(wěn)定后再采血[28]。輸注葡萄糖可導致血氣分析中血糖假性升高。
血氣分析可反應患兒機體內環(huán)境情況,是危重癥患兒在臨床十分重要的監(jiān)測指標之一,其準確性與及時性顯得非常重要。血氣分析標本的采集與運送具有特殊性,實驗前影響因素多,其中非病理性因素越來越凸顯,今后必須針對各個病理因素特點,開展相關研究與總結,以便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及對策,做好檢測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保證血氣分析結果的準確性,以期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患兒準確的病情,才能有助于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治療,有效避免醫(yī)療過失,保證醫(y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