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認識”雷鋒,是在2011年4月。當時我到第二炮兵政治部宣傳部學習新聞寫作,時任宣傳處處長陳壽富拿給我一本人物通訊合集,讓我先學習里面的文章。
當我讀到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雷鋒》時,被深深吸引住了,那有血有肉的雷鋒形象在我心中活靈活現(xiàn)起來。
那次學習之后,我依然沒有發(fā)表新聞作品。但我沒有放棄,而是發(fā)揚雷鋒的“釘子精神”,不斷摸索0f3782e5b63bec759d64491959106203952fcb74eb2ddc3d5060f69dd8d15055新聞寫作的規(guī)律并付諸實踐。整整兩年后,我的一篇“豆腐塊”才艱難問世。此后,我撰寫的稿件發(fā)表得越來越多。
退伍后,我來到《軍嫂》雜志社工作,繼續(xù)“站崗”。在這里,彭清雯總編經常強調的一個詞是“服務”,并總加上一句解釋“為人民服務的‘服務’”——服務軍嫂群體,服務軍人家庭,服務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也加深了我對雷鋒精神中無私奉獻的理解。
在2021年第3期雜志內容的采編過程中,我有機會接觸到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優(yōu)秀軍人,接觸到雷鋒班的優(yōu)秀戰(zhàn)士,讓我切實感受到雷鋒精神的代代傳承。學雷鋒并不難,就是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從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筆墨書大義,肝膽寫青春。每當自己畏縮不前甚至想放棄時,“服務”“無私”這些詞就會像鞭策的鐘聲一般,在耳邊“當當”響起,告誡自己堅持就是勝利,大愛奉獻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