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毓智
根據(jù)各種權(quán)威性工具書,“中庸”一詞是指儒家的一種處世哲學(xué),主張不偏不倚、不走極端。這一詞又引申為不追求卓越,滿足于中游的意思,因而又產(chǎn)生了“庸才”“庸俗”“庸人自擾”等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然而,這種理解與孔子所說的“中庸”之意大相徑庭,使得人們錯解了儒家思想的一個精髓。
在整部《論語》中,“中庸”一詞只出現(xiàn)過一次,下面為其原文與楊伯峻的白話翻譯。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
孔子說:“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jīng)是長久地缺乏它了?!保畈墩撜Z譯注》)
楊伯峻在附注里專門對“中庸”做了注解,指出:這里的“中”為折中無過,也無不及,是調(diào)和之意;“庸”的意思則是平常。他認為,孔子拈出這兩個字,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標準,其實就是指折中的和平常的東西。然而,如果按照這個意思去理解,“中庸”頂多只能算是一種看問題和辦事情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何能夠上升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呢?而且這種方法并不難掌握,怎么會一般人都缺乏它呢?如此一來,前后文意扦格不通。那么,孔子所說的“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中”和“庸”這兩個詞在那個時代的各自含義到底是什么?!坝埂痹谠缙诘牡浼械幕居梅ㄊ亲鲃釉~“用”講,例如“我生之初,尚無庸”(《詩經(jīng)·兔爰》);又作“經(jīng)由”講,例如“魯?shù)烙惺?,齊子庸止”(《詩經(jīng)·南山》)。“中”在《詩經(jīng)》中最常搭配的一個詞是“心”,表示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或者心靈深處。例如: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jīng)·隰?!罚?/p>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詩經(jīng)·羔裘》)
我們認為,《論語》所說的“中庸”就是“中心是庸(用)”的縮寫。這里的“中心”就是一個人的理想志向或者良知本性,就是提倡做事情看問題,要遵循內(nèi)心的理想志向,不違背自己的良知本性。如此“中庸”才能稱得上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因為能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現(xiàn)實世界中很多人做不到。
《論語·堯曰》一章記載了當(dāng)堯讓位給舜的時候說的一段話:“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其中的“中”就是偉大理想和堅定的志向。堯的意思就是說,上天的偉大使命已經(jīng)落到你的身上,你要牢記住這個使命來管理好天下。在孔子看來,堯就是達到“中庸”道德標準的圣人。
“中庸”的“中”指的是內(nèi)心的志向理想,這與孔子的思想體系和諧一致??鬃邮欠浅?粗厝说闹鞠蚝褪挛锏谋拘缘?,認為志向可以給人以力量,理想可以成就功業(yè)?!墩撜Z》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諸如: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
我們這一解釋不僅與孔子思想和諧一致,也與其他儒家典籍的有關(guān)用法相互印證。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中庸》,其中多次用到“中庸”這個詞。根據(jù)我們的上述分析,可以對此書的有關(guān)用法做出簡單一致的解釋。
《中庸》對“中”有個明確的定義:“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薄爸幸舱撸煜轮蟊疽??!薄爸小本褪侨瞬皇芡饨缫蛩馗蓴_時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志向、良知;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都是受外界因素的刺激而產(chǎn)生的情感。對于國家來說,就是“天下之大本”,即社會秩序賴以建立的根本原則。這里對“中”的解釋與我們上面對《論語》的“中庸”的解讀相符,而與不偏不倚的處世態(tài)度沒有什么關(guān)系。
根據(jù)我們的分析,“中庸”是“中心是用”之意,就是不違背自己的志向,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孔子看來,具備這一素質(zhì)的人就能勝過“三軍”的力量?!吨杏埂芬灿蓄愃频恼撌觯骸疤煜聡遥删?;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庇矛F(xiàn)在的話說就是,天下國家的土地人口可以劃分轉(zhuǎn)讓,一個人的爵位俸祿可以辭去,兵器白刃可以踏過,然而堅強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如果按照傳統(tǒng)對“中庸”的理解,這里就無法解釋,因為“不偏不倚”只是一種做事的方法而已,跟土地、人口、權(quán)位、刀刃等實體事物不是一回事,無法放在一起比較。
既然“中庸”是根據(jù)本性和良知做出的選擇判斷,由此而做的行為發(fā)端于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那么就不是為別人看的,如此就不會受社會上的是非曲直和成敗榮辱的影響。由此出發(fā)就很容易理解《中庸》這句話:“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本影凑兆约旱睦硐胄惺拢词惯x擇隱居而不為世人所知,也不會因一生默默無聞而后悔,只有圣人能夠做到這一點。要知道,隱居是一種憤世嫉俗的極端行為,這與不偏不倚的處世態(tài)度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按照后世的理解,什么事情都不偏不倚,不走極端,那就不大會出現(xiàn)自絕于人世的隱士。
孔子的一生就是踐行自己所說的“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累累若喪家之犬,幾次危及性命,然而無怨無悔、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念?!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去世前不久,對前來看他的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改變無道的社會,恢復(fù)周朝的禮樂制度,為此他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當(dāng)孔子一行在陳蔡被圍困,弟子子貢勸他是否可以降低一下標準,便于諸侯國君接納他們的政治理念,孔子則決不降其志,還批評子貢的志向不夠遠大。在當(dāng)時的天下人看來,孔子就是個一根筋走極端者,用石門這個地方看城門者的話說,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孔子在自己的理想上是從不打折扣的,他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中庸”,他的拯救天下的理想和意志讓他成為中華民族的圣人。
“中”是一個多義詞,除了“中心”外,還可以表示兩端的中間。后來人們望文生義,就把“中庸”的“中”理解為不走極端,處事不偏不倚。同時,本來表示“使用”的“庸”,也被賦予了“平常”“一般”“平庸”等意思。
“中庸”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標準,其原意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信念,據(jù)此來判斷是非,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不忘初心,聽取自己靈魂的呼喚。這一思想貫穿于儒家各種經(jīng)典著作中,由此來理解,不僅可以做出一致的解釋,而且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時這也很有現(xiàn)實意義,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離不開那些堅定不移地實現(xiàn)其偉大理想的志士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