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王洛高中上學的日子,距今有52年了,回想當年在這里讀書的情景,卻像昨天一樣明快清晰,歷歷在目。
憶念之時,當年老師們教導培育我的場景總會映在腦海,油然而生感恩與敬意。古韻流淌的王洛鎮(zhèn)區(qū)和那充盈書香的校園,還有那條依偎東鄰、澄澈碧透的氾河也會伴之而來,和我一起訴說著滄桑鄉(xiāng)愁。
一
王洛鎮(zhèn)是一座歷史悠久、地勢獨特、環(huán)境幽美的千年古鎮(zhèn)。周邊八士、鳳陽、雞鳴、富勝四崗,不僅傳頌著“周朝八士輔佐朝綱”“有鳳來儀豐稔向陽”和“金雞三唱,百鳥和鳴,百姓富庶”等故事,而且形成一片肥沃青蒼的川谷盆地,是聞名遐邇的糧煙基地。
王洛高中就誕生在故鄉(xiāng)王洛鎮(zhèn)西北隅原襄城縣第七中學的校園里,端坐于古鎮(zhèn)襟帶、古韻流淌、崗河輝映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之中。
那年3月的一天上午,正是風和日麗、春意盎然的日子,我?guī)е扑]證明與入校通知書去學校報到,和其他報名學生一樣,沒有經(jīng)過考試,就踏進了高中大門。
放眼四顧,校園風貌依舊,沒有一間新建的房屋,四棟青磚黛瓦的平房敎舍和側立東、北兩面的群房,默默流淌著經(jīng)年累月的教學記憶。墻上的標語口號依然紅光發(fā)亮,壯懷激烈,引人注目。校園還是那座校園,教室還是那幾棟教室,唯有那棵挺拔中庭、冠蓋蒼郁的皂角樹和路邊的楊樹、桐樹,露出玉雕般的青芽,抹上一層氤氳新綠,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和嶄新氣象。
報到的新生,大都是在襄城七中畢業(yè)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是社會青年。我們這些一個鍋里耍稀稠、同校同窗的老同學,一見面就激動不已、暢敘幽情,沒完沒了,真有說不完的事情、訴不完的悵惆。
不過,談及最多的還是老師們嘔心瀝血教育我們成長的事情,和50名學生中17名考上縣高的輝煌佳績。
二
開學的前幾天,大家還彈冠相慶,喜氣洋洋,為擁有高中生這塊金牌而驕傲,為有朱振離、傅增祿、郭金義、范中立、楊桂煌、劉大信等老師所組成的強大教學陣容而暗自慶幸,備足后勁。一位壯志凌云、總想蟾宮折桂的同學說,這些請都請不來的老先生,大都畢業(yè)于大學院校,都是從外地和咱縣高中調來的老師,真可謂群賢畢至、名師薈萃。有這樣優(yōu)秀的教學群體,將來的王洛高中一定會成果豐碩,我們這一屆學生可能會一窩端,全部考上大學。
一時間,沉寂已久的校園里朗朗讀書聲重起,與潺潺南流的氾水之聲,形成一曲喜慶而和諧的弦歌旋律,回蕩在古鎮(zhèn)上空。
然而,理想與實際的斷片過長、空檔太大,狂奔無羈的馬駒脫韁太久,就范極難。高興勁兒僅僅保持一星期左右,學與教雙邊活動就斷了鏈子,擱淺在一道不小的溝壑之間,而這道溝壑的難越之處主要是數(shù)、理、化三門課程。
為填補這道鴻溝,讓以后的教學工作通達順暢,老師們做了大量工作,可無論他們怎樣認真?zhèn)湔n、怎樣花樣翻新地提高授課藝術,怎樣不厭其煩地進行課外輔導,學生臉上的困惑霧云總是難以消退,難見晴天。試想,聽課學生中初中一、二年級水平者,三分天下有其二;還有幾位社會青年僅為小學水平,沒有上過一天初中,哪能對接上高中課程呢?
