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身體雖已成年,可心智還處在嬰兒期
我給孩子定的規(guī)矩不多,只講哪些事不能干。其中有一件是:不能穿著睡衣出門。
你也許覺得很矯情,但這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邊界感。
有一本書叫做《巨嬰》,揭露中國成年人的心理弊?。汉芏嗳松眢w雖已成年,可心智還處在嬰兒期。
“巨嬰”這個比喻很妙。從生理學(xué)的角度,脫離嬰兒期的心理表征就是,知道這個世界是客觀的,不是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兩者是有邊界的??墒?,就如《巨嬰》所揭示的那樣,很多成年人,其實并沒有邊界感,他們把很多東西都混為一談。
AnnieLiu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育兒專家,也是我的朋友,她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所以,她對兩國教育的差異頗有心得。她說中國人教育孩子,普通缺乏邊界感。
什么意思呢?Annie舉了個例子,中國父母常有的事。給孩子買了一瓶飲料,你說,來讓媽媽嘗一口。于是就著一支吸管,兩人一同分享。
這在Annie眼中就是沒有邊界感的事。
正確的做法是,事前先問孩子,你愿意和媽媽分享嗎?在孩子同意后,再拿個杯子倒出來。如果孩子不同意分享,你就隨他。這就是邊界感。你要讓孩子知道,這瓶飲料的所有權(quán)是他的,不是你們兩個的。
你也許會像我當(dāng)時提出兩個問題。
“不分享不就是小氣嗎?”
“喝不完不就浪費了嗎?”
關(guān)于第一點,Annie的回答是,大方和小氣都是孩子的一種特質(zhì)。
有的天生喜歡分享,有的天生自我產(chǎn)權(quán)保護意識就強,本無優(yōu)劣,你更不能去強迫,只能事后引導(dǎo)。而且,孩子漸漸知道協(xié)同的重要性時,自然懂得分享。
關(guān)于第二點,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這次沒喝完,下次就要買更小支的,或者在媽媽同意的前提下,和媽媽分享。也就是說,在孩子享有權(quán)力的同時,也要讓他知道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
你是不是覺得這么一件小事,值得鄭重其事地說道嗎?
當(dāng)然有必要,你看那些穿著睡衣滿街跑的人、餐廳里大聲喧嘩的食者、張口就問你工資幾多的點頭客……他們的問題不在于明知故犯,而在于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所以,漠視邊界感是無意識的表現(xiàn),如果不從小培養(yǎng),長大成為巨嬰在所難免。
前年年底有一則視頻刷爆朋友圈。
伊恩是一名中國留學(xué)生,同學(xué)聚會時,想露一手中國的傳統(tǒng)名菜:番茄妙蛋,可這貨就是個吃貨,不會做,怎么辦?找父母咯。
于是發(fā)信息求助老媽,老爸也來湊熱鬧,老兩口說了半天,小恩同學(xué)也沒聽明白。后來父母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拍了段番茄炒蛋的視頻,發(fā)了過來,兒子比葫蘆畫瓢,最終得到同學(xué)們的稱贊。經(jīng)人提醒,伊恩突然意識到,中國與美國的時差有12個小時,也就是說,當(dāng)時是中國的凌晨4點……
這個視頻其實是個廣告,廣告結(jié)語是: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據(jù)說看哭了一大片人,感動于父母的無私??晌艺J為,這恰恰是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邊界感的典型表現(xiàn)。在小恩心目中,與父母的邊界是如此模糊,老兩口就是24小時可隨時差遣的機器人。
你可能會說,他是忘記了時差,可是從心理學(xué)角度,忘記常識是一種選擇性遺忘,也就是說他的潛意識中,這事兒壓根就不重要。
深挖一層,這種無邊界感,其實就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正是父母的用力過猛,沖淡雙方邊界;正是父母的無微不至,喂養(yǎng)了一個個巨嬰。
作為父母,你可以把“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裝在心里,可你就是不能表現(xiàn)出來。你讓孩子真的以為自己大于全世界,那只會催生出他們心智上的殘缺。
我為什么拿這個廣告說事?因為這種充滿細節(jié)的橋段,一般都會存在原型,這種原型在現(xiàn)實世界中隨處可見:我曾面試過一個小伙子,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又是朋友介紹,于是按簡歷上的電話打過去,打算先聊一下。誰知接電話的竟是他母親,和我嘮了20分鐘,一直說自己孩子如何優(yōu)秀。雖有些詫異,但還是讓她通知兒子來面試。
第一次面試,一般就是我和行政助理兩個人,我們評估可以,才會上報人力資源。那天,她和兒子一起過來。進了小會議室后,她竟不愿離場,礙于情面,我也默許了。更奇葩的是,在問他兒子問題時,兒子稍有卡頓,她就搶先作答。無奈,我們提前結(jié)束了面試,我也爽快告訴朋友,這事兒不成。
我不是不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而是很多父母不懂得,太泛濫的愛只會把蜜糖變成砒霜。
就像網(wǎng)絡(luò)作家Jenny喬所說: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董思語薦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