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漢代儒學發(fā)展脈絡的考察"/>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東漢的豪族
        ——基于漢代儒學發(fā)展脈絡的考察

        2021-12-28 07:34:04宿

        宿 銳

        (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秦漢時期的豪強地主是中國歷史上地主階級發(fā)展演變的重要階段,其中,西漢中期到東漢時期的豪族地主是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代表之一。儒學經(jīng)過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辯駁與整合,逐步走向正統(tǒng)地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大一統(tǒng)的地位得到確立,奠定了兩漢儒學的發(fā)展基調。隨著儒學的普及以及地主豪強勢力的發(fā)展,兩者逐漸走向結合,成為東漢時期政治格局、社會治理的獨特現(xiàn)象。

        關于東漢的豪族以及東漢儒學的發(fā)展,前人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也較為全面。如吳桂美的《從豪強宗族到文化士族——東漢馬氏研究》[1],從東漢馬氏家族出發(fā),對東漢豪族和東漢儒學進行研究。薛海波的《東漢豪族與鄉(xiāng)里社會探析》[2]論述了東漢豪族的宗族互助及鄉(xiāng)里教化。楊天榮的《東漢南陽豪族文化上經(jīng)學化的原因探析》[3],探討了南陽豪族經(jīng)學化的原因。王子龍、楊春密的《東漢豪族的儒家經(jīng)典人生觀》[4],對東漢豪族的特點及豪族儒學化有所涉及。筆者擬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東漢豪族與儒學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東漢豪族形成的背景

        東漢的豪族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封建舊貴族。進入戰(zhàn)國后,戰(zhàn)國七雄為適應社會歷史變遷的要求,相機進行變法。然而,舊貴族勢力仍然強大,世卿世祿制的殘余有所保留,“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是相”[5]2353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活躍于戰(zhàn)國政壇的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四公子,就是封建舊貴族的代表。

        戰(zhàn)國后期,法家思想盛極一時,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極力主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限制貴族權力,“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zhí)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為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5]2147。但改革并沒有瓦解貴族在經(jīng)濟、思想文化上的特權。孟嘗君在齊國為相期間,“封萬戶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人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錢于薛”[5]2360,享有在封地征收契稅的權利。呂不韋專權時期,廣泛招攬人才并著書立說,“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甚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5]2510。這對當時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展無疑是巨大的挑戰(zhàn)。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5]239,對東方6國勢力進行打擊和制約。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繼承了秦代抑制豪強的政策,為防止“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5]2123,于漢高祖九年(前198)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6]66。

        漢武帝時期,推行更為嚴厲的政策,對豪強地主進行殘酷打擊。先后于元朔二年(前127)夏“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元朔五年(前124)“徙天下奸滑吏民于邊”[6]179,并大量任用酷吏懲戒豪強。如任用張湯“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疆并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6]2641。漢武帝時期對地主豪強進行的嚴酷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宗法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沒有從根本上摧毀豪族勢力[7]。

        漢武帝之后的繼任者,逐步放棄漢武帝時期抑制豪強的政策,對地方豪強的打擊也日漸松弛。漢元帝認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遂頒布詔令,改變以往將豪族遷徙至皇帝陵墓附近的做法,“今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又罷先后父母奉邑”[6]292,豪強地主遷徙政策有所松動。漢成帝盡管也采取過抑制豪強的措施,“徙郡國豪杰資五百萬以上五千戶于昌陵”,但后來也效仿漢元帝的弛禁政策,“其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6]320。漢哀帝即位后,沿襲元帝和成帝的做法,“勿徙郡國民,使得自安”[6]340。西漢末年的統(tǒng)治者對豪強地主打擊的松懈,使得地方豪族勢力得到進一步的膨脹。王莽改制的失敗,引發(fā)各種階級和社會危機,豪族紛紛背叛并最終推翻了王莽政權。劉秀在豪族的支持下重新統(tǒng)一了天下,建立東漢王朝。東漢時期,豪族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張,享有更多的政治特權,逐步鞏固和加強了自身地位。

        二、東漢豪族的特點

        東漢時期的豪族,隨著東漢政局的演變和時代的變遷,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東漢豪族的政治權利日益增長