三
多年來,老師們任勞任怨,辛勤工作,傾心育人,耐心幫助我們溫古知新、學習新課的情景,一直是我回憶的主頁。他們的敬業(yè)精神和獨特靈巧的教學方法,也成為我在教學和工作中的追求與向往。而印象最深刻的幾位老師則是主頁中最亮的一束光芒,一直照亮著我前進的道路,行穩(wěn)而至遠。
校長朱春和老師看出學生收心難、聽課難的問題,就以《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為例,結合形勢與身邊之事,一課接一課地講,一篇連著一篇講,召開大會時集中講,努力予以解決。在處理問題時,他有一股“下定決心,不怕犧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有一種雄渾大氣,從容應對,不急不躁,以柔克剛的穩(wěn)健作風,終使問題妥善解決,畫上圓滿句號。公務之余,他苦練書法,臨池潑墨,寫得一手高水平的顏體楷書。后來他成為省書協(xié)會員、書法名家,也全得益于這種堅韌穩(wěn)健的精神風范。
時任我們班主任的朱振離老師,是從寶豐高中調回來的畢業(yè)班名師。他教課時,語言深入淺出,論證嚴謹有序;作圖畫圓時,向來不看黑板,不假思索,只靠手中粉筆旋轉,就畫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如同一輪十五的月亮。這個絕活是他從教多年的經(jīng)驗展示,就是因為這個杠桿的有力作用,學生們中間興起了一股“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補課學習、恢復元氣之熱潮。
教化學的郭金義老師,是臨潁大郭人,上課時總愛雙臂交叉放于胸前,把翻頁的課本夾在左腋之下,從未取出看上一眼。但他講起課,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更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是,他將干巴無味、如同嚼蠟的分子式、方程式,化為油鹽醬醋,講成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們產(chǎn)生興趣,逐步愛上這門課程。同時,他在提問時,還會把整個教室當成講臺,慢悠悠地在課桌之間穿梭,再從學生的思考回答中返回。如此周而復始的師生互動,令課堂生色,獲事半功倍之效。
1973年5月,我當兵復原之后,當了一名臨時耕讀教師,月工資4元錢。在縣八七??茖W校理化班進修學習,重新成為郭全義老師的學生。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前的那個學期,我又參加全縣初中畢業(yè)班化學輔導教師培訓,再次受教。當時,王洛鄉(xiāng)有我和王洛西村初中的程志民、王洛東村初中的韓結臣2位老師。結業(yè)時,郭老師特別讓我作化學課示范觀摩教學,激勵我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就是因為名師指導,我屢獲教益,加上所在殷莊聯(lián)中教學團隊的通力合作,我才連續(xù)三年獲得全鄉(xiāng)初中畢業(yè)班升學率第一和化學成績第一名的殊榮。
一次,郭老師對我說:“聽說你教的殷東曉、殷世杰、田發(fā)喜等同學,在全縣化學高考成績中名列前茅;殷明勛同學的中招化學考了39.5分,距滿分僅半分,考上了鄭州鐵路中專。你的水平中,準備準備考大學吧。”聽到這些嘉許,我不禁熱淚盈眶,喜憂參半。
四
傅增祿老師中等個子,結實硬朗,寬額隆鼻,面色白晳。一笑,那雙右高左低的眼睛里飄著蔚藍色的神采。他上第一節(jié)語文課的時候,沒有帶課本,講課伊始,我們就被他那學富五車、腹笥豐贍的淵博學識,理解深透高遠的思想境界,和前所未聞的授課方式技巧所吸引并折服。他開篇講授《沁園春.長沙》,不同凡響,一炮走紅,引起很大轟動。在之后一周六天共六節(jié)的講課中,他從朗讀課文到典故注釋,從介紹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到解析上下闕內容,從藝術欣賞到寫作主旨及方法的探究,全都不看課本,也不看任何參考資料,隨心應口,精準詳盡地講解,給學生們一個又一個驚喜和多年期盼的收獲。
傅老師知識淵博,多才多藝,書法藝術尤為世人稱道,真、草、隸、篆、魏五體皆精,是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早期會員,是公認的傳統(tǒng)實力派書法家。他的字體內圓外方,剛柔相濟,端莊大方,觀者如堵。其板書更是凝學生目光,催精力集中,滿堂肅然,無見竊竊私語者。
因此,在開課后不久,我就愛上了這門課。傅老師祖居豫東鹿邑,出身書香門第,處世待人淳樸無華,熱情有禮,恂徇然儒者風度。我作為他的一名學生,忝列門墻,隨師讀書,常使我如沐春風化雨中。記得那年麥罷的一個傍晚,酷熱難耐,我又一次吃上“小灶飯”,單獨向他求教寫作文的秘訣。由于電扇空調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師生二人都熱得汗流浹背,使勁地搖書以書當風。傅老師卻笑著說:“走,咱出去轉轉,兜兜風就不熱了?!闭f著又讓我喊了任根方、閆二福等幾位同學,一起出游,一起談論學習中的問題,說一些課本以外的名人逸事。其實,這是一堂課外教學活動,是他為幾位得意弟子補的課??上氩坏绞?,竟遇見一座瓜園,吃了一頓解渴好吃的西瓜,未待朵頤完畢,他就付了錢。
