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飛
(南通科技職業(yè)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0)
關鍵字:網絡行為;網絡行為能力教育;行為能力引導
我國現階段處于互聯網的大變革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網絡突破了傳統(tǒng)的現實空間,改變了原來的交流與交往、甚至學習的模式,以電腦、手機移動客戶端為發(fā)展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對外溝通交流、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網絡世界是復雜的、虛擬的,網絡帶給涉世不深的大學生是一把雙刃劍,是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還是能夠有效運用和使用網絡平臺為其自身發(fā)展服務,這是當下媒體融合大環(huán)境給大學生的新命題。[1]
網絡行為是指通過自身實際操作行為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中參與各種各樣的網絡活動、獲得大量的網絡資源和信息、并建立多元化的網絡關系。大學生網絡行為一般是由需求動機產生,受到法律法規(guī)、道德的約束,具體形成行為內容和實踐過程??梢愿爬樯暇W前的需求動機、瀏覽的內容、網絡行為活動過程和行為結果。大學生網絡行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價值觀和日常學習、交流和生活方式。[2]
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隨著校園網絡建設的不斷完善,學校也在積極推進網絡線上、線下共同教學,使用互聯網對大學生來說是每天必備工作之一。通過以南通地區(qū)大學生問卷調查,除去網絡課程的學習外,34.4%的學生利用網絡來輔助學習,以獲取課堂之外的知識,有66.3%的學生在網絡上聽音樂、看電影,有3.5%的學生沉迷于游戲不能自拔,約20%的學生表示偶爾會玩游戲,經常進行網購的學生有80%以上,上網學生均表示使用會微信、QQ等聊天工具進行通訊、交友。[3]
通過對南通地區(qū)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發(fā)現,大學生主要以娛樂、打發(fā)時間為主要需求動機。在調查的學生中,70%以上的同學表示在網上進行玩游戲、聽歌、看電影等娛樂活動,50%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微信、QQ等網絡聊天占據了他們大部分上網時間。網絡資源信息量龐大,海量的信息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大學生完全憑借自己喜好來選擇,容易導致因信息理解的片面性而發(fā)生偏差,導致不當的網絡行為。
大學生上網時間主要取決于上課時間安排和情緒變化,80%的同學是在課余沒有老師和家長監(jiān)管的時間上網。據調研,南通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有60%以上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同時大學階段時間相對寬松,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網絡活動,外界干擾較小,一旦遇到感興趣的活動就有可能不加節(jié)制地延長上網時間,甚至有部分學生陷入網絡游戲或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
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思想還不成熟,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對于網絡中大量的信息資源、多元化的思想浪潮,大學生還沒有足夠的辨別能力和自制力來抵御不良網站和信息的誘惑。
調查結果顯示,約63.5%大學生一方面知道沉迷于網絡帶來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行為上卻又做不到真正的“放下”網絡,于是便陷入在使用的同時又心懷愧疚感的矛盾之中,這就是大學生行為約束力不強的表現,需要網絡素養(yǎng)培育的實施改變這種現狀。
未經世事大學生崇尚張揚自我個性,網絡信息的傳播快捷且廣泛,網絡上發(fā)表的大膽又獨到的言論,充滿創(chuàng)新和時代感,能滿足大學生彰顯自我個性的機會和獲得別人關注滿足感。同時網絡主體身份的虛擬性,不用擔心自我暴露,極易造成網絡行為道德和法律意識的缺乏,缺乏內心的自省和社會責任的約束,網絡行為無所顧忌而造成行為不當甚至違法。
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網絡上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有的存在極端、消極等不良因素,有的哈韓哈日,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面臨多元化的挑戰(zhàn)。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和篩選能力決定著他們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方向。大學生年紀輕、閱歷淺,不完全成熟的社會認知和理性思考能力,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誘惑,如果缺乏及時、準確的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很容易發(fā)生偏差和異化。[4]
根據調查,當代大學生的虛擬網絡社交已經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日?;顒又校絹碓蕉嗟拇髮W生習慣于通過微信、QQ與網友間接的、匿名的網絡互動,從而忽視現實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導致人與人面對面交際的能力下降,與現實生活中同學、舍友關系不融洽,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難以解決。忘記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社會責任和地位,分不清到底是現實中的我還是網絡中的我。