        漢武帝時期,為規(guī)范人才選拔,于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下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8]83實行察舉征辟制,“今詔書昭先帝圣緒,令二百石舉孝廉”,“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6]167。鄉(xiāng)舉里選,政府依據(jù)民間輿論,登用人才,是一種官民合作的官吏選用方式[9]59。東漢時期,察舉制發(fā)生重大變化,選舉更加重視門第出身、資歷聲望,“夫鄉(xiāng)舉里選,必累功勞”[10]315。東漢中央政府選拔人才的權力逐步下放到地主豪強手中。

        東漢察舉制度,比較典型的有兩種。一是詔舉,由皇帝親自選拔人才,選拔沒有固定的時間,被選拔的大多數(shù)是地方豪族大姓、公族子弟;二是歲舉,一年一次定期選拔官員。歲舉權逐漸被豪強地主侵占,中央政府高官多半是豪族子弟,他們世代為官,逐漸形成“世家大族”的政治實體。如南陽豪族鄧禹,在王莽末年就有較高聲望,“及漢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薦舉禹,禹不肯從”。鄧禹“杖策北渡”,跟隨劉秀。劉秀建國后,鄧氏家族日益龐大,“自中興后,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東京莫之與比”[11]619。

        (二)東漢豪族經(jīng)濟實力日益強大

        漢武帝時期,富商大賈“或滯財役貧,轉轂百數(shù),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5]1425。針對富商大賈、豪強地主日益增長的經(jīng)濟實力,以及操縱市場等危害社會秩序的不法行為,漢武帝實行均輸平準、算緡告緡、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經(jīng)濟措施,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和根除豪族的經(jīng)濟基礎,一些豪族仍然占有大量財產(chǎn)和土地。武安侯田蚡“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于道”,灌夫“家累數(shù)千萬,食客日數(shù)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于潁川”[5]2847。漢武帝以后,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大量小農(nóng)失去土地,被迫寄身于豪族門下成為奴婢。王莽當政期間,為改變這一情況,曾推行王田私屬,“今更名天下田為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敢有非井田圣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12]1176。王莽因托古改制違反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改革遭到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對。

        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九世孫,王莽執(zhí)政期間“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11]1。劉秀兼具皇族子孫和官僚地主雙重身份,家族也帶有豪強地主的性質,其舅父樊宏在南陽擁有龐大的地主田莊?!逗鬂h書·樊宏陰識列傳》有一段關于樊宏莊園的描述:

        其營理產(chǎn)業(yè),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財利萬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有池魚牧畜,有求必給……資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xiāng)閭。[11]1119

        由此可見,樊宏的莊園是東漢時期典型的封建地主田莊經(jīng)濟。

        漢光武帝在位期間,針對西漢以來土地兼并和自耕農(nóng)奴婢化等問題,陸續(xù)頒布釋放奴婢和減免賦稅的法令。如減免農(nóng)民的賦稅,“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8]105。漢光武帝還推行“度田”,“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嚴厲打擊地主豪強侵占土地,蔭庇人口等行為,“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實,皆下獄死”[11]66。但是,豪強地主經(jīng)濟勢力并沒有因此削弱,“度田”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出現(xiàn)了諸如隱瞞不報、欺壓百姓等行為,“于是刺史、太守多為詐巧,茍以度田為名,聚民山中,并度廬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優(yōu)饒豪右,侵刻羸弱”[12]1386?!岸忍铩币矒p害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對中央政府進行一系列的反攻倒算,“攻劫在所,害殺長吏”[11]67?!岸忍铩弊罱K不了了之。漢光武帝之后,土地兼并更為嚴重,“豪富強人占田逾多,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稅,而人輸豪強太半之賦”[10]13。

        (三)形成儒學與豪族相結合的儒學世族

        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得到統(tǒng)治階層的大力提倡。為使儒學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漢武帝“置五經(jīng)博士,掌教弟子。國有疑事,掌教問對”[13]7157。漢平帝元始年間,設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jīng)師一人”[13]7157。東漢建立后,延續(xù)了西漢時期儒學的發(fā)展脈絡,并逐漸與地主豪強勢力相結合。東漢開國功臣,很多都是地方豪族出身,但也精通和傳習儒術。鄧禹“篤于經(jīng)書,教學子孫”[14]289,寇恂“素好學,乃修鄉(xiāng)校,教生徒,聘能為左氏春秋者,親受學焉”[11]624,馮異“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漢光武帝劉秀早年“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后之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14]2。東漢建立后也大力提倡儒學,對儒學之士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用儒學完成了兩漢之際社會轉型和整合:

