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荀子思想新論綱

        2021-12-31 21:13:23施凱文
        關鍵詞:性惡禮義荀子

        施凱文 梁 濤

        自1941年起,儒家文化與思想的復興進入了新的歷史進程?!按艘粡团d,既非出于道統敘事建構的復興,而所復興的儒學,更不是農耕時代以土地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古代儒學的照搬,而是被注入了現代社會新內涵的儒學”。①李梅:《古今中西視域中的“儒學復興”——對新世紀儒學研究的觀察與反思》,《國際儒學》2021年第1期。由此,荀子也重新回歸到學界的視野當中。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繼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師。2012年在荀子故里邯鄲召開第1屆國際荀子研討會,來自歐美、港臺地區(qū)及大陸的學者濟濟一堂,圍繞荀子思想展開熱烈討論。此后每兩年1屆,至今已召開4屆,2020年因新冠疫情暫停1屆。2014年在邯鄲學院成立“荀子與趙文化研究中心”,編輯出版《荀子研究》,同年成立荀子研究學會,大大推動了荀學研究。2012年到2018年間,學界出版的荀子研究專著達40余部,發(fā)表的論文更是不計其數。荀子研究再次受到學界的關注,成為當代的顯學之一。在這一次的“荀學熱”中,較之以往對于荀學又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推進呢?在第4屆國際荀子研討會期間,部分與會學者專門圍繞此問題展開討論,希望對荀子思想做出新的概括。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可以將荀子思想概括為:義利兩有,性惡心善;隆禮重法,積善成德;知通統類,法先后王??煞Q為荀子思想新論綱,代表了當前學界的最新看法和認識。

        一、義利兩有,性惡心善

        義利之辨與人性論是早期儒學討論的重要話題,二者之間實際存在密切的聯系。當年孔子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打開了理解人性的新視角??鬃又?,人性論逐漸成為儒家學者關注的重要內容。《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建立起性與天命的連結,孟子則明確道出“性善”二字,而孟子性善論實際是一種“以善為性”論,其核心并不在于人性為何是善的,而在于人性中是否有善以及為什么要把善看作真正的性,從而給人以價值的引導和激勵。①梁濤:《統合孟荀,創(chuàng)新儒學》,《宗教與哲學》2018年第7輯。孟子雖然“道性善”,但并不認為人性中純然都是善,也不否認感性欲望也屬于性?!翱谥谖兑玻恐谏?,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孟子·盡心下》)。人的感性欲望及其對外物的追求也是性,“性也”,但能否實現因為有命的限定,故君子不將其看作真正的性。孟子又提出,仁義禮智的實現,雖然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命的限制,如環(huán)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等,但由于人有意志自由,成為君子還是小人,完全取決于自己,所以,君子不將其看作命,而是看作性。所以,在孟子看來,人性至少包含了感性欲望和道德稟賦兩部分內容,他承認前者事實上也是性,但在價值選擇上又不應以之為性,所以,“君子不謂性也”。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只強調“君子不謂性也”,而沒有說“人不謂性也”,表明以善為性更多是對君子的要求。那么,普通民眾能否將感性欲望看作是性呢?孟子對此沒有明確說明,但從相關論述來看,他顯然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孟子反復強調“制民之產”,主張“(民之)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充分肯定民眾欲求追求的合理性,只不過尚未在人性論層面做出正面討論。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看作是孟子人性理論中的一個缺環(huán)。

        孟子止步之處恰是荀子探討人性的起點。荀子明確肯定生理欲望就是性,每個人都追求、滿足個人的欲望,這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性的正當,“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榮辱》)。但這同樣不是人性的全部,人除此之外還具有知善、求善的能力,“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荀子·性惡》)?!爸柿x法正之質”是知善的稟賦,“能仁義法正之具”是行善的能力,二者同樣屬于廣義人性的范疇。