隨著信息技術、電信基本設施的發(fā)展及wifi的普及,人們隨時隨地上網成為常態(tài),手機閱讀信息成為首選方式,碎片化閱讀成為常態(tài)。對新聞關注的較多,但對時事政治關注的較少,網絡上傳遞信息方式多種多樣,多數學生表示對視頻更為關注,難以真正閱讀欣賞文字表達的魅力。對于大量信息只是一覽而過的行為,內心并沒有真正在意,僅僅是習慣性瀏覽而已。
現代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過程,需要在感性和理性的認知判斷下對具體情感意志的指導下,形成行為實踐。大學生網絡行為能力不是隨意就能養(yǎng)成的,一手抓硬措施,伴隨著法律法規(guī)、道德的約束來強制完成,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主流價值的網絡宣傳力度,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加強對網絡行為能力的引導。
為了增強大學生對網上信息的甄別、判斷能力,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以學校為主戰(zhàn)場宣傳互聯網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學法、懂法、用法,掌握互聯網法律常識,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健康成長,綠色網絡,助飛夢想。
針對大學生中許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現象,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互聯網法律知識講座、知識競賽、開設大學生法律咨詢服務等活動。既保證良好的校園生活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預防大學生網絡犯罪。通過社團組織對學生進行網絡知識的法律宣傳,加強自我教育,樹立準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堅定社會主義價值觀。
“嚴密防控不如清源正流”,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接受新生事務的能力,但又缺乏自制力,學校教育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準確解讀、分析、判斷網絡中的多元化信息,正確認識網絡,區(qū)分良莠,確立準確的價值觀。
一方面學校通過制定相應規(guī)章制度,約束大學生的上網行為,比如限制上網時間、凈化網絡環(huán)境等;另一方面學??赏ㄟ^網絡發(fā)布正面權威的消息,可通過開設網絡運用課程、舉辦講座等形式擴大學生網絡知識的獲取能力。另外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對熱點事件研討等趣味活動,多種形式加以教育引導,增強學生所關心問題的透明度,幫助他們抵御不良信息。
發(fā)揮大學生伙伴的作用,有意識地尋找學生身邊積極上進的“意見領袖”,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是指日常關注社會公眾話題、焦點話題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且對人們的觀點形成影響的人士,通常包括活躍在網上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士、各界精英等。[5]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大學生相互進行心理、思想交流和溝通,使其獲得學習、生活上的引導和幫助。通過大學生身邊的熟悉人和典型案例教育和引導,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高校應在老師和學生中樹立“意見領袖”,發(fā)揮老師、輔導員、學生社團干部的作用,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和思考,使得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更為有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網絡時代已經來臨,現階段的校園文化要與時俱進,符合現代媒體融合的特點,學習的職能部門、院校和學生社團開設官方微博、微信、網絡主頁等新媒體平臺。內容上積極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網絡語言,密切聯系社會熱點事件,營造一個現實與虛擬并存,內容健康向上的校園新媒體文化氛圍。[6]
大學應凈化網絡環(huán)境,從源頭上控制不良網絡行為的產生。學校應當設有專門的網絡安全監(jiān)管和信息過濾的人員,盡可能保障校園網絡環(huán)境的安全和健康,防止虛假、色情等信息進入校園網絡。同時制定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讓學生明確網絡行為動機,考慮網絡行為導致的后果,并承擔不良網絡行為的責任。
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問題,正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這其中既有網絡本身復雜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我們應對措施不足的原因。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調控,一方面從網絡環(huán)境特點出發(fā),加強宣傳和監(jiān)管力度,凈化網絡環(huán)境,另一方面從大學生的行為特征出發(fā),提升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yǎng),從根本上預防和調控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問題。這是一項復雜而系統(tǒng)的過程,需要國家、學校和大學生自己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