        及光武中興,愛好經(jīng)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xié)圖書,逃遁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云會京師,范升、陳元……之徒,繼踵而至。于是立五經(jīng)博士,各以家法教授。[11]2545

        漢光武帝之后,繼任者繼承了發(fā)揚儒學的傳統(tǒng)。漢明帝“治尚書,備師法,兼通四經(jīng),略舉大義,博觀群書,以助術學,無所不照”,“正坐自講,諸儒執(zhí)經(jīng)問難于前,冠帶縉紳之人,圓橋門而觀聽者蓋以萬計”[14]77。章帝“既志于學,始治尚書,遂兼五經(jīng),周覽古今,無所不觀”,“觀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議”[14]77。漢和帝“亦數(shù)幸東觀,覽閱書林”[11]2546。漢代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和推崇,將儒學進一步向地方社會傳播,儒學逐漸為豪強地主、士人、百姓等社會各階層所關注。

        地方官吏也逐步推進儒學在民間的滲透。李忠在丹陽任職太守初期,南方重新統(tǒng)一后人心未定,社會秩序較為混亂。為維護當?shù)刂伟?,李忠“乃為起學校,習禮容,春秋鄉(xiāng)飲,選用明經(jīng),郡中向慕之”[11]756。張霸自幼就受到儒學的熏陶,“七歲通春秋”,后來跟隨長水校尉樊鰷“受嚴氏公羊春秋,遂博覽五經(jīng)”。在這樣的儒學知識背景下,張霸任會稽太守期間,任用顧奉、公孫松等儒學名士,推廣儒學教化,一時“郡中爭歷志節(jié),習經(jīng)者以千數(shù),道路但聞誦聲”[11]1241。豪族對儒學的重視以及任職期間對地方的教化,不僅促進儒學在民間社會的普及和傳播,同時也推動了豪族的儒學化。

        三、東漢豪族與儒學的結合(一)家風與家學

        東漢豪族與儒學的結合,首先表現(xiàn)在豪族的家風和家學上。

        在儒學的影響下,東漢時期的家風與家學多強調儒家倫理道德,以忠君愛國、孝悌仁義、務實節(jié)儉、謙虛禮讓等為主要內(nèi)容。在《晉書·列傳第三王祥鄭沖何曾石苞傳》中,王祥對東漢以來的家風進行了概括,用以訓誡子孫: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顏子所以為命,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15]985

        忠君是儒家思想首要提倡的內(nèi)容,儒學對君臣關系進行了嚴格的界定,“君臣者,何謂也?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者,纏堅也,厲志自堅固也”[16]376。儒家思想闡明了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要求臣下必須忠于君王。孝悌與西周以來宗法血緣觀念密切關聯(lián),仁義也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孔孟思想的傳承,孝悌仁義是維系宗族血緣、鄉(xiāng)黨鄰里關系有力的思想工具。三國時期的王昶對孝悌仁義進行了總結:

        夫人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滅亡之禍者,何也?由所祖習非其道也。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則宗族安之,仁義則鄉(xiāng)黨重之,此行成于內(nèi),名著于外者矣。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倫,甘長饑于首陽,安赴火于綿山,雖可以激貪勵俗,然圣人不可為,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義為名,守慎為稱,孝悌于閨門,務學于師友。[17]744-746

        盡管東漢豪族中不乏生活糜爛、奢侈腐敗者,但有的大家士族仍提倡務實奉禮、勤儉持家。汝南袁氏是東漢時期的名門望族,世代為相,生活極為奢華。然而,身為袁氏家族一員的袁閎,卻“少勵操行,苦身修節(jié)”,拋棄家族優(yōu)渥的條件,“居處仄陋,以耕學為業(yè)”。袁閎以身作則,規(guī)勸自己的兄弟戒斷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寄生思想,要務實勤謹,振奮先祖基業(yè):“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為驕者,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郤矣?!盵11]1526