        對于荀子的人性論,以往學術界稱之為“性惡論”,主要根據是荀子的《性惡》篇。但《性惡》篇關于人性的完整判斷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既講性惡,也講善偽。倘若忽視后者,將荀子人性論僅僅理解為性惡,是不恰當的。龐樸先生注意到,郭店竹簡中有寫作上為下心的字“”,其表示的不是行為而是心為,是心之作為,心之思慮活動。荀子“其善者偽”的“偽”應該就是這個字,只是后來“”字消失,人們改寫為“偽”,因而造成誤解。②龐樸:《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中國哲學》1999年第20輯。衡之荀子“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荀子·正名》)的定義,這一說法無疑是成立的。荀子的“心”并非如以往學者所認為的僅僅是認知心,而是道德智慮心,可以好善、知善、為善,具有道德判斷能力。荀子講“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人之為人在于能夠辨別是非善惡,這里的“辨”正是心的功能和作用。故荀子的人性論可以概括為性惡心善說,既點出不加節(jié)制、一味順從性會導致惡,又指出善來自心之思慮活動,揭示了人生中實包含著以“性”為代表的向下墮失的力量和以“心”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③梁濤:《荀子人性論辨證——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哲學研究》2015年第5期。性惡心善說點出了人性的復雜,既是對孔子“性相近”的發(fā)展,同時補足了孟子性善論的理論缺環(huán),具有更普遍的說服力。人生而有欲,這是客觀存在的人性內容,必須予以正視和承認。不過無節(jié)制的欲望則會導致惡,故需要發(fā)揮心的智慮作用來加以節(jié)制、引導。不過荀子更強調圣人制作禮義的教化、引導作用,具有推崇權威、圣王的特點。

        與性惡性善說相關,在義利觀上荀子則提出了“義利兩有”說??鬃犹岢觥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有把義、利對立的傾向。孟子主張“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也是用義排斥利。這里的“利”主要是指統治者“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的私欲。荀子則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荀子·大略》)。人既有追求利的一面,也有喜好義的一面,二者都是生而具有的。即使堯舜在位,亦不能取消人之好利;即使桀紂當政,亦不能泯滅人之好義,將義、利統一在人性論之中。如果說孟子“何必曰利”是對“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叢林法則的一聲棒喝,那么,荀子“義利兩有”則是對人性全面客觀的把握,既避免只言性善可能導致陳詞過高的道德說教,又包含了對唯利是圖的時代風氣的救正,以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為社會治理奠定了更加完備的理論基礎,從而將儒家義利之辨的精神融入新秩序的構建之中。因為性惡,所以,建構禮義秩序是必要的;又因為心善,禮法法度的建構又是可能的。

        二、隆禮重法,積善成德

        荀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荀子·大略》)的良善秩序,這就涉及禮義法度的建構問題。儒學以仁、禮為核心,仁是價值精神,禮是外在秩序??鬃又v“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是以仁釋禮。又稱“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是以禮成仁,認為建構起好的政治秩序便是仁。荀子主要延續(xù)的是后一方面,他從性惡心善的角度對禮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做出說明,對儒學理論做出豐富和發(fā)展。

        荀子明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但也清醒地認識到放任欲望可能導致的危險?!叭松杏?,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禮論》),欲望、欲求是人性客觀表現,但倘若沒有“度量分界”,就會陷入彼此爭奪,導致混亂、貧窮。但由于人有理智,有先知先覺者意識到爭奪、混亂的危害,“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荀子·禮論》),建構禮義秩序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表面上看,禮義的制定限制了人們部分欲望的滿足,但制定禮義的目的則是為了“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是為了更好滿足人們的欲望、欲求,“故禮者,養(yǎng)也”(《荀子·禮論》)。在這里,群體利益的普遍滿足是通過對個體無限欲望的適當限制來實現的,確立“度量分界”方能定分止爭,這就是禮的起源。荀子不僅談禮,也談法,禮和法相互聯系,各有側重,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禮以周文為典范,以慣例、習俗為基礎,是歷史文化的積累與傳承;法是根據禮的精神制定的各種具體法令法規(guī),“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惡》)。禮具有價值性,側重對人性積極面的成就,不僅肯定、滿足合理的欲望、欲求,同時還包含對人性之善的提升與成就,“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荀子·性惡》)。法具有強制性,重在人性的消極面的節(jié)制,“百吏畏法循繩,然后國常不亂”(《荀子·王霸》)。禮、法在具體實施中有先后之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各盡其用,“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荀子·性惡》)。禮的滋養(yǎng)、引導與法的約束、控制相結合,構成一套立體、綜合的治理方案,“隆禮至法則國有?!保ā盾髯印ぞ馈罚?。

