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軍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推進,中華民族一改積貧積弱的狀況并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并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時代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1是擺在全體中華兒女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宏偉目標。圍繞中華民族的復興話題,黨和國家先后在民族工作上進行了一系列部署,積極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開辟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境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首先要依賴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在隨后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要“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31??梢哉f,“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在新時代里鞏固和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促進民族繁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正因此,作為一種政治性理念和學術性建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引起了廣泛熱議?!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我們有著深厚的實踐、人民、文化、歷史、民族和政治底蘊,這也是我們自信能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盵1]21根據(jù)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4]41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社會意識,它由社會存在所決定并反映著社會存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確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zhì)的‘糾纏’”[5]533。“精神”不僅要受到“物質(zhì)”的反復“糾纏”,還要為“物質(zhì)”所決定。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zhì)交往的產(chǎn)物。具體說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產(chǎn)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意味著中華兒女在長期的社會認知互動中聚合而成了一種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情感。
復雜的社會實踐催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中,中華民族歷經(jīng)分化而走向統(tǒng)一,中華兒女也逐漸凝聚了共識,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得到了普遍認可。尤其是在近代以來,外有列強欺凌,內(nèi)有戰(zhàn)爭不止,喪權辱國、民不聊生。梁啟超在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華民族”[6]597的概念,奠定了中華民族團結起來進行斗爭的理論基礎。隨著革命和斗爭的深入,“恢復中華”“振興中華”等革命戰(zhàn)斗口號也隨之廣為流傳,這其實就包含有一種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說,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時刻,中華兒女開始覺醒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以此為精神支撐積極加入抵御外辱、自強救國的行列之中。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緊密團結,加深了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也豐富和完善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順應民族發(fā)展趨勢和世界歷史態(tài)勢的基礎上,出臺了各種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繁榮的舉措,構建了“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完善了“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在實踐中不斷迎來了“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1]301的局面。各民族在不斷的社會交互活動中密切聯(lián)系,不斷深化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并呈現(xiàn)出“大流動、大融居”[1]301的新特點。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五十六個民族充分交流、共同進步、共迎繁榮,走向了一個“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1]299。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才凝聚并完善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必須回到復雜的社會實踐中去。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方能徹底體現(xiàn)。我們之所以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重要的用意就在于充分發(fā)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動的反作用。在中華民族的復雜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共同體意識是引導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和中華文明不斷傳承的重要力量。歷史早已證明,正是得益于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民族觀、國家觀的指導,中華民族才不至于亡國滅種,中華兒女才先后“站起來”“富起來”并“強起來”了。若是沒有這些共同體的意識,國家興亡、民族衰敗都“與我無關”,國家和民族必然無法長久持存。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強調(diào)要“攜手構建命運共同體”,需要具有共同體意識。在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我們既要堅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導我們的交往活動,還要在交往實踐中不斷檢驗我們所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完善性。因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5]500。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于復雜的社會實踐,也要受到社會實踐的檢驗。只有回歸實踐,在實踐的不斷檢驗中,我們才能將“精華”與“糟粕”分離開來,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正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全體中華兒女才有共同的實踐經(jīng)歷、共同的時代命運和共同體的歷史使命。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全體中華兒女才形成了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以中華民族豐厚的實踐經(jīng)歷作為滋養(yǎng)。中華民族豐富的革命、建設和奮斗的實踐不僅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提供了基礎,還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和完善創(chuàng)造了條件。只有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實踐為奠基之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不至于淪為思辨主體“想象活動”的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達也才有理有據(jù)、有血有肉。在新時代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深厚的實踐底蘊的。
唯物史觀早已揭示了人民在社會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也深刻指出,“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1]135。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就來自人民,人民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和“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1]137在長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人民立場始終是我們行事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工作的根本遵循。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堅守人民立場,以尊重各族人民為前提,以服務各族人民為宗旨,為各族人民代言、發(fā)聲。以此為基礎,構筑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國各族人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直面兩個基本問題,即“為什么人”的問題和“什么樣的人才是此項實踐的主體”。更為明確地說,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為了誰”和“應該依靠誰”,這是我們必須首先回應的。歷史教訓和實踐經(jīng)驗早已告訴我們,一項理論或一種行動要深入人心、持久發(fā)力,其行動的主體就不能是狹隘、落后的勢力,而應該是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趨勢的階級。中國各族人民共同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培育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1]13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是一項為了中華民族全體人民的行動,它始終將各族人民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以各族人民是否滿意、是否接受為根本標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1]70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份“答卷”最終是要接受各族人民的檢驗的,就必須要充分關照到各族人民的利益。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也不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集思廣益,匯聚全國各民族的力量共同完成。也就是說,全國各族人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和依靠力量。在中華民族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我們充分認識到了一條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7]1031。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參與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才能順利開展。只有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才能做到“勁往一處使”,才能行之有效地完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踐履“以人民為中心”。是否能夠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否鑄牢的關鍵所在。