        謙虛禮讓對東漢豪族的儒學觀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漢和帝即位初,時任屯騎校尉的桓郁“累世經(jīng)師,而性和退自守,故上書薦之,令授經(jīng)禁中”?;赣舻闹t和避讓,使“內(nèi)外協(xié)附,莫生疑異”[11]813,從而避免了外戚竇憲的打擊迫害。樊準“少勵志行,修儒術,以先父產(chǎn)業(yè)數(shù)百萬讓孤兄子”,遵循儒家謙遜禮讓的優(yōu)良品質。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和傳播,對豪族內(nèi)部倫理道德、思想準則,以及外部的為人處世等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隨著儒家思想在全國范圍的普及,西漢中后期出現(xiàn)了豪族家學,形成了東漢累世公卿的現(xiàn)象。弘農(nóng)楊氏、汝南袁氏因傳承家學成為“四世太尉”“四世五公”?;笜s因精通儒學,深受漢明帝的賞識,“每大射養(yǎng)老禮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zhí)經(jīng)自為下說”,“乃封榮為關內(nèi)侯,食邑五千戶”[11]1253,桓榮家族因此興起。在儒學和皇權的支持下,桓榮后代如桓郁、桓焉等人,繼承了桓榮研習儒學的傳統(tǒng),家族的發(fā)展幾乎貫穿東漢政權的始末。

        豪族的文化修養(yǎng)和傳承,家學是最主要的途徑。豪族家學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個是豪族以經(jīng)學世代相傳,經(jīng)學類型多樣、數(shù)目不一;另一個是形成屬于自家風格特點、相對獨立的門派?!稘h書·匡張孔馬傳》的記載,體現(xiàn)了豪族家學的特點:

        初,禹為師,以上難數(shù)對己問經(jīng),為《論語章句》獻之。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后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后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庇墒菍W者多從張氏,余家寢微。[6]3352

        東漢豪族儒學化,在豪族的精神面貌上也有所體現(xiàn)。很多豪族由尚武向崇文轉化,有的還成為當?shù)剜l(xiāng)里的道德典范。《太平御覽·文部》記載了東漢南陽大族樊重維護親情、體恤愛民的優(yōu)良品德及對鄉(xiāng)里社會的影響:

        家素富,外孫何氏兄弟爭財,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其素所假貸人數(shù)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爭往償之,諸子從敕,競不肯受。[18]2693

        《東觀漢記》也記載了王丹樂善好施、嫉惡如仇、淡泊名利的良好品德:

        王丹閭里有喪憂,輒度其資用,教之儉約,因為其制日定葬,其親喪不過留殯一月,其下以輕重為差。王丹資性清白,疾惡豪強。時河南太守同郡陳遵,關西之大俠也。其友人喪親,尊為護喪事,賻助甚豐。丹乃懷縑一匹,陳之主人前,曰:“如丹此縑,出自機杼?!弊衤劧袘M色。[14]509

        《后漢書》也常用“清”來稱贊豪族的施政業(yè)績、道德品行、思想言論等。如“清明”“清高”“清亮”等,是對東漢豪族精神風尚的贊揚,也是豪族精神文明的反映。到了魏晉時期,這種“清”的精神以及“清簡”政風隨著“永嘉之亂”貴族的南遷滲透到江南地區(qū),在東晉貴族政治之下得到進一步傳承[19]。

        (二)宗族內(nèi)部關系

        東漢豪族在儒學化的進程中,用儒家思想來調解宗族內(nèi)部的關系,將儒學的倫理思想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宗族互助是儒學對豪族內(nèi)部人際關系影響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宗族互助有經(jīng)濟扶助、散發(fā)錢財和收養(yǎng)鰥寡孤獨廢疾者等幾個方面。經(jīng)濟互助是東漢鄉(xiāng)族常見的社會救濟行為。王丹“其有遭喪憂者,輒待丹為辦,鄉(xiāng)鄰以為?!保谑恰靶兄嗄?,其化大洽,風俗以篤”[11]930。散發(fā)錢財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游俠之風”的延續(xù)。漢章帝時期的廉范是戰(zhàn)國名將廉頗的后代,其繼承了戰(zhàn)國俠義遺風,“范世在邊,廣田地,積財粟,悉以賑宗族朋友”[11]1104。收養(yǎng)鰥寡孤獨也是族人互相關愛、體恤的表現(xiàn)。任隗繼承其父任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少好黃老,清靜寡欲,所得奉秩,常以賑恤宗族,收養(yǎng)孤寡”[10]753。但宗族的收養(yǎng)并不代表人身依附,收養(yǎng)者不剝奪被收養(yǎng)者的人身自由。如侯瑾“少孤貧,依宗族居”,但其“性篤學,恒傭作為資,暮還輒燃柴以讀書”,奮發(fā)圖強,后成為文學大家,“河西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稱為侯君云”[11]2649。