        孔子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重視德、禮的引導作用。孟子道性善,相信在“制民之產”的前提下能夠通過教化實現人性的自我啟迪與完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但在具體的治理手段、規(guī)則上論述有所不足。荀子由于持性惡心善說,既有對人性昏暗面的警覺,又不失對人性中知善、好善、為善能力的肯定,針對人性的復雜就必須予以針對性的規(guī)范,是為禮法并舉、“隆禮至法”,對儒家政治思想是一個重要發(fā)展。

        隆禮重法不僅是社會治理的需要,也使人的道德完善成為可能,通過學習、實踐禮法就可以“化性起偽”,進而“積善成德”。儒家向來重視“學”的作用,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孟子基于性善論而將為學功夫轉向內省反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荀子則從性惡心善的人性論出發(fā),承認人難以完全依靠內在道德稟賦的擴充自然趨善,而需要通過心的認知能力向外學習,求諸禮義師法,方能“化性起偽”而成就善。“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惡》)。性雖然不具有禮義,也不知禮義,但由于人有心,心好善、知善、行善,故“強學而求有之”(《荀子·性惡》),“思慮而求知之”(《荀子·性惡》),可見心乃學習禮義,積善成德的動力和關鍵。心與荀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偽”密切相關,荀子的偽首先是指心的思慮功能,“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荀子·正名》);其次是通過禮義師法的經驗學習而獲得的社會性養(yǎng)成,“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荀子·正名》)。心之思慮是“學”的知能前提,禮義法度是“學”的媒介與對象,心通過學習、實踐禮義,最終“化性起偽”而“積善成德”,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不過,在“化性起偽”“積善成德”的思路中還存在著一個難題,就是善的來源問題。既然“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荀子·性惡》),而人性又大體相同,“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荀子·榮辱》),那么,善究竟從何處產生呢?對此,荀子給出了兩個說明。在經驗層面,人通過師長教導,學習禮義獲得善,“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不過這一回答并不徹底。尋根究底,師長之善從何而來,禮義又是如何形成?上述問題仍有待做出哲學的說明。為此,荀子設定了一個“前禮義狀態(tài)”,此時未有禮義法度之分界,一方面,逐利本能驅使人們聽從欲望向外探索、相互爭奪而陷入混亂。另一方面,心開始發(fā)揮思慮的作用,“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荀子·性惡》)。這里的“圣王”實際是某些先知、先覺者,“積思慮”是積眾人而非一人之思慮?!皞喂省眲t是自發(fā)形成的禮義規(guī)則,故需要“習”。在此基礎上逐漸積累,形成禮義法度,也就是善??梢娫谲髯幽抢?,禮與善來自于圣賢心思智慧的凝聚,既非一人之思,亦非一時之竭,而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所以,禮義與人的關系是辯證的。首先,禮出于圣賢的理性制作;其次,禮形成后即將人納入歷史文化傳統之中,人通過禮的實踐過程改造自我,將其內化于心性成為自覺,實現個體的社會化;最后,禮的精神必須經由人來呈現,人也在歷史實踐中“知通統類”,使禮義不斷發(fā)展演進。

        在荀子那里,積善成德不僅僅是普通人的修養(yǎng)功夫,同時也代表了荀子對于理想人格的期許和追求?!肮虒W止之也。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曰:圣王。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荀子·解蔽》)。為學需要確立目標,才能讓人有所依循。而對于荀子來說,為學的目標則是以圣王為代表的。圣王所體現的可以說是人倫與制度最圓滿的人格境界。荀子曾評價仲尼、子弓是“圣人之不得勢者”(《荀子·非十二子》),而舜、禹則是“圣人之得勢者”(《荀子·非十二子》)??梢?,荀子是以盡人倫、極王制作為圣王的理想,是以人格境界是否具備實踐內圣之德與成就外王之道的能力為標準的,并不以得勢為依據。通達還是窮困往往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的,而非僅憑個人能力就能決定。所以,荀子雖然承認性惡,但因為又肯定心善,并沒有完全否定人的道德自主。君子雖然一方面受情欲的的困擾和影響,另一方面又積極地靠近圣人的境界。只不過荀子似乎預設了少數君子、圣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自覺地追求善,而多數常人需要靠禮義師法的教化方可為善,沒有將其性惡心善說貫徹到底。

