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北伐戰(zhàn)爭時期
【事件】
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
【時間】
1926年5月1日至12日
【地點】
廣州
【代表人數(shù)】
502人
由于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聯(lián)合鎮(zhèn)壓革命力量,全國形勢突變嚴峻。在上海,軍閥邢士廉鎮(zhèn)壓工人運動,封閉了上海市總工會,通緝李立三、劉華等工人領袖。在江西,軍閥方本仁勾結地方反動武裝和資方礦警,突襲安源路礦工會,在工人俱樂部廣場殘忍殺害工人領袖黃靜源。在武漢,軍閥吳佩孚派軍警破壞工會組織,逮捕工人運動積極分子,使恢復不久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再遭摧殘。軍閥的瘋狂行徑,反而更加堅定了廣大工人群眾反帝反軍閥的意志。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tǒng)治的政治主張。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特別會議上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從各方面準備廣東政府的北伐”,要爭取“北伐的勝利”。正是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于當年5月召開。
代表著699個工會、124萬多名會員的502位代表齊聚廣州,討論并通過了《中國職工運動總策略決議案》等18項決議,發(fā)表了《為促進北伐向國民政府請愿書》,并動員全國工人投身和支持北伐戰(zhàn)爭。兩個月后,轟轟烈烈的北伐戰(zhàn)爭開始了,“打倒列強,除軍閥”成了中國廣大階層的共同呼聲。各地工會組織和工人階級進行了有力的政治斗爭和劇烈的軍事斗爭,為在中國開展城市武裝斗爭作了大膽的嘗試。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工人階級分別于1926年10月24日、1927年2月21日和3月21日發(fā)動了三次武裝起義,“以自己的血和肉從事實上證明,工人階級的確是全國最革命的階級,能夠切實擔負起革命的使命,能夠領導其他被壓迫階級摧殘軍閥的武力,并建立新的革命的民主政權?!?/p>
隨著北伐軍的北上步伐,中國工人運動也一路高歌猛進。1926年8月下旬至12月中旬,湖南工人舉行經濟罷工108次;同年10月以后,武漢地區(qū)爆發(fā)罷工300余次,漢陽兵工廠全體工人實行總罷工,鐵路工人四處拆毀鐵軌、阻截敵軍列車,成功牽制了軍閥的行動。
在工人階級的強大政治影響和推動下,1927年2月19日,英帝國主義被迫與武漢國民政府簽訂漢案、潯案協(xié)定,正式把漢口、九江英租界歸還中國,開創(chuàng)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外交斗爭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