        整體而論,儒學在維護地方社會的穩(wěn)定、幫助弱勢群體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儒學對于規(guī)范宗族家庭人際關系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宗族內(nèi)部人際關系大致分為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和兄弟關系等。

        1.父子關系

        先秦以來的儒家倡導“父慈子孝”,“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20]5。父子應當自覺遵循“慈孝”的道德標準,協(xié)調好父子關系。如孫期“家貧,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澤中,以奉養(yǎng)焉”[11]2554;蔡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jié)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11]1980;樊重“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這些例子體現(xiàn)出“孝”觀念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力。東漢時期孝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白虎通》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故孝經(jīng)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16]376逐漸形成了父權獨尊的局面。盡管在宗族內(nèi)部財產(chǎn)支配權歸封建家長,父權因此得到強化,但這在客觀上也加強了家族的凝聚力。

        2.夫妻關系

        儒家思想提倡“夫妻好合”,體現(xiàn)了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夫妻制家庭基本的倫理道德。漢代儒學進一步強化了夫權在家庭中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出“夫為妻綱”的思想?!栋谆⑼ā穼Ψ蚱揸P系也作了界定:“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斌w現(xiàn)了男尊女卑的倫理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東漢時期涌現(xiàn)出不少婦女為丈夫恪守貞節(jié)的故事。劉長卿的妻子自幼在其父的家庭教育下,對儒家經(jīng)典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自愿為丈夫守節(jié),“昔我先君五更,學為儒宗,尊為帝師。五更以來,歷代不替。男以忠孝顯,女以貞順稱”[11]2797。樂羊子在外游學7年,“妻常躬勤養(yǎng)姑,又遠饋羊子”[11]2793。樂羊子之妻還常以儒家道德規(guī)勸丈夫:“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11]2792勸誡丈夫自尊自愛。雖然在儒家倫理觀念和夫權支配的影響下,東漢婦女的地位受到一定的約束,但儒學倡導夫妻之間和睦相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關系,促進家庭的穩(wěn)定與和諧。

        3.兄弟關系

        儒家經(jīng)典強調“兄友弟恭”“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20]341,這對東漢豪族的兄弟關系產(chǎn)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兄弟和睦相處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兄弟居住在一起,共同生活起居。如魏霸“少喪親,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11]886。第二,互相謙讓,共享財產(chǎn)。如潁川豪族韓棱,4歲時成為孤兒,“養(yǎng)母弟以孝友稱”,長大后“推先父余財數(shù)百萬與從昆弟,鄉(xiāng)里益高之”[11]1534。儒學對兄弟關系的規(guī)范和要求,有利于促進豪族團結互助、和睦相處。

        四、東漢豪族儒學化的影響

        東漢豪族與儒學互相融合以及豪族的儒學化,對東漢及后世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有的豪族在入仕為官后,用儒學來治理和教化地方社會。如杜畿在擔任河東太守期間,“又開學宮,親自執(zhí)經(jīng)教授,郡中化之”[17]496。豪族出仕后,將儒學運用到地方社會,并逐漸為地方百姓所接受。此外,東漢時期私家講學較為盛行,儒學世族門下往往弟子云集。如董鈞“累遷五官中郎將,常教授門生百余人”[11]2577。豪族廣收弟子門生,形成諸多家族門派;而各個家族門派對儒學的傳授,擴大了儒學的社會影響力。無論是豪族的地方教化,還是儒學世家的招生授業(y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儒學的社會化。