        三、知通統類,法先后王

        荀子重視禮的生養(yǎng)作用,認為禮是保障社會和諧,達致正理平治的重要手段。由此而來的問題是,這樣蘊含著高度智慧的禮究竟如何能夠被制作、產生出來?表面上看,荀子講“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惡》),認為禮是圣人的制作。但若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禮并非圣王憑借一己心思所制作,而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圣人制作禮必須了解禮背后的原則、原理,這就是知通統類。

        孔子講“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既表明了禮的歷史延續(xù)性,也暗示了禮文背后的某種原則與共理。禮所以能“百世可知”,就在于其中蘊含的原則、共理使之超越時代而具有恒常價值。戰(zhàn)國時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絕不言禮與信矣”,①顧炎武:《民國國學文庫:顧炎武文》,武漢:崇文書局,2014年,第123頁。舊的禮制典章早已崩壞,這就需要對制禮的可能與根據做出說明,由此才有可能創(chuàng)制出適合時代的新禮,延續(xù)禮的生命。荀子提出“類”的概念,賦予其特殊意義。荀子所謂“類”指同類事物中的共理或共相(universal),即其所以成類的依據。②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臺灣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98頁。類由共理而成,共理因類而顯,凡言類即有共理存乎其中,故曰“以類行雜,以一行萬”(《荀子·王制》),“類不悖,雖久同理”(《荀子·非相》)。荀子言“類”乃是沿歷史文化脈絡而言,并非純粹邏輯而是落于經驗世界,故其不僅談類,也談統。類是類別,以空間言,統是統緒,以時間言,合稱之曰“統類”。荀子以“統類”解釋禮的發(fā)展,他強調“學者以圣王為師,案(筆者注:乃)以圣王之制為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荀子·解蔽》)。這里的“圣王之制”就是圣王所制定的制度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是根據某種原則、義理制定出來的,學者從中推求其潛在的抽象義理,就可打通古今,知常明變,此即“知通統類”。

        由于統類貫通古今,代表了禮法背后的共相、共理,故荀子既講“法先王”,也講“法后王”?!胺ㄏ韧?,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荀子·儒效》)?!胺惭圆缓舷韧?,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荀子·非相》)。這是主張要“法先王”?!疤斓厥颊?,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荀子·不茍》)。“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荀子·非相》)。這又是主張要以后王為法。可見荀子并沒有將先王、后王對立起來,只是將在實踐和認識上有所側重而已。就法后王而言,荀子認為先王之中并非沒有賢人和善政,但當時的禮義法度即使有所傳述,因為年代久遠,只能略知一二而不夠詳盡。如果偏執(zhí)于先王之法,就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的做法。先王的法度因為時間久遠而未必可以適用于今天,所以,要想了解先王之道,就應當以近推遠,借助后王之法來實現對先王之道的把握。另外,法度不是成于一時一人之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是歷代圣人圣王積累、改進而成的。因此,后王之法是對先王之法的繼承,蘊含著先王之法的精華,它經過了歷史的洗滌,在傳承的過程中,既根據現實又依據法理有所損益,自然比久遠的法度更適合于當時的社會,因此,“舍后王而道上古”(《荀子·非相》)自然是不合理的。但強調“法后王”并不意味著否定先王的合理性,后王之道畢竟是來自先王,是對先王之道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禮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變遷的有機體?!岸Y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而順于人心者,皆禮也”(《荀子·大略》)。圣賢明哲知通統類因時制宜,緣古禮而推新禮,使禮之內容不斷出新,禮之價值貫穿歷史,是為“百世可知”??梢姡髯硬⒉痪心嘤诠沤?,雖強調法后王,但也不否定先王,而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既法后王,亦法先王。