換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得到各族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普遍踐行,其關鍵就在于這一意識必須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心聲和意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1]18。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1]136。首先,我們要以“為人民謀幸?!睘楦臼姑槿嗣裰\幸福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使命所在,也是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目的是“為了人民”,最終要落腳于為廣大的各族人民“謀幸?!?。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質(zhì)量。其次,我們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宗旨,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得到廣泛認可和深受民眾擁戴的根本所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一有益經(jīng)驗,始終要將“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作為這項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再次,我們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各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主體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在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心理素質(zhì)和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發(fā)揮各族人民在社會歷史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和完善。最后,我們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與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是我們黨最大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我們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就要保持與各族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各族人民的思想動態(tài)和利益需求,所鑄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充分反映各族人民的愿望和主張。
各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踐行者。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相信和依靠各族人民,只有各族人民齊心協(xié)力方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在這一過程中,尤要注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必須“真抓實干”,必須要善于“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1]138。總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1]14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惟此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過程,才能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此看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具有文化事件的屬性,飽含著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當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是一種文化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從文化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形成并鑄牢的文化基礎?!爸袊厣鐣髁x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國家和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32。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凝聚力,中華民族才能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又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造。一方面,我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tài)領地,我們不能有絲毫退讓和妥協(xié),要將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打造和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力爭做到使全國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上能夠達成一致,以此來引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塑造。其中,尤要注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33我們積極在全國各族人民中宣傳、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各民族的實際相結合并將其融入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其重要目的就在于要“有效整合社會意識”[8]163。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打造社會主義文藝精品,推動各民族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在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思想和價值的引領,要講求品位、格調(diào),要反對和抵制“三俗”和糟粕。針對各民族地區(qū)文化習慣和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打造適合各民族發(fā)展的文化產(chǎn)業(yè),在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中穩(wěn)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也要遵循意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化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規(guī)律是事物之間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我們實踐得以有效展開的重要基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其間的基本規(guī)律,而不能罔顧規(guī)律而主觀地發(fā)揮能動性。首先,我們要為文化接觸、交流與觸碰充分展開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文化交流是文化認同的前提,是共同體形成的基礎。閉關自守、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是不利于共同體的形成的,更難形成共同體意識。歷史實踐早已證明,文化交流能夠有效地促進各成員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共同體的分化和整合。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各個民族之間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要“求同存異”就必須要按照平等、包容、開放的原則和要求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反復交流和觸碰。其次,我們要充分尊重傳統(tǒng),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皰仐墏鹘y(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8]164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尤要注重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竭力汲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同時,要注重吸收世界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使其能夠為我所用。最后,我們要展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性構建,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也是一個學術性的話題,它涉及到民族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學科,要真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摒除“門戶之見”而在“學科融合”中完成對這一問題的綜合性研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來做,形成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術共同體、傳播共同體,集思廣益、合力推動這項工作的完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盵1]300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它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在各民族的互相交流與合作中,在遵循基本的文化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上,共鑄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實也是一項民族工作,必須要帶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也就是說,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以“中華民族”為聚焦點,首先塑造一個得到各民族廣泛認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繼而在不同民族之間尋求共識。如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也不是多個民族意識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遵循社會、意識(或文化)、民族發(fā)展規(guī)律的共識性的集體認同,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處理好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也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工作對象,首先就要明確共同性。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上,“各民族共同開發(fā)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9]299。正是在這種交往的過程中,各個民族逐漸實現(xiàn)了融合,并在歷史、文化、心理和制度等層面獲得了一致性。這具體體現(xiàn)為各個民族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廣泛認同,對于中華民族歷史的普遍認可,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極接納。簡言之,各個民族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當然,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決不是說要將所有的民族及其意識都統(tǒng)歸為一,它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由于矛盾的特殊性,世界才變得千姿百態(tài)。也正是由于各個民族的特殊性,中華民族才豐富多彩。