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用文書的優(yōu)勢便在于能準確、隨時地去回顧一位患者的治療全過程,無論是從入院到治愈,還是從入院到突然死亡或等待死亡。文字、數字、專業(yè)術語、告知單……這是對一個生命的記錄與敬重。
前幾日,一名年近八旬老人的家屬簽署了放棄治療的文書,拒絕插管、胸外按壓、鼻飼營養(yǎng)液,唯一支持著他生命的,便是不斷加量的升壓抗休克藥物。
其實,對于腫瘤晚期伴轉移的患者,我們都知道,他隨時有可能離開?!暗却乃劳觥笔撬胰俗龊玫臏蕚洌嗍俏覀兯嗅t(yī)護人員能給予他的最后一程陪伴。
他的老伴小他12歲,一次偶然間的聊天兒,我才知道他們屬于重組家庭。她是山東姑娘,他則是杭州人,“文革”期間,他們同時從不同地方分配到東北的某林木場,在異鄉(xiāng),他們相識、相知、相愛。輾轉回到杭州的那一年,他50歲,她38歲。
那一天的深夜,他由于癌痛,煩躁得厲害,止痛藥、止痛針都無濟于事,一次次地拒絕吸氧,拒絕輸液。她站在床邊,握著他的雙手,不斷地說著“你乖,要聽話”,那一夜,她一宿沒睡。每每我過去巡視,她都像緊緊地抓住救命稻草一樣,不斷地問我“能不能再加量止痛藥”,我搖頭,反復交代加量使用止痛針的副作用。她不斷揉搓著老伴的手,沒有眼淚,但靠近他耳旁的話語聲音里,有了顫抖?!澳阋犪t(yī)生護士的話,過年了,咱們回家買菜包餃子。”這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美的一句情話。
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我看著他原本就清瘦的臉更加瘦削,凸起的顴骨,干癟的嘴窩,四肢由于營養(yǎng)的缺失,水腫明顯。而她,日夜陪伴,多了白發(fā)絲,面容憔悴,卻始終對我們心懷感激。
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她開始期待他“走”得快一些。起初,我還有些不解,漸漸地,我明白,她只是不愿他遭受更多的苦。
我們接好的無創(chuàng)呼吸機面罩,她會故意調松,聲稱太緊,他不舒服;到期的尿管、留置針拒絕更換。所有這些拒絕的背后,都是不愿他多一分疼痛。他的狀態(tài)已經到了極差的程度,日漸降低的氧飽和度、血壓,疼痛刺激的不敏感等等。我們隨時能看到他生命的消失。
我值晚班,去病房巡視,忽然聽到禱告的聲音:“希望你走得好一些,沒有疼痛……”我沿著聲音找尋,看到病室角落里的她,雙膝跪地,雙手合十,聲聲祈福。
“阿姨,您信仰基督教還是佛教?”我望著她,問道。
“我信我自己的良心?!彼鋈徽酒鹕?,右手抬起放于自己的心臟處,神色堅定而又平靜?!拔乙恢倍枷嘈藕萌擞泻脠?,我只做不昧良心的事?!?/p>
我忽然對她有了更深的敬意。她的信仰質樸而又真實,與千千萬萬平凡的人一樣。
他們有一個兒子,準確地說,那是他的親生兒子。近一個月里,幾次夜班,看著她愈加疲憊的軀體,我總催促她要給兒子打電話讓他過來照看,她反復推托,聲稱兒子要上班,要養(yǎng)家糊口。隱隱地,我對他的兒子有了不太良好的印象。我只是那天傍晚見過他一次,同樣清瘦的身材,模樣跟他的父親有些相像,再普通不過的穿著。只是一面,我便懂得了為何他遲遲不愿放下自己的工作來陪伴自己的父親,50歲上下的他,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所有生活的重量。很多人總是無從選擇。
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他的家人拎來一些水果,反復說是想感謝我們。
停止輸液,停止營養(yǎng)液,他的氧飽和度漸漸降低、心跳漸漸減慢,心電圖顯示為一條直線。一切都結束了,仿佛那一條監(jiān)護儀上顯示的直線,平靜而又驚心。我見過不少瀕臨死亡的人,生命里存留的片刻,那最后一絲的或掙扎、或平靜,我想,都能化為一句話:這個世界他(她)曾經來過。
(毛夢柏薦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