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新華社成立九十周年。在中國, 新華社既是國家新聞通訊社,也是世界性的現(xiàn)代通訊社。從江西瑞金的四五間土屋,到北京的新聞大廈;從“茅屋通訊社”到涵蓋各類媒體形態(tài)的全媒體集團,歷經九十年風雨的新華社,走過了激動人心的歷程。
在1931年反“圍剿”炮聲中,工農紅軍的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誕生了。11月7日,靠著從敵人手中繳獲的一部半電臺,紅中社第一次播發(fā)新聞,報道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消息。
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也于1931年12月11日應運而生,它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辦的第一張中央鉛印大報,發(fā)行量曾一度高達4萬份。每當新報紙到手時,紙面上總有很多顯眼的黃斑,據(jù)說,這些黃斑是“紅中人”肩挑手提,翻山越嶺時滴下的汗斑。
1937年1月中旬,紅中社隨中共中央機關從陜西保安遷往延安,為適應此時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形勢,中央決定將《紅色中華》改名為《新中華報》,將“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中華社”,簡稱“新華社”?!靶氯A社”的名稱,正是從那時起,一直叫到了今天。
1940年春,一架飛機從蘇聯(lián)阿拉木圖進入新疆伊犁,國民黨邊防官檢查時,發(fā)現(xiàn)乘客是身穿國民黨中將軍服的周恩來,沒有仔細檢查就放行了。然而,他卻不知道,飛機上還有一件日后幫助延安邊區(qū)突破國民黨新聞封鎖的關鍵設備。這是什么“秘密武器”呢?原來是周恩來從莫斯科共產國際爭取到的一部廣播發(fā)射機。正是有了這臺廣播發(fā)射機,新華社創(chuàng)辦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得以正式開播。
1946年到1949年,是解放戰(zhàn)爭中國共較量的決勝時期,也是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新聞最多的時期。因為最高指揮官的特殊地位,毛澤東一面指揮打仗,一面指導新華社展開輿論攻勢。他掌握情況最全、知悉信息最快,加之掌控全盤、博古通今,因此他寫起稿件來得心應手、氣勢磅礴,每每出手,都是曠世之作,被新華社的同志親切地稱為“新華社首席記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輿論戰(zhàn)歷史上,毛澤東用4篇新聞稿退敵十萬兵的傳奇故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那是在1948年10月,國民黨軍認為已被我軍解放的石家莊和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西柏坡兵力有限,蔣介石與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密謀,欲乘我冀中解放區(qū)兵力空虛之機,偷襲石家莊,襲擾西柏坡。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毛澤東指示中央機關做好撤離準備,電令華北部隊急速增援阻擊敵人。與此同時,毛澤東接連發(fā)出4篇文章,展開輿論攻勢。
10月25日,新華社播發(fā)了毛澤東修改的第一篇消息稿:《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把蔣傅軍欲偷襲石家莊的圖謀公之于眾;27日,播發(fā)了他的第二篇新聞稿:《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準備迎擊蔣傅軍進擾》;29日,播發(fā)了第三篇新聞稿:《偷襲石家莊敵軍行動遲緩》,將敵軍的行動告訴人民群眾,一是動員解放區(qū)軍民同仇敵愾一致抗敵;二是告訴敵人,你們的行動我們了如指掌,已做好戰(zhàn)斗準備,專等你們自投羅網;31日,新華社又播發(fā)述評:《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這4篇稿件將敵人妄圖偷襲石家莊的真實企圖、具體部署講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間透出千軍萬馬嚴陣以待、誓殲來敵的氣勢和決心。新聞播出后,傅作義大吃一驚,見自己的意圖已經暴露,取勝無望,只好放棄了進攻的打算。
張鑫雨//摘自《新民周刊》2021年第40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