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英,趙勇,唐文新
對早發(fā)性精神分裂癥[1](EOS)的發(fā)病機制、遺傳特質、治療方法的研究相對匱乏。社會認知功能損傷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核心癥狀之一,相比其他精神障礙更為明顯[2]。社會認知與交互訓練(SCIT)[3]針對提高社會認知來改善其社會功能的干預訓練計劃,是由Penn等[4-5]創(chuàng)建,2013年引入中國,目前已經(jīng)應用于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多動癥等患者的認知功能干預訓練中,且效果明顯。本研究應用SCIT對EOS患者進行干預,探討其對EOS患者社會認知功能的影響。
1.1 對象
患者為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門診和住院的EOS患者。入組條件: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起病年齡<18歲;③病程<3年;④目前采用單一非經(jīng)典抗精神病藥治療,病情穩(wěn)定期,最近3個月無病情波動及藥物種類及劑量調整;⑤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均<7分;⑥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總分<60分;⑦受教育年限≥6年,能理解相關測查任務和SCIT培訓的相關內(nèi)容;⑧同時排除腦器質性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如癲癇等)、嚴重軀體疾病、物質濫用、視力或聽力障礙者以及伴有或既往有其他可能導致社會功能障礙疾病史。共有70例患者入組,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5例。干預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13~18歲,平均(16.02±1.17)歲;病程(1.38±1.05)年;PANSS(29.48±7.42)分。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3~18歲,平均(16.05±1.36)歲;病程(1.25±1.01)年;PANSS(29.24±7.03)分。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者及其監(jiān)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SCIT方法 兩組被試在原單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種類及劑量治療后,且在病情穩(wěn)定的基礎上,對干預組采用SCIT干預4周,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干預方法依照SCIT手冊要求,由主治及以上職稱經(jīng)過SCIT團體干預培訓的醫(yī)師進行,每周3次團體SCIT干預,每次90 min,12節(jié)課完成全部內(nèi)容。12節(jié)課的主題分別為:①課程介紹;②情緒和社會情境;③給情緒下定義;④猜猜他們的情緒;⑤情緒猜測升級;⑥猜疑的感受;⑦情境識別;⑧草率定論;⑨作出其他可能猜測;⑩區(qū)分事實和猜測;收集更多的證據(jù);結束和檢驗。如訓練過程中患者出院,約其返院繼續(xù)完成訓練。
1.2.2 社會認知功能評估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對入組者進行評估。①人際感知任務量表(IPT-15):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共15個條目,分為從屬關系、親屬關系、親密關系、欺騙關系與競爭關系5個因子,每個因子各3個條目;每題4級(0~3)計分,總分越高表示其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能力越強。②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6]:包含“社交苦惱”與“社交回避”兩個分量表,每個量表各含14題,用“是”(1分)“否”(0分)計分;得分越高,社交功能越差。③心理推理能力故事圖片任務(TOM-PST)[7]:為經(jīng)典的心理理論能力的實驗范式,共6幅圖,講述6個情景故事,包含合作情景(2幅)、欺騙場景(2幅)、合作欺騙場景(2幅),每個場景提供4幅亂序圖片,需推理出故事發(fā)展邏輯把4張圖片進行排序后,回答考察心理理論相關問題。這些問題考察被試領悟故事中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等級信念、等級錯誤信念;總分59分,得分越高說明心理理論能力越強。④失言識別任務[8]:評估對他人失言及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力。包含10個失言情景,情景中是2~3個人物的對話,包含因不知情、誤解等原因說出了讓人不開心、尷尬或者不合時宜的話。每個情景有5個問題,每題計1分,總分50分,分數(shù)越高證明失言識別能力越強,心理理論能力越強。
2.1 兩組完成研究情況
本研究入組被試共81例,因家中親人變故,身體不適,藥物反應重和參加考試等原因,中途脫落11例,脫落者資料均不納入分析。其余被試均順利參與完成12次的SCIT干預課程和健康宣教。
2.2 兩組社會認知功能評估結果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IPT-15中的親屬關系、從屬關系、欺騙關系3項因子分明顯高于干預前(P均<0.01);SAD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P<0.01);TOM-PST總分及等級錯誤信念評分明顯提高(P均<0.01);失言情景理解評分明顯提高(P<0.01)。干預后干預組IPT-15中親屬關系、欺騙關系兩項因子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SAD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TOM-PST總分及等級錯誤信念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1);失言識別任務中失言情景理解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各項社會認知功能評估結果比較
社會認知功能的康復是EOS患者在臨床康復的治療重點。相比于成年精神分裂癥患者,EOS患者受到后天環(huán)境和成長的混雜因素相對較少,能夠更清晰地考察SCIT干預前后的患者社會認知功能的改善特點。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EOS患者經(jīng)過SCIT干預后的社會認知功能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SCIT干預可以改善EOS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包括心理理論能力、理解失言情景和社交能力。本研究提供證據(jù)表明,SCIT作為EOS患者的輔助治療可能有助于緩解社會認知障礙癥狀。
接受SCIT干預的早發(fā)性精神分裂者患者在心理理論能力任務得分有顯著提高。相比前人的研究,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SCIT干預主要對心理理論能力中的等級錯誤信念和失言情景的理解改善更為顯著。等級錯誤信念主要包含一級錯誤信念:在他人的角度對情景的理解;二級錯誤信念:理解別人對他人所處情景的理解[9]。失言情景的理解主要是對情境中人物說錯話的理解,失言理解和等級錯誤信念都涉及到對錯誤的歸因模式。EOS患者等級錯誤信念和失言情景的理解能力改善,很可能與SCIT第二階段治療主要聚焦于錯誤的歸因模式糾正有關。SCIT第二階段治療主要訓練患者收集事實信息,避免草率的錯誤決定,EOS患者因處于青春期,加之疾病帶來的社會認知損傷,“草率定論”的錯誤問題尤為突出,SCIT的康復干預為改變EOS患者歸因方式障礙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SCIT干預的早發(fā)性精神分裂者患者的人際關系理解和社交動力有所改善;并且有研究發(fā)現(xiàn)成年人精神分裂癥患者在SCIT干預后6個月[10],干預的積極影響一直存在。目前,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損傷發(fā)展,已成為我國公共精神衛(wèi)生服務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SCIT干預可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社會認知功能的多個維度證實了SCIT在EOS患者社會認知功能康復有效性。但由于EOS患者夾雜著腦發(fā)育和疾病帶來的腦損傷的共同作用,增加對SCIT干預前后腦機制變化的研究尤為重要,加之患者具有流動性大的特點,給研究的隨訪帶來了難度。為此下一步研究中,有必要采取多種腦機制的研究方法(如時間相關電位,磁共振等技術)對 SCIT 干預完成的EOS患者的腦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并開展跟蹤隨訪研究和更大規(guī)模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