        四、荀子思想與當代儒學重建

        通過以上對荀子思想新論綱的概括,便容易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荀子思想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以至于出現了荀學熱?這既涉及對儒學的完整理解,也關涉當代儒學研究狀況。我們知道,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提出兩個重要概念:仁與禮。他一方面提出超越性的仁,用仁喚醒人的道德意識,把人的精神向上提、向外推,通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論語·子路》),主動承擔起扶危濟貧乃至平治天下的責任;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禮,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希望通過“克己復禮”,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前者是“為政以德”,后者是“為國以禮”?!盀檎缘隆睆娬{的是執(zhí)政者的德性、身教,“為國以禮”則突出禮義制度的重要性。故從孔子開始,完整的儒學至少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論語·為政》);二是推己及人,“為國以禮”(《論語·先進》)??鬃又螅叭宸譃榘恕保ā俄n非子·顯學》),儒學出現分化,從思想傾向上看,則可主要分為“主內派”與“主外派”。其中孟子主要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他把仁落實到心,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以四端之心釋仁,進而言性善,使夫子之旨“十字打開,更無隱遁”(《陸九淵·象山語錄》),故后人稱為孔孟之道。荀子則發(fā)展了孔子的禮學,認為禮之作用是消弭紛爭,“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建構起一套制度禮法之學,故可稱為孔荀之制。前者偏重于道德,后者側重于政治,二者雖互有聯系,卻有不同的適用范圍,遵循不同的原則,共同構成完整儒學的基本內容。但從以后儒學的發(fā)展來看,二者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如果說漢唐時期,由于“孟荀齊號”,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受到重視的話,那么,宋元以后,隨著由“孟荀齊號”到“孔孟一體”的轉變,則出現畸輕畸重的情況。孟子地位不斷提升,有亞圣之稱,《孟子》一書也由子入經,完成了升格運動。荀子地位則不斷下降,不僅被排除出道統,還落得“大本已失”的惡評。①梁濤:《超越尊孟抑荀,回歸同尊孟荀》,《文史哲》2020年第2期。之后雖然有學者為荀子辯誣、翻案,但始終難以改變尊孟貶荀的局面。

        1949年以后尤其是在“文革”后期“評儒批法”中,荀子被視為進步的唯物主義法家,地位大大提升,并有壓倒孔孟之勢,但這種研究是非學術的,看似提升了荀子的地位,實際是對荀子的一種傷害。故改革開放后,大陸的儒學研究較多受港臺新儒家的影響,而港臺新儒家恰恰是尊孟抑荀,繼承并延續(xù)了韓愈、朱熹等人的道統觀。如牟宗三先生著有《荀學大略》,認為荀子是“大本不正”“本源不足”,影響了一大批學者,如勞思光、韋政通、蔡仁厚、何淑靜等,成為港臺學界荀子研究的主線。不過牟宗三等人雖然繼承了宋代理學家的道統說,突出孟子、心性的價值,但在具體語境上仍有所不同。如果說宋代理學家尊孟抑荀,主要是通過闡釋“性與天道”,建構形上學,以解決人生信仰和意義的問題,回應佛老的沖擊的話,那么,港臺新儒家則是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大壓力,所采取的一種文化保守的立場。在他們看來,西方文化雖然顯示了強大的優(yōu)勢,但中國文化并非過時的“古董”,而是仍具有生命力,具有恒常的價值,此即心性之學也,這在1958年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聯合撰寫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此一心性之學,孟子貢獻甚大,而荀子不與焉。但港臺新儒家學者又深受“五四”的影響,服膺科學、民主的價值理念,故在肯定心性的同時,又希望由心性發(fā)展出科學、民主,老內圣開出新外王。這種心性(內圣)加科學、民主(外王)的儒學體系,不能不說是十分怪異的,既看不出與傳統儒學的聯系,對個人的修齊治平也很難說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故大陸學者又有政治儒學的提法,認為心性儒學存在諸多弊端,應從心性儒學轉向政治儒學。但這種政治儒學是以《春秋》尤其是“公羊學”為思想資源的,不僅不能容納心性,而且是排斥心性的,是將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對立甚至割裂的。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儒學既有心性的一面,也有政治的一面,如果真有大陸新儒學的話,也一定是心性與政治、內圣與外王并重,是重新處理了二者關系的新的學術形態(tài)。所謂港臺新儒學講心性儒學,大陸新儒學講政治儒學的說法,并不成立??鬃硬粌H是心性儒學的倡導者,也是政治儒學的創(chuàng)立者,只是這兩大傳統分別被孟、荀繼承和發(fā)展而已。②梁濤:《中國哲學的新思考》,《中華讀書報》2018年11月7日。當代儒學的重建,不僅要繼承孔孟之道,更要吸收并發(fā)展孔荀之制的內容。這樣,荀子的思想和地位便被突顯出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出現荀學熱便是順理成章了。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梁濤提出“新道統”“新四書”的主張,視道統為根源的文化生命,為生生不息、歷久常新的文化精神、文化生命,認為真正能代表、反映早期儒學文化精神與生命的應是《論語》《禮記》《孟子》與《荀子》四部書,通過經典詮釋,重建儒家思想體系。①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袁行霈提出“新十三經”的主張,“這些都是原生的、時代最早的、處于中國文化源頭的、在當時或后代具有廣泛深遠意義的典籍”,也可視為通過經典詮釋重建傳統的嘗試。袁行霈、程蘇東、孟飛:《格局·眼光·胸襟·氣象——袁行霈訪談錄》,《國際儒學》2021年第1期?!靶滤臅迸c傳統四書的最大不同,是肯定和突出了荀子的地位。

