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惠娜
學生在認識1分米的長度之前,已經(jīng)對1厘米和1米的長短有了準確的認識,那怎樣做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呢?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長1米、寬1厘米的紙條,每人一根。1米軟尺一把,小棒一根,伸縮指揮棒一根)
1.復(fù)習1厘米和1米有多長。
師:你能說說生活中1厘米長的物體嗎?并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你還能比劃1米的長度嗎?生活中哪些物體大約1米長?
(出示長1米、寬1厘米的紙條,讓學生確切地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長度)
2.認識新的測量單位:分米。
師:你認為1分米有多長?在1米長的紙條上撕下你心目中的1分米。
在黑板上展示三四條長度不一(有代表性的)的“1分米”。
1.量一量。
出示一根學具袋里學生常用的小棒,先估一估長約是幾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剛好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2.記一記。
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小棒的兩端,然后輕輕拿走小棒,大拇指和食指保持不動,記住1分米的長度。
3.找一找。
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嗎?學生可能說30~40厘米就是1分米,或者29~39厘米也是1分米等。
1.撕一撕。
第二次在紙條上撕下1分米,展示三四條貼黑板上,與第一次撕下的1分米相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第一次長短不一,而這一次長短都差不多了呢?
2.找一找。
找身邊約是1分米長的物體:手掌寬約是1分米,粉筆盒的高約是1分米,教室里的開關(guān)盒子的邊長約是1分米等。
3.畫一畫。
(1)用尺子沒有刻度的一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再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畫得準不準?如果太長或者太短,需要調(diào)整準確。
(2)再用尺子沒有刻度的那一條邊,畫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尺子測量,哪一條邊畫得最標準。
4.估一估。
出示一根魔法棒,讓學生估一估約是多長,先是2分米,第二次變長至3分米,再讓學生估。然后再變至5分米,再估,最后變至9分米,再估,魔法棒越長,就越難估準確。你有估準的好方法嗎?學生交流各自的好方法。
通過操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估計表征等多種表征方式,引導(dǎo)學生經(jīng)歷從借助實物進行操作,到脫離實物在腦海中進行影像操作的過程,最終達到將分米表征“刻畫”到學生腦海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