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的崇山峻嶺中河流縱橫,陡峭的道路通向分散的村莊。從這里向西就是凡湖,這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當?shù)厝朔Q“海洋”。
凡城(Van)位于凡湖東岸,是土耳其凡省省會,海拔約1750米,離伊朗和敘利亞都很近。自公元前2000年起,諸多民族在此留下文明印跡,如胡里人、烏拉爾圖人、梅德人、波斯人、亞美尼亞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塞爾柱人和奧斯曼人。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強大的烏拉爾圖王國曾定都于此。不同于古代東方文明的其他地方,這里并不適合農(nóng)耕,居民多從事畜牧業(yè)。
2010年,攝影師內(nèi)迪爾·布坎移居凡城地區(qū),在伊爾大學擔任攝影教師。他常沿著陡峭的小路,到訪偏遠山區(qū)的村莊。太陽照耀著高原,仿佛永遠不會落下,他想烏拉爾圖國王一定受到這樣的啟發(fā),才將這里命名為“圖什巴”,意為“太陽國度”。
歷史上游牧民族曾是對定居農(nóng)業(yè)社會的一種嚴重威脅,如今,這些曾在歐亞大草原自在馳騁的游牧民族游走在了現(xiàn)代社會結構之外。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長大的內(nèi)迪爾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們過著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生活,這使得他們能夠遠離現(xiàn)代生活所帶來的焦慮不安,于是他開始將鏡頭對準了他們。
內(nèi)迪爾在這里徘徊了六年,記錄自然狀態(tài)下不被科技打擾的生活。騎著毛驢的男孩每天往返于家和牧場之間,空閑時不玩手機和平板電腦,而是幫家人擠羊奶;穿著皮衣、手拿獵槍的小伙子并不憧憬大城市,只希望在山川湖泊間老去。
范托爾是一個牧羊人,今年大約三十歲了。三四月的凡城還有些寒冷,他穿一件黑色皮夾克,披著羊毛氈披風。長期生活在高原上,他的臉紅撲撲的。
范托爾一家三代七口,每年有六個月的時間逐水草而居。每當夏天來臨,山羊群就變得焦躁不安,范托爾知道,這是整理帳篷、收拾行囊的時候了。
凡城地區(qū)因涼爽的高原氣候而聞名,是游牧民族的夏季放牧地。半世紀之前,安納托利亞高原草場上還有約一千個范托爾這樣的游牧家庭,但如今只剩下不到一百個。炎熱天氣會給動物帶來患病的風險,牧民們通常趕著牲畜,從東南省份經(jīng)過漫長而累人的旅程來到凡城,每年在這里待上四個月。
這一路上,范托爾家每天都睡在山羊皮制成的游牧帳篷中,在山羊吃草的原野附近找個地方扎營,燒灌木叢做飯、取暖。
他們有四只牧羊犬,能幫著看管羊群,還能防止野獸襲擊。其中一只名叫阿爾斯蘭,毛發(fā)金黃,背上有些許黑色,四肢修長。它蹲坐在沙發(fā)上,眼神機警,威風凜凜。
范托爾覺得山羊是自己的家人,他給每只羊都取了名字。羊奶可作奶酪,羊毛與羊皮可作帳篷、氈帽或披風。有時范托爾家會賣掉幾頭羊,用于游牧途中購買面粉,制作成一種叫“bazlama”的面餅當主食。
范托爾有手機,但游牧路上常常沒有信號,也無法隨時找到電源。
他的妹妹肖雅曾在土耳其中南部城市阿達納讀技術學校,學習獸醫(yī)。畢業(yè)后,肖雅沒有留在城市,她覺得那里沒有歸屬感。如今,她依然和家人一起過著游牧生活。
“我曾在學校里試著融入社交,也曾嘗試去動物醫(yī)院實習,但我還是覺得鋼筋水泥的世界不是我的,我們應該是與大自然獨處的一群人?!彼f。
凡城地區(qū)本地的牧民不必長途跋涉。當?shù)啬撩癫捎谩耙颇痢钡姆拍列问?,每年夏季將羊群趕到高地的草場放養(yǎng),冬季氣溫下降后則趕著羊群翻越大雪覆蓋的山嶺,從高原草場回到村莊。
該地區(qū)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畜牧業(yè),當?shù)卮蠖鄶?shù)人靠飼養(yǎng)動物為生。內(nèi)迪爾不知道他們一年確切收入有多少,只知道其收入足以維持生活。
婦女在夏季每天給羊擠兩次奶,然后把裝滿羊奶的桶用肩扛回家。她們穿著長裙走在滿是石頭的山路上,習慣性地一只手叉腰,一只手反向扶著沉重的奶桶。
卡迪爾和埃內(nèi)斯還不到十歲,每天兩次往返于家和牧群之間,運送牛奶。牧群離村子很遠,他們騎著與自己身高差不多的小毛驢,迎著朝陽或落日走去。毛驢身上一邊掛著一個牛奶桶,陪著他們走過崎嶇的山路。蹄聲噠噠,遠處的云彩仿佛是從山上長出來的。兩個孩子有時還會競賽,先到終點就快樂得不行。有時毛驢跑得氣喘吁吁,他們便稍稍放慢節(jié)奏。
六歲的涂巴經(jīng)常隨著母親古林丹一起擠牛奶,古林丹從早上七點一直工作到晚上九點,睡覺是唯一休息的時候。當?shù)亓鱾髦痪湓挘骸皨D女首先在土地上醒來,然后太陽升起,所以婦女生下了太陽?!?/p>
在高原上,馬和驢是日常交通工具。在冬天,毛驢每天要拉著拖車給羊群運兩次草。
騎馬五分鐘,就可到達一處溫泉。村莊里的男孩子們不時帶著馬過來一起“下池子”,泡溫泉的同時也清洗馬匹。在騰起的霧氣中,馬懶懶地甩著尾巴。有時候他們還帶自家的水牛過來洗澡,那是水牛最愜意的時刻。
岸邊時不時能看到一只眼睛藍色一只眼睛琥珀色的凡貓在戲水。貓咪周身雪白,只有耳周和尾部呈紅色。凡貓是貓圈里大名鼎鼎的貓種,近年來已是土耳其國寶,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常常達數(shù)萬美元。起源于凡湖地區(qū)的凡貓和一般家貓不同,它們不怕水,甚至能在淺水中游泳,上岸后快速甩掉身上的水,如絲般的毛發(fā)在陽光下晶瑩發(fā)亮。
在這些偏遠的山村,人們很少使用現(xiàn)代通訊工具。拍攝的六年里,內(nèi)迪爾沒有看到任何孩子花時間在手機或電腦上。相反,孩子們喜歡在冬天滑雪橇,夏季去凡湖邊嬉戲。內(nèi)迪爾覺得這是現(xiàn)代科技社會中久違的生活。
技術的進步影響了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里,人文經(jīng)驗逐漸減少,人類體驗的多樣性也在減少。但是內(nèi)迪爾注意到,這些在凡城的村莊中依然存在,這里的人們依然能從生活簡單而直接的樂趣中獲得力量。
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技術生活”的對立面,也是一種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再見到的生活。
(丁德運薦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