        站在當代儒學重建的角度,重新闡釋和理解荀子的思想,不難發(fā)現他給今人留下一份寶貴財富,在人性論、治理觀、修身觀、歷史觀等方面,都能夠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首先,荀子主張性惡心善論,對于人性有更加完整、全面的把握。由此推出“義利兩有”的主張,既蘊含了對時代風氣的糾正,亦避免落入陳詞過高的道德說教,而是試圖通過禮義秩序的建構把道德的維護與利欲的滿足結合起來。今天我們在現代社會環(huán)境下重建社會道德,同樣需要立足人性人情,通過重視分配正義的社會治理機制來綜合展開。

        其次,荀子隆禮重法,基于對人性的復雜性的認識而采取多元、立體的治理形式。法意味著底線性的剛性約束,禮代表了公序良俗的柔性教化。化用在今天,就是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岸Y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漢書·賈誼傳》),既注重法律的規(guī)范懲戒,也注重道德情操的引領作用,高標準與守底線相結合,剛柔并濟共同用力,方能獲得良好效果。

        荀子對于禮的理解是在歷史文化的積累、演進上展開的,圣人于禮義發(fā)展之跡中推求其統類,即可把握共理,形成“禮義之統”“以道觀盡,古今一也”(《荀子·非相》),是為“知通統類”。今天我們談“知通統類”,就是要獲得對歷史進程之道的辯證把握,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歷史的發(fā)展是常與變的辯證統一,既不應厚古薄今,更不能割斷歷史,而應當在歷史演進的宏觀視角與具體的時代實踐的結合中把握其內在的精神,正如荀子所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p>

        最后,荀子強調勸學修身對于治世的重要意義。良善的社會政治秩序必然是“治人”與“治法”的統一,尤其對于社會領導者而言,修身的意義絕不僅僅關涉?zhèn)€人私德。在今天,各行各業(yè)的精英和各級領導干部作為整個社會的“關鍵少數”,同樣需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體現行為示范的表率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勸學修身”,改造主觀世界,加強品格陶冶,“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通過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與自我塑造,不斷跟上時代形勢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荀子思想體現了儒學在變革時代堅持理想、與時俱進的品質,展現出理想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描繪出一幅立體、綜合、完備的治理藍圖,不僅為歷史上大一統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對于今天的改革與發(fā)展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猜你喜歡
        性惡禮義荀子
        禮義才能,相輔相成
        英文目錄及摘要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孔學堂(2021年4期)2021-12-31 23:12:57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博覽群書(2020年11期)2020-12-03 13:58:49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日本视频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秋霞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小视频|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春药特殊按摩3|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亚洲熟女熟妇另类中文|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厨房玩丰满人妻hd完整版视频|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蜜桃视频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 亚洲三级黄色| 中文字幕 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日日澡夜夜澡人人高潮| 欧美韩国精品另类综合|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全|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av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女人av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av网址在线一区二区|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人人玩|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94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女人的天堂av免费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