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江日報
陽江,中國刀剪之都,五金刀剪制造已有上千年歷史,經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在這期間也涌現(xiàn)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五金刀剪的新生一代。
在剛剛閉幕的廣交會上,近8000家企業(yè)展出了精品。
這其中有來自北京、上海、河北石家莊、湖北黃石等超過十家企業(yè)的產品或是展位設計是出自一位陽江設計師及其團隊。他是蘇志勇,16年前,這位工業(yè)設計專業(yè)的80后陽江青年,放棄了廣深的高薪待遇,而后植根于家鄉(xiāng)的五金刀剪設計領域。
2004年,大學畢業(yè)后,蘇志勇也像很多年輕人一樣,面臨著人生的分岔口。一方面,廣州、深圳都有不錯的機會,另一方面,家鄉(xiāng)五金刀剪產業(yè)發(fā)展始終是他心里的牽掛。
在廣州工作一段時間后他選擇了回陽江,父母一聽說兒子要回鄉(xiāng)發(fā)展都表示不理解,蘇志勇卻很堅定,他說,陽江作為中國刀剪之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市場潛力他看好陽江的未來更想帶著自己的所學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蘇志勇回到陽江后,一邊在小五金企業(yè)和外貿公司學習,一邊為創(chuàng)建自己的工作室做準備
2007年,蘇志勇的工作室建立,取名“川頁”,這個充滿趣味的名字,取自漢語“順”字,也是蘇志勇的心愿,希望一切順利
但在初期,工作室的發(fā)展并不盡如人意,“陽江設計師能有好設計嗎?”這是當時的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蘇志勇不爭辯也不回應,默默用實力證明自己,其代表作有“山間”系列、小鳥系列等,在極簡、理性的設計中,不但沒有失去趣味,還傳遞出了一種溫潤、幽默的生活情趣。多項作品先后獲得中國 廣東 陽江第一屆工業(yè)設計大賽,兩項銀獎及唯一金獎、2017年國際級刀+系列套刀、德國 紅點獎等獎項。
蘇志勇擅長在設計中制造小驚喜,他認為,通過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生活環(huán)境的洞察,可以為大家展示五金刀剪設計的另一種可能性,在蘇志勇的工作室有一方小天地,他用水泥勾勒了一幅能品茗的“山水畫”,茶臺保留了材質堆砌的凹凸質感,營造山水與人畜的小空間,有一種細膩的生活感。
對于設計,蘇志勇有自己的理解,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多來源于祖國的遼闊山河和自己日常的生活,正如他所設計的茶臺,山和水正是剛與柔的結合,五金刀剪的設計也是這個理,剛要堅實耐用,柔要兼具設計美感,剛柔并濟把東方美學與當代生活融合,從而提升五金刀剪的品牌文化價值。
與此同時,他也希望,能借設計之名,把華夏之美傳遞到更多地方。
除了刀剪之鄉(xiāng),陽江還是藝術之鄉(xiāng),多少漠陽才子把故鄉(xiāng)之戀、山水之美、生活之愛揉進自己的藝術作品里,蘇志勇最初的藝術啟蒙也來源于漠陽文化。
蘇志勇的父親是一名石雕手藝人,受父親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喜歡動手折騰一些小玩意。
在蘇志勇的辦公室里,有一枚石雕的印章,這是他初中時偷拿父親的石鼎蓋子模仿著刻出來的,后來蘇志勇在底座加上自己的名字就有了這一枚獨一無二的印章,這是父子間第一次關于手藝的“切磋”,之后,蘇志勇便對陽江風物習俗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將其融入自己的設計作品中。
糖畫是蘇志勇童年記憶,他將糖畫的視覺藝術元素融于產品設計中,小鳥系列廚房用品便應運而生,鳥身作糖,手柄為簽,利用仿生手法讓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在新時代、新載體上呈現(xiàn)。
將陽江文化、中國文化融入到設計中,蘇志勇和他團隊設計的作品不斷獲得市場的認可,合作的企業(yè)遍布全國,設計的產品也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因為熱愛”,越來越多的陽江青年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業(yè)發(fā)光發(fā)熱。
“因為熱愛”,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陽江,成為各個行業(yè)的新生代,為家鄉(xiāng)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希望未來,有更多像蘇志勇這樣的年輕人,成為文化輸出的中堅力量,為打響陽江城市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陽江能有好設計嗎?
我們心中都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