還有一次,我和另外幾位同學隨他出游,尋訪冢王村唐朝官員王竹河的墓祠遺址,鉤沉歷史文蘊。之后,我們又順著氾河西岸,經(jīng)老公社院附近的漫水橋、鎮(zhèn)區(qū)西寨壕,溯水北上,去看氾河發(fā)源地黑龍?zhí)?。一路上,傅老師一邊聆聽漫水橋上汩汩有聲的水勢,欣賞綠蔭遮掩、草長鶯飛的景致,一邊向當?shù)厝罕娫儐柾趼宓拿麆俟袍E和氾河水域情況,還特別要求我回校后寫篇游記文章,記好記牢走訪調查的情況。最后,他詢問每個人的志向,準備將來干什么。輪到我作答,聽到我狂妄地說,將來想?yún)④姰攤€魏巍那樣的作家時,同學們都大笑起來,譏諷說:“你是讀《誰是最可愛的人》入迷了,神經(jīng)了。咋不用鏡子看看你這小低個兒、近視眼的行頭……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啊?!睅拙湓捳f得我無地自容,十分尷尬,但傅老師卻大為贊賞,不斷對我頜首微笑。
多年來,我一直在腦海里追憶復制這次談志向的難忘趣事,感激傅老師教育我等學習古典與地域文化的一片苦心。
五
年底十二月,果不其然,我真的參軍了。臨行前,我感謝傅老師一年來對我學習唐詩宋詞、名家古文的幫助,感謝他對我愚頑不羈性情的改造,不懼艱險、持續(xù)攻關的素質的培養(yǎng),但我卻一句話也說不來,只是哽咽涕泣。他握緊我的雙手,無限深情地叮囑說:“到軍隊要讀書,以后爭取上大學,當作家?!庇帜贸鲇妹P小楷寫成的冊頁送我。
冊頁可展可疊,類似小書,里面是傅老師寫的清秀優(yōu)美的32行詩章。我在山東軍區(qū)當衛(wèi)生員服役期間,從不忘記傅老師的諄諄教導。我托老鄉(xiāng)找首長,買到歷史名家范文瀾所著的《中國通史簡編》,像螞蟻啃骨頭一樣通讀了一遍。同時,借閱不少中外文學名著,汲取營養(yǎng),嘗試投稿,將小豆腐塊文章發(fā)于報端。
就是因為深入研讀了這些文史名著,長了知識,打下了基礎,有了底氣,我才能在第一次全縣化學老師高考預選中入圍,雖最終落選,但在第二年高考前一個多月毅然報名,改理從文,考入許昌師范??茖W校歷史科讀書。
1984年畢業(yè)時,盡管社會對大專學歷的畢業(yè)生需求急切,但我沒有聯(lián)系任何市、縣用人單位,直接要求分配到王洛高中任歷史教師,反哺母校。任課一年后,又考入河南大學歷史系深造,畢業(yè)之后轉為行政工作。
在傅老師詩篇的激勵鼓舞下,我從部隊復原之后,在教學工作中,一直保持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奔走在屢敗屢戰(zhàn)、砥礪前行的崎嶇道路上。其間,在《半月談》上發(fā)表《看了喜盈門多了孝敬人》;短篇小說《鳳子》榮獲河南大學“當代大學生風采”征文二等獎,這讓我熱情更高、興趣更濃,繼而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更多的文學作品。
從衛(wèi)生局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這么多年,我先后在宣傳部《襄城報》社,縣志辦,《襄城縣標準地名志》編輯部等單位,干些編輯、修志、點校舊志與文秘等事宜,從不敢閑適。同時,也開始步入快樂的晚年生活,著手創(chuàng)作長篇作品。我連續(xù)兩屆任縣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于59歲近花甲之年成為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成員。這些年來,出版《襄城攬勝》《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從柴童到將軍:武傳臚劉金華傳》《白塔寺傳奇》等,圓了夢,實現(xiàn)了傅增祿老師對我“上大學,當作家”的殷切希望。
“往事如煙,往事又并不如煙。”王洛高中雖然于1994年停辦,成為歷史,但在這里讓我終身受益的讀書、教學生活,卻永遠讓我記憶猶新,感慨萬千。
這些年來,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沒有當年老師們的辛勤培養(yǎng),學校與同事的大力支持,我能有兩次上大學的深造機會嗎?如果沒有傅老師的指點迷津和不時鞭策,我會有今天文學創(chuàng)作的志趣?如果沒有一直以來老師和學生的深情厚誼、注入活力,我會有晚年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嗎?可以說,沒有王洛高中的教育培養(yǎng),就沒有我的成長進步。
母校功德銘記終生,崇敬心情激勵永年。感恩,將會是我警勖自勉、歷久彌新的赤心話語。
作者簡介:
劉天義,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系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襄城覽勝》《乾明寺》《從柴童到將軍 武傳臚劉金華傳》《白塔寺傳奇》等書,曾校注明嘉靖《襄城縣志》,參與《襄城縣志》《襄城縣地名志》《襄城縣名勝古跡》及多部地域叢書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