        在豪族私學的正確引導下,儒學師生逐步形成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推行鄉(xiāng)里教化,維護民間社會秩序,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如蔡衍“少明經(jīng)講授,以禮讓化鄉(xiāng)里,鄉(xiāng)里有爭訟者,輒詣衍決之。其所平處,皆曰無怨”[11]2208。師生用儒學教化鄉(xiāng)里,儒家的價值理念、道德禮節(jié)逐步滲透到民眾心中,在社會上形成了忠孝、仁義、謙和等儒家精神風尚。師生的儒學實踐,使他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以京師太學生與郡國諸生為中心,引發(fā)了忠于國家理念的官僚共鳴,形成全國的輿論中心,并將廣大儒生爭取到與濁流的斗爭中[21]11。這種歷史責任感,在推動東漢末年太學生和清流官僚反對腐敗政治、與外戚宦官展開斗爭的同時,也促進儒家倫理道德在社會上的傳承和發(fā)展。

        豪族私學雖然以儒學的研習和傳授為主,但對黃老學說也有所關注。楊厚不滿梁冀專權,因而稱病歸隱,“帝許之,賜車馬錢帛歸家。修黃老,教授門生,上名錄者三千余人”[11]1050。在黃老之學的影響下,儒學大家也提倡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反對奢侈腐敗。這種清靜思想也被一些豪族所接受。如尹勛“獨持清操,不以地勢尚人”。這種思想也深刻影響到魏晉時期的社會政治風氣。東晉建立之初,王導堅持“簡易”和“寬恕”的態(tài)度,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也以寬松為主,對以豪族為中心的江南采取安撫默認的態(tài)度[22]134。王承任職東海太守期間,“政尚清凈,不為細查”[15]1961,寬容待民,不追究百姓輕微觸碰法律的行為?!扒寮s”“寬恕”是東晉貴族政治較為獨特的一面,而“清”這一貴族精神,與東漢儒學世族對黃老之學的提倡有一定的歷史關聯(lián)。

        東漢豪族與儒學的結合,也有一定的弊病。有些豪族將儒學傳授與自身所掌權力相結合,逐步形成豪族特權的世代壟斷,進而向士族演變。東漢統(tǒng)治者大多放任世家豪族的擴張,豪族世官化、士族化的傾向日益明顯。如東漢竇氏家族“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11]808。這類豪族世代為官,長期壟斷權力,甚至操控地方選舉、壓制鄉(xiāng)黨輿論,使中央選官制度在地方無法正常推行。有的豪族借助與官僚集團的聯(lián)系,利用特權,濫用權力,對中央政府官僚制度體系造成一定的沖擊,致使朝廷和地方出現(xiàn)了大量對選官“清濁不分”的譴責[23]81。漢桓帝即位之初,對當時中央選官制度的衰落進行了批評,“孝廉、廉吏皆當?shù)涑悄撩?,禁奸舉善……而在所玩習,遂至怠慢,選舉乖錯,害及元元”[11]288。隨著東漢中后期政局的演變,豪族勢力日漸膨脹,不斷沖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些豪族以儒學作為籠絡人才、培植自己勢力的重要武器,到東漢末年發(fā)展成為割據(jù)勢力。豪族的儒學化、士族化所帶來的隱患,不僅葬送了兩漢國運,也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政治提供了最初的實踐。正如田余慶所言:“東漢所見世家大族,是魏晉士族現(xiàn)行階段的形態(tài)。”[24]330

        綜上所述,儒學在東漢豪族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向士族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但是,豪族的演變歷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不能過分強調儒學對豪族的影響。豪族將儒學運用到家風、家學的建設中,有利于家族內(nèi)部的和諧以及民間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豪族將儒學運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通過講學收徒、教化鄉(xiāng)民等途徑,促進了儒學的傳播和發(fā)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被欺辱的高贵人妻被中出| 色妞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黄色av亚洲在线观看|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极品大秀在线性色|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久久亚洲网站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天然素人在线 |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97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大奶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特黄 |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高清|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国产爆乳乱码女大生Av| av手机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久久er这里都是精品23| 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熟妇一区无码| 午夜麻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小视频| 色偷偷88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 亚洲av色影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免费人人av看|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