我們國家幅員遼闊,諸多民族經(jīng)過“誕育、分化、交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56個民族”[9]299。56個民族分布在全國各地,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風俗特征和不同的民族信仰等等,造就了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狀況,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的特色?!岸嗝褡迨俏覈囊淮筇厣?,也是我國發(fā)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盵9]299因此,在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并不是要消磨掉各個民族的特殊性。相反,我們強調(diào)共同體、共同體意識,是在充分尊重各個民族特點、民族風俗、民族習慣、民族文化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的“求同存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維護好“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這一格局中,要明確“一體”(中華民族)與“多元”(各個民族)之間的辯證關系,“一體”包含著“多元”,“多元”組成了“一體”,“一體”是主流和主線,“多元”是要素和部分,“一體”與“多元”是相互依存、互相拱衛(wèi)的關系。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只有處理好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才能既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又關照到各個民族的特殊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要處理好發(fā)展與繼承、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問題。中華民族能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關鍵就在于全國各族人民在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三維向度中處理好了發(fā)展與繼承、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問題。就發(fā)展與繼承來看,各族人民始終銘記“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9]313的經(jīng)驗。對于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秀的實踐經(jīng)歷,我們要給予充分重視,要善于總結、傳播和創(chuàng)新這些文化和經(jīng)驗。當然,我們還應該歷史地來看待這些民族文化和民族經(jīng)驗,它們“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9]313對此,我們應該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是照搬照抄、照套照用;要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的方案,努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經(jīng)驗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9]313。從原則性和靈活性方面來說,充分尊重民族風俗和充分關照民族特點,也不是說對于各民族的一切“特色”都不加篩選地加以吸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堅持原則性和兼顧靈活性的工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繁榮和社會進步等都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原則,各項法律法規(guī)和行為準則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同時,我們又不能落入教條和本本的窠臼之中嚴守教義來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要兼顧到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在不觸犯原則的前提之下完成對相關問題的靈活處理,以獲得各族人民的認同。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傳承各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歷史經(jīng)驗,才能有效地積累各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繼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就提供寶貴的資源和科學的依據(jù)。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各民族多元一體”[9]299中,匯聚民族力量、凝聚民族智慧、傳承民族精神、彰顯民族特色、鑄牢民族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來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而是56個民族齊心協(xié)力的結果。在經(jīng)濟上相互依賴、文化上相互包容、情感上相互親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總結共同的歷史記憶、實踐經(jīng)驗和精神文化,繼而彰顯共同的責任擔當和價值目標。以此指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
民族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極強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必須要從“政治”層面來把握民族關系和看待民族問題,要正確對民族問題進行界分,“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在處理民族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講“政策策略”,又要講“法治規(guī)范”,還要講“政治原則”。這就為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思路和指導,要將這一工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強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又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更是一個“政治共同體”。我們之所以認同和接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提法,關鍵就在于我們對它的深刻政治認同。這種政治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對指導思想、發(fā)展道路、具體方略和奮斗目標的認同上。就指導思想來說,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指南,各族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擺脫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并迎來了富強繁榮的新局面,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在各族人民心中扎下了根。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所顯示的就是各族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就發(fā)展道路來說,“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8]21。我們所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植根中國大地、反映各族人民愿望和需求、促進各族人民發(fā)展的科學道路,是為實踐所證明了的正確道路,是為各族人民欣然接納的道路。就具體方略來說,在處理民族問題時,我們沒有采取極端主義的模式,也沒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模式。我們做到了“八個堅持”,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tǒng)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fā)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和堅持依法治國。[9]300在這一過程中,各族人民有序地推進了各個民族的快速、健康發(fā)展。就奮斗目標來說,滿足各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確保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同全國一道實現(xiàn)全面小康和現(xiàn)代化”,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1]300。讓各族人民充分體會到我們的政府對于他們的關心和照顧,在“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300的過程中加深對于中華民族“命運與共”的認識和認同??傊?,在民族工作中,我們要加強對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的學習、加強對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的教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要妥善落實各項民族政策。強化并鑄牢在實踐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在具體的民族工作中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以獲得“人心”。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我們制定了較為完備的民族政策,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并不是缺乏政策,而是因為這些惠民政策未能得到落實和貫徹。要解決突出的民族問題,就必須要確保各項政策能夠迅速落實到位,在積極的行動中爭取民心。一方面,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切實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堅持“統(tǒng)一”與“自治”相結合。各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是“國家最高利益”“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還要“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特殊問題”。[9]300二是堅持“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區(qū)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盵9]300另一方面,我們要依法依規(guī)妥善處理好棘手的民族問題。雖然我們身處新時代,但是由于各種復雜的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而導致的民族問題依然存在。直面這些有礙民族團結、有損民族共同體的事件和活動,我們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1]301。既要全面貫徹并妥善落實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1]301又要堅持“一視同仁、一斷于法”,依法處理涉民族因素的事件,確保民族事務在法治軌道上展開。只有如此,才能塑造我們黨和國家在各民族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才能從心底里抓住各族人民,才能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鑄牢。
“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盵1]296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底蘊,就在于得到更多人的擁護。理直氣壯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政治工作來抓,是確保我們的民族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關鍵所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強化政治擔當和提高